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8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调查河北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内外控等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心理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河北师范大学958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1)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的心理幸福感高于男生(女353. 26±38. 77,男342. 49±39. 63) (2)农村学生的自主性最高,城市学生最低(农54. 11±8. 35,城52. 34±8. 40); (3)县城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最高,农村学生最低(县54. 14±8. 48,农51. 69±7. 91 ); ( 4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最低( 352. 79±39. 22, 345. 52±38. 76); (5)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 (6)内在控制性强的个体心理幸福感高于外在控制性强的个体; (7)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联合预测心理幸福感25. 5%的变异量。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年级水平上存在差异,社会支持与内外控均对心理幸福感产生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19,(1):73-77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为提升其应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军校575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1)在社会支持方面,性别、年级、课余爱好、身体状况和体能强度差异显著(P<0.01);在应对方式方面,课余爱好差异均显著(P<0.05);在心理弹性方面,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课余爱好、身体状况、体能频率、体能强度上差异显著(P<0.05);(2)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心理弹性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3)将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作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心理弹性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及其他支持和坚韧性对积极应对方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有效解释38.9%;坚韧性对消极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性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有效解释5.7%。结论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军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感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水平,进而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CD-RISC心理韧性量表对492名大学生团体施测.结果 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4.14±1.25,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16 ±0.62和2.40 ±0.73.男生的消极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 =2.62,P<0.01);大一学生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F=2.77,P<0.0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t=3.70,P<0.01).②母亲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父母亲温暖理解及其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积极情感,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能显著预测消极情感(r2依次为0.101、0.125、0.166).结论 心理韧性在母亲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父亲温暖理解与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母亲温暖理解和父母温暖理解交互项与积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状况及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252名大学教师进行测试。结果①女教师(F=4.07,P〈0.05)、来自于城市的教师(F=8.30,P〈0.001)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②已婚教师(F=8.99,P〈0.001)、来自于城市的教师(F=4.93,P〈0.01)得到的支持最多;并且存在性别和教师来源地的交互作用(F=10.09,P〈0.01),来自于城市的女教师得到的支持最多。③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它预测心理幸福感8.2%的变异量。结论大学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在性别和来源地上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在婚姻和来源地上差异显著,并且存在性别和来源地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查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法:采用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分别对温州高教园区5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幸福感水平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较高;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团体辅导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结论: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师范研究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师范类研究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关系。②方法对222名师范类研究生进行自我和谐、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③结果师范类研究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状况适中;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问显著相关。④结论师范研究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自我和谐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以及社会支持量表对某大学2085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M=2.76,SD=0.41);男女生在自我认知(t=2.466,P=0.014)和未来计划(t=3.977,P=0.000)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贫困和非贫困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073,P=0.038)。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外向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94,0.459),与神经质、生活事件、SCL-90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70,-0.170,-0.153)。③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及生活事件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弹性,解释率达29.9%。结论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人格特点、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安全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以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安全感量表为调查工具,对河北省11所幼儿园437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领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安全感与心理幸福感有显著性相关(r=0.16~0.63;P<0.01);以家庭内部支持、家庭外部支持、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状况、环境状况为自变量,以心理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环境状况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外,其他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联合预测心理幸福感62%的变异量),其中,以人际安全和心理状况两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分别为39%、17%).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满意度、安全感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缺陷感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除体能因子分[男性(20.70±6.12)分,女性(18.69±6.36)分,P<0.01]外(t=3.624),缺陷感量表的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年级学生在社交自信因子和自尊总分方面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4.4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r=0.153)、内外向(r=0.191)呈正相关,而与抑郁(r=-0.148)、焦虑(r=-0.173)、神经质(r=-0.33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缺陷感量表体能因子有性别差异,总分和其他因子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自尊水平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神经质、内外向、焦虑、积极应对方式、抑郁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SCL-90心理测试量表,对在校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和运动量测试,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明显的性别与年级差异,在性别上,男生在多数指标上的得分均小于女生;在年级上,二年级学生平均得分最高,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低,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运动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运动量类型与总症状指数除了敌对以外的8个分因子均成负相关,且与焦虑和恐怖的负相关达到0.05的显著水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因锻炼的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区别,具体到各个因子上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