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40例胆道感染病人术中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240份胆汁标本中130份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为54.2%。共分离出细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5株,革兰阳性球菌55株。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7%)、大肠埃希菌(18.7%)、肠球菌(14.6%)和克雷伯菌(10.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耐药率较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位居首位;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2.
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与药敏分析和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细菌群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的326株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54%(176/326),革兰阳性球菌占42.6%(139/326),真菌属占3.4%(11/326)。引起胆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6%,77/326),屎肠球菌(12.6%,41/326),粪肠球菌(10.4%,34/326),葡萄球菌(10.1%,33/326),肺炎克雷伯菌(6.7%,22/326)等。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总耐药率最低(12%),其次为美洛培南(12.1%),头孢哌酮-舒巴坦(16.6%),阿米卡星(19.1%),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环丙沙星等高度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最低(0),其次为氯霉素(12%),呋喃妥因(15.6%),磷霉素(18.2%)。结论胆道感染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仍占主要地位,革兰阳性球菌呈上升趋势,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结果,分析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为在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和诊治工作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神经外科639例住院患者诊断为医院获得性感染738例的病原菌结果,分析不同病原菌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738例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中医院获得性肺炎377例、泌尿系统感染130例、血流感染10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6例及其他部位感染16例。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常用重要抗菌药物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是62.1%和56.2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是2.01%和16.4%;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30%;鲍曼不动杆菌除米诺环素外耐药率≥5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率是61.2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率是79.23%,未发现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念珠菌属耐药率≤10%。结论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耐药情况严重,在临床预防和诊治中应根据不同病原菌特点及本院耐药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行胆囊穿刺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引流的223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1例,女性82例,年龄67.3岁(范围:28~93岁)。每例患者抽取胆汁3~5 ml,送至检验科细菌培养室,对胆汁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前、后两组,前组(n=124)的收治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后组(n=99)的收治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变化趋势。采用WHO细菌监测网提供的WHONET软件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时间段耐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胆管炎患者14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6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8株(26.1%),革兰阴性菌269株(71.5%),真菌9株(2.4%)。革兰阳性菌中前3位为屎肠球菌(49.0%,48/98)、粪肠球菌(20.4%,20/98)、铅黄肠球菌(7.1%,7/98);革兰阴性菌中前5位为大肠埃希菌(33.5%,90/269)、肺炎克雷伯菌(13.8%,37/269)、铜绿假单胞菌(13.0%,35/269)、鲍曼不动杆菌(12.6%,34/269)、阴沟肠杆菌(4.8%,13/269)。2009年至2019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革兰阳性菌(前组∶后组为25.3%∶28.2%)与革兰阴性菌(前组∶后组为74.7%∶71.8%)的比例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85.7%,84/98)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33.5%,90/269)为主。前组中鲍曼不动杆菌占革兰阴性菌比例为7.8%(11/142),后组为18.1%(23/127),比例较前5年上升10.3%;铜绿假单胞菌在前组中比例为16.9%(24/142),后组为8.7%(11/127),比例下降8.2%;其余菌株变化不显著。常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前组:0/15~4/13,后组:55.0%~70.0%;χ2=3.996~16.942,P=0.000~0.046);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总体较高,但在前、后两组中的耐药率无较大变化;铜绿单胞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升有降;大肠埃希菌的总体耐药率较平稳,呈轻度上升趋势。结论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09年至2019年各种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是最主要病原菌,感染比例无明显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比例大幅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损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集感染患者切口位置分泌物、脓液标本进行常规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127例感染患者分离出12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85株占65.9%,分布最多的是鲍氏不动杆菌占20.1%,革兰阳性球菌44株占31.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0%。鲍氏不动杆菌大多数菌株产生耐药性,耐药率较高,依次为阿莫西林/棒酸、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万古霉素无耐药。[结论]骨损伤切口感染多见,发生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对疑似感染者及时做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5月于本院ICU住院的患者所送检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39例合格痰标本中79例为菌群正常,其余160例共检出17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8%(136/177),革兰阳性球菌占15.3%(27/177),真菌占7.9%(14/177)。在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居第一位(32.5%,53/16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3.3%,38/163)、金黄色葡萄球菌(16.6%,27/163)和肺炎克雷伯菌(9.2%,15/163),以上细菌占所分离菌株的81.6%(133/163)。11.0%(16/146)患者出现多重感染,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占56.2%(9/1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6种的耐药率均>68%,而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4种的耐药率均>5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者分别达14种和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抗菌药物中10种的耐药率均>74%。结论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为首位感染病原菌;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敏感性较好,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需加强ICU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45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儿童组(60例)和成人组(85例),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行微生物检验及药敏试验,分析细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60例儿童患者分离的7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7株(36.49%);在85例成人患者分离的9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64株(68.82%);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莫西沙星等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成人组和儿童组分离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均较高。结论血液病患儿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成人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根据不同年龄段血液病患者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368例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细菌培养结果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分析药敏培养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的胆汁标本应用生物梅里埃分析产品公司(Analytic Products Incorporation,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分离菌株,应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对393株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393株胆汁培养阳性的病原微生物中,革兰阴性杆菌289株(占73.5%),革兰阳性球菌94株(占23.9%),真菌lO株(占2.5%),真菌均为混合感染。药敏结果表明:胆道感染中主要病原茵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等有相当低的耐药率,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等耐药率非常高。结论胆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仍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病原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等耐药率非常高,而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等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术中胆道镜2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术中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胆道手术267例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选择经胆总管插入和经胆囊管汇合部插入两种途径.结果: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经胆总管胆道镜检查145例,阳性8例(5.5%);经胆囊管汇合部胆道镜检查122例,阳性37例(30.3%).结论: 在胆道手术中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可以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了解胆道解剖形态,避免遗漏胆道细小占位病灶,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区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与胆汁培养阳性率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326例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0至2012年、2013至2015年两个时间段140份和186份胆汁标本中分别有73和118份检出致病菌,阳性率为52.1%和63.4%。分别检出致病菌85株和140株;分离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两个时间段分别占74.1%和68.6%;革兰阳性(G+)菌分别占24.7%和28.6%。老年患者、有临床症状、既往手术史、ERCP史、结石、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时间≥3 h患者的培养阳性率高。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部分三代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率为0,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40.0%)。结论胆道疾病患者分离的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需重视引起胆汁培养高阳性率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胆石类型与胆源性胰腺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GS)、肝胆管结石(HS)与胆源性胰腺炎(AGP)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因. 结果: 回顾分析500例AP发现,AGP占50.8%(254/500),其中GS诱发85.43%(217/254),HS诱发3.15%(8/254),胆道蛔虫诱发11.42%(29/254).前瞻性观察GS1439例,106例发生AGP,占7.37%;HS353例,1例发生AGP,占0.28%. 结论: GS较HS更易诱发AGP;酗酒、高脂饮食等复合因素的综合作用是AGP以及AGP重症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对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老年肝门部胆管癌行姑息性胆道引流术的手术死亡率、早期并发症率及术后存活时间. 结果: 21例中,术后存活19例,1 w后黄疸明显消退者17例(占89.47%),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和胆红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1),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52%,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1个月,38.1%术后存活超过1年(包含1年),最长2例已达27个月. 结论: 对于老年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胆道引流术特别是T管外引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722例LC病例中306例胆囊管切开探查情况.结果 :胆囊管切开探查中,发现胆囊管结石109例;经胆囊管切口行胆道造影46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6例(其中胆囊管、胆总管均有结石者10例),发现胆管损伤1例,胆管异常3例.总阳性发现率为38.9%.结论 :LC病例选择性胆囊管切开探查,可为术中胆道造影检查、胆道镜取石提供途径,可减少并发症,提高LC质量.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就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针对感染进行各个系统的定期检测,观察感染发生时间、部位、病原谱及药物敏感性等指标。结果:74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并发感染者48例,感染率为64.9%;包括单纯细菌感染24例(32.4%),单纯真菌感染6例(8.1%),混合感染(细菌合并真菌)18例(24.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共占34.6%,革兰阳性球菌占34.1%。真菌占31.3%。感染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尿道和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结论:肝移植病人术后感染是影响存活的重要因素,应重视移植术前后对病人的监测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措施。在处理感染病情时,应综合考虑病原菌谱、药敏结果、多部位复合感染及混合感染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胆囊与胆管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者胆囊与胆管胆汁中的细菌分布、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手术的273例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对培养结果阳性胆汁的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份胆汁标本中149例培养阳性,其中胆囊胆汁17例,培养阳性率为19.8%,胆管胆汁132例,培养阳性率为61.7%。共分离出G^-杆菌127株,G^+球菌74株,真菌0株。引起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及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G^+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氯霉素耐药最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G^-杆菌占主要地位,但G^+球菌感染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胆管胆汁细菌感染率较胆囊胆汁高,且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培养中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表型进行分析,为肝移植术后病原菌感染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74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标本的培养结果以及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74例胆汁标本培养结果显示,有195例标本的病原菌检验呈阳性,阳性率71.2%.共检出病原菌269株,其中阳性球菌168株,以肠球菌(117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 株)为主;阴性杆菌99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检出烟曲霉菌2株.无论阳性球菌还是阴性杆菌,都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结论 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培养中病原菌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耐药范围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临床常见的胆道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胆道感染的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672例胆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胆道感染(BTI)将患者分为BTI组(n=361)和非BTI组(n=311);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胆结石数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分析胆石症患者并发BTI的危险因素与病原学特征。结果:胆汁培养共分离病原菌3 5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 375株,占67.20%;革兰阳性菌1 058株,占29.94%;真菌92株,占2.60%。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所下降(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酶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均升高(P<0.05)。屎肠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P<0.05),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下降(P<0.05)。年龄、胆道手术史、结石数目与胆道疾病患者并发BTI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65岁、有胆道手术史、结石数目>2个是胆石症患者并发B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胆道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耐药性不断变迁,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患者发生胆道感染与年龄、胆道手术史和胆结石数目有相关性,临床应增强感染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20例老年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人患胆道系统疾病病史较长,合并症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组31.4%.死亡17例,病死率7.7%.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出现高胆汁引流量时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胆道术后出现高胆汁引流量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持续引流组10例,死亡4例;早期夹管组22例,死亡1例,且早期夹管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早期夹管可明显提高胆汁引流量病人的生存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处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1月间,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和黄疸患者行ERCP,胆囊切除术后行ERCP的平均时间为95天.对明确为胆道并发症者,作以下治疗:①对于胆道残余结石,行EST或EPBD后取石.②对于胆管部分狭窄者,用内镜胆道扩张和内支架治疗.③对于胆总管完全横断者,行ERBD后继以外科手术.④对于胆漏者,行EST和ENBD治疗后辅以经皮腹腔引流.结果:224例胆道并发症者中,胆道残余结石169例(占75.4%),165例结石排出.胆总管部分狭窄37例(占16.5%),随访1年,2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胆总管完全横断12例(占5.4%),7例行ERBD,待黄疸减退后全部行外科手术.胆漏6例(占2.7%),5例避免再次外科手术,1例内镜治疗后2天症状无减轻而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胆囊切除术后临床上怀疑有胆道并发症,应尽早行ERCP检查.内镜对胆道残余结石和小的胆漏的疗效确切,对胆道部分狭窄的患者,首选内镜内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