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水疱性口炎病毒 (VSV)对肝癌细胞感染和溶解的选择性。 方法 :将 VSV分别感染 5种经过或未经过干扰素预处理的肝癌细胞系 (Hep3B、Hep G2、SMMC- 772 1、BBEL- 74 0 2和 BEL- 74 0 4细胞 )、正常传代肝细胞 (L- 0 2细胞 )和正常原代培养肝细胞 ,应用标准噬斑测定技术滴定病毒在各类细胞中的产量 ,锥虫蓝染色排除试验检测细胞活力 ,亚甲蓝和伊红染色观察细胞溶解动力学。 结果 :0 .1pfu/细胞的 VSV与上述 5种肝癌细胞、正常传代和正常原代人肝细胞共同培养 18h后 ,各细胞 VSV的产量分别为 1.8× 10 9、1.5× 10 8、8.0× 10 7、5 .6× 10 8、7.7× 10 8、6 .5× 10 7、2 .3× 10 5pfu/ m l;而经 10 0 0 U/ m l干扰素预先处理后 ,上述细胞 VSV的产量分别降至 2 .4× 10 4 、3.8× 10 4 、6 .9× 10 5、4 .2× 10 3、8.3× 10 5、5 .3× 10 4 、<10pfu/ ml。无论是否经干扰素 α- 2 b(10 0 0 U/ m l)预处理 ,除正常原代培养肝细胞外 ,VSV感染后 2 4 h其他细胞被大量溶解。结论 :VSV可迅速感染并溶解肝癌细胞及正常传代肝细胞 ,干扰素虽能完全保护正常原代肝细胞 ,但仅能部分降低 VSV在肝癌细胞和正常传代肝细胞中的增殖和溶细胞速率。说明有干扰素存在时 ,VSV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和溶解肝癌细胞 ,提  相似文献   

2.
3.
苦参碱体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在体外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分别作用于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AGS 24、48、72h,以MTT法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诱导SGC-7901凋亡的作用。结果 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苦参碱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P<0.01);低分化的AGS较中分化的SGC-7901更为敏感。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显示苦参碱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结论苦参碱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低分化的胃癌细胞株AGS对苦参碱更为敏感;苦参碱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与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体外激活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之形成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借助中性红摄入法,研究了LA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LAK细胞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诱导4天后其活性达峰值;②IL一2对已诱导的LA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活性无协同作用;③LAK细胞上清液有明显杀瘤活性物质,而rIL一2对胃癌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提示在LAK细胞诱导过程中,淋巴细胞可能自身分泌一些细胞毒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1B缺陷溶瘤腺病毒dl1520体外对肝癌细胞Hep3B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d l1520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MTT法测定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通过空斑法测定病毒增殖,探讨其杀伤机理。结果:d l1520在肝癌细胞株Hep3B中可复制增殖并导致明显细胞病变效应,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结论:d l1520体外可在肝癌细胞Hep3B中复制并裂解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增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和分离1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扩增前后NK细胞形态表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百分比,计算扩增后NK细胞扩增倍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以及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的表达百分比。结果:扩增前NK细胞呈圆形,细胞体积比较小,细胞呈散在分布,扩增后NK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呈不规则形态。扩增后NK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数是扩增前的(596±152)倍。在效靶比为5∶1时,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表达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表达百分比明显低于扩增前(P<0.05)。结论: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扩增前,其机制可能与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升高和抑制性受体表达降低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用板蓝根治疗42例海员复发性疱疹性口炎(HS),发现用板蓝根注射液痊愈92%,口服为83%,注射组优于口服组(P<0.05);注射组、口服组有效率(100%、92%)和痊愈率都优于吗啉双胍治疗组(83%、67%)。板蓝根兼有降低体温和淋巴细胞比率,是治疗海员复发性HS较满意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胃泌素,生长抑素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放射法(RIA)测定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胃泌素含量,氨基己糖含量用Neuhaus法测定,以期观察五肽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HGC803和HGC823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胃泌素对两株胃癌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以1×10^-5mol/L浓度最为明显,并使胃癌细胞氨基己糖含量明显增加(7.58±0.66vs4.2±0.39pg/细胞,P〈0.05  相似文献   

9.
EB病毒BARF1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株SGC791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EB病毒BARF1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pSG5/BAR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EB病毒阴性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经RT-PCR鉴定,获得BARF1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以pSG5空载体转染细胞为对照,进行细胞凋亡诱导实验、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ARF1表达细胞组经抗癌药顺铂诱导后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增殖速度显著加快(P<0.01),软琼脂集落形成率显著提高(P<0.05),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BARF1基因能够全面增强胃癌细胞的肿瘤原性,可能在EB病毒相关胃癌发生与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癌药物对体外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8种抗癌药物对体外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不同剂量的抗癌药物与胃癌细胞株BGC-823孵育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测定其细胞增长抑制率。结果:8种抗癌药物对细胞抑制率顺序:顺铂(diamminedichloroplatinum,DDP),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um,5-Fu),长春新碱(vincristin,VCR),阿霉素(adriamycin,ADM),丝裂霉素(mitomycin,MMC),阿糖胞苷(arabinosylcytosine,Ara-c);对氨甲喋methotrexate,MTX)不敏感。其抑制率有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增高的趋势。结论:8种抗癌药物除MTX外,对BGC-823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存在一一差异;从本实验条件看出,以中等浓度、作用48h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水泡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 蛋白)对鼠CT26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结肠癌治疗的可行性和意义. 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已构建的水泡口炎病毒基质蛋白(VSV-M)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 转入CT2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M蛋白体外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M蛋白质粒对CT26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碘化丙锭(PI)染色检测CT26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定量观察104个细胞中亚G1期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重组质粒转染CT26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到了M蛋白体外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学的改变;MTT检测到重组质粒转染CT26细胞48 h后生长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率达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染色检测到CT26细胞凋亡核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到M蛋白诱导了CT26细胞的凋亡,凋亡率达8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V-M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导入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后诱导了细胞凋亡,对结肠癌具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细胞系的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胃癌细胞系BGC-823、MGC-803、SGC-7901进行体外传代2,收获分裂中期细胞、计算染色体众数,进行G显带核分析,并以16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3号染色体长臂涂染探针分别对BGC-823和MGC-803两个细胞系进行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在3个细胞系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其中16号染色体和1染色体的增加涉及3号染色体的易位,以及多拷贝的5号染色体短臂等臂染色体的出现是这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肿瘤干细胞及其Wnt信号通路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来探讨肿瘤干细胞及其Wnt信号通路表达在胃癌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β-catenin和c-myc基因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患者非炎症区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在早期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β-catenin和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胃炎组,P<0.05;但早期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β-catenin和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的癌前病变与β-catenin和c-myc基因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在胃癌患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鑫  高志星 《医学综述》2009,15(1):71-73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类介导缺氧适应性反应的转录因子,能调节许多缺氧反应基因的表达。HIF-1在维持氧稳定、细胞能量代谢、肿瘤血管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等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HIF-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治疗、预后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已建立的胃癌人源化异种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建立胃癌细胞系,并对建立的胃癌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评价.方法 选择12例生长状态良好的胃癌PDX模型,待小鼠移植瘤体积生长至500~900mm3时,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染色体分析、短片段重复序列(STR)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外药敏及体内成瘤实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成功的胃癌细胞系进行化疗药物药效学评价.结果 12例PDX模型中共成功建立6例胃癌细胞系,细胞系可稳定多次传代.选择其中2例胃癌细胞系(GAXC031和GAXC066)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遗传学结果证实,这2例细胞系来自亲本PDX模型,符合恶性胃癌的遗传学特征,在裸小鼠体内具有致瘤性.由细胞系建立的移植瘤模型在保留主要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前提下,具有成瘤率高,潜伏期短,生长均一性好等特点.体外和体内药敏实验结果均表明,GAXC031对5-氟尿嘧啶有一定的敏感性[体外半抑制浓度(IC50)为0.265μmol/L,体内肿瘤生长抑制率(TGI)为30%~50%],而GAXC066不敏感(体外IC50为>200 μmol/L,体内TGI<0);2例细胞系对顺铂的敏感性均较强(TGI>60%).结论 成功建立了6例人源胃癌细胞系.对GAXC031和GAXC066细胞系全面的分析和鉴定显示,细胞系与亲本PDX模型高度相关.细胞系体内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对同一个化疗药物,其体内与体外数据间存在很高的一致性.这些细胞系及相关模型可用于抗癌药物的研发和肿瘤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胃癌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吴昌平 《医学综述》2008,14(10):1554-1555
胃癌在早期诊断困难,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寻找一个简单又无创的诊断方法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简单又无创,但目前尚未发现既特异又敏感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本文就临床常用的胃癌外周血诊断标志物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胃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芬英  张尤历 《医学综述》2007,13(3):191-193
胃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居恶性肿瘤之首。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MTT方法在胃癌细胞系HSC-39,MKN28,MKN45及MKN74中对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素及VP-16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细胞存在自主多药耐药机制,胃癌细胞系MKN1对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系和VP-16比MKN28,MKN45,MKN74有更好的药物敏感性。结论:胃癌细胞在最初化学治疗前已经存在原发性多药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孙婧悦  何敬东 《医学综述》2014,(23):4267-4268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对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变体、基因组印记的缺失等,其中胃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最为重要,其改变能使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激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伟  邢伟 《医学综述》2011,17(17):2617-2620
胃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转移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中播散在血循环、淋巴管、骨髓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微小肿瘤转移灶。已发现微转移与各种恶性肿瘤的预后有关。目前对胃癌微转移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找不同的检测方法、途径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以发现早期诊断胃癌的新思路,从而为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