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4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除2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外,均效果满意。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该病病情危重的征兆,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分析其出血原因、临床特点、好发时间以及相关因素。强调加强观察,以防为主,针对其原因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期收治重型颅脑损伤253例,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发生率14%。36例中治愈27例,治愈率74%,好转7例,总有效率94%。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预防为主。一旦出血,应采取由胃管注入抗酸、止血剂、胃黏膜保护剂,静脉使用洛赛克,需要时予以输血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科2001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3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对预防及处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进行回顾分析。3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0例,其中治愈37例,无效4例,死亡9例,死亡率达18%。通过有效控制颅内高压、减轻应激反应、早期肠内营养、使用制酸剂等措施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当发生出血时,停用激素,加强胃黏膜保护剂、止血药的应用,必要时予输血,甚至手术治疗,如此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6.
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ICU病房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报告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科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ICU病房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报告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科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8.
重症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其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激素类及消炎痛等非甾体类药物的使用有关。通过36例出血病人的临术分析与护理,作者强调认为:护士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丰富的观察病情的专业水平,熟练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以便及时观察病主,早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提高治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n=70)和循证护理组(n=72)。常规护理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同时根据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验性预防使用抗生素、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循证护理组则应用循证护理(包括深入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生机制、查询循证资料、心理指导及宣传教育、饮食护理、早期护理干预等)。对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治愈率进行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例,发生率为8.33%;常规护理组2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治愈率、病死率分别为68.57%及31.43%,循证护理组治愈率、病死率分别为77.78%及22.22%,2组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较为常见。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24例(占25%)。现将其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18冽,女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0岁,平均32岁;入院时昏迷者15例,昏睡6例,清醒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间在伤后24小时内发生,最迟为伤后10天;其中枢血3例,黑便14例,柏油样便7例。治疗结果:除2例并发脑病死亡之外,其余均治愈,2原因分析2.l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颅脑损伤后为防治脑水肿,常使用大剂最糠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的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用药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加强用药护理可有效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徐显荔 《全科护理》2011,(8):686-68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用药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加强用药护理可有效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斌 《急诊医学》1999,8(1):45-45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重型颅脑损伤后常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们对2005—01~2006—12间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监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玉水 《华西医学》2001,16(2):224-225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系严重创伤后应激性溃疡所致。它既严重影响着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还会因出血性休克导致死亡。为了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我们对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H2受体阻滞剂、H+-K+-ATP酶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 1999年 1月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86例 ,其中男性 6 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6~78岁 ,平均年龄 2 8 6岁。1 2 方法 :将 86例重型颅脑…  相似文献   

16.
重度颅脑损伤(GCS≤8分)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凶险,并发症多,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尤其是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死亡率高达30%~50%,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科于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84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7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预见性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的分析和护理,体会到加强高危出血倾向者监护,监测胃液pH、胃内容物和排泄物的性状和潜血,定期复查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是预见性观察和护理本症的重点。对早期发现和确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维持有效的胃肠减压,给予降温和药物止血,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减少大出血和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在降低颅内压、应用脱水药、亚低温疗法的基础上,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好发期及临床特点,做好各期相应的观察护理及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致上消化道出血又称Cushing溃疡,其机制一般认为是丘脑及其下部或脑干结构受到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或在应激状态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所致。多发生于伤情严重及年老体弱患者,护理较困难,病死率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是降低脑外伤死亡率及致残率的重要环节。现将近几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易并发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的胃肠道病变,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6%~47%,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高达40%~80%,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加强胃肠道护理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组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