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LRRK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基因是近几年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患者中发现的致病基因,由5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一种由2 52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以多巴胺能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多因素疾病。对其进行分型研究,发展针对PD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是提高PD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RRK2)基因突变是部分家族遗传性PD和散发性PD的直接原因。LRRK2基因突变会导致LRRK2活性增加,进而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因此,发展LRRK2抑制剂调控LRRK2活性有望成为新的PD治疗方法。LRRK2既是激酶,也是小GTP酶,存在2个药物作用位点,因此,目前LRRK2抑制剂有2类,一类是LRRK2激酶位点抑制剂,另一类是LRRK2 GTP结合位点抑制剂。本文综述了LRRK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留福 《医学综述》2012,18(4):515-518
帕金森病(PD)是中老龄人中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残存神经元中出现蛋白包涵体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多数研究认为PD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现就与PD发病相关的基因(如SNCA基因、LRRK2基因、Parkin基因、UCH-L1基因等)及其突变位点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是目前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残存神经元中出现蛋白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该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以及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当前相关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LRRK2基因日益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LRRK2基因的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人种特异性,如G2019S只高发于白种人,亚洲人鲜见; 而G2385R仅发现于亚洲人种。本研究对特发于中国汉族人的R1628P在汉族人群中的特异性分布、不同亚群中的危险性及其在PD发病中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 统计学方法:文献筛选搜索全部R1628P和PD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0及Stata软件,对R1628P突变在汉族及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不同汉族人亚群的危险性进行荟萃分析。(1)生物信息学方法:应用PhosphoSNP 2.0、Scansite 3及GPS 2.1软件对R1628P位点进行分析,预测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与PD发病密切相关的CDK5磷酸化靶点的可能性。(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野生型LRRK2和R1628P突变体,单独或与CDK5联合转染至细胞,免疫沉淀 LRRK2蛋白,观察LRRK2与CDK5结合能力,并应用体外激酶实验检测LRRK2激酶活性;再将其质粒转染至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应用单细胞计数检测H2O2处理后神经元死亡情况。 【结果】 通过荟萃分析,R1628P在汉族人群及非汉族人群中呈现典型的差异性分布,为中国汉族人群所特有,且R1628P在不同汉族人亚群中的致病危险度具有明显差别。(1)生物信息学方法提示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CDK5潜在的磷酸化靶点,是典型的磷酸化相关SNP的 Type II(+)位点。(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LRRK2的R1628P位点突变增强LRRK2与CDK5蛋白的结合能力;与野生型LRRK2相比,R1628P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无明显上调,但与CDK5共转可显著上调R1628P突变体的激酶活性,并且转染R1628P突变体的神经元对损伤更敏感;但CDK5敲除小鼠神经元中转染野生型及R1628P突变体的神经元无差别。 【结论】 本研究证实LRRK2基因的R1628P多态性在汉族人群及非汉族人群中呈现典型的差异性分布,为中国汉族人群所特有,并在不同汉族人亚群中的致病危险度具有明显差别;R1628P的致病分子机理为: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CDK5潜在的磷酸化靶点,在老年应激导致的CDK5活性上调时,R1628P突变提供CDK5“二次打击”的靶点,加速PD发病。本研究为探索PD发病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治疗PD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神经变性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最近LRRK2基因的发现更加确定了遗传因素在帕金森发病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LRRK2基因以及LRRK2基因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C57BL/6J(B6)和DBA/2(D2)小鼠为实验动物,初步探究帕金森病(PD)相关基因LRRK2的表达调控机制,构建LRRK2的表达调控网络。方法: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分析技术分析LRRK2基因在各品系小鼠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遗传学相关分析和区间连锁分析;半定量PCR技术和Real-time PCR检测LRRK2基因在PD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中的表达量。结果:与NS对照组相比,B6、D2小鼠PD模型组的中脑及前脑中LRRK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P〈0.01)。eQTL分析发现在Affymetrix MOE430芯片中,LRRK2基因共有2个探针位置用于分析其在前脑、中脑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探针位置1431394_a_at_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RRK2基因在亲本B6、D2及41个BXD RI小鼠前脑、中脑的表达在各品系间的表达量多少不一。遗传学相关分析结果揭示,LRRK2基因与100个基因高度相关,初步构建LRRK2基因的调控网络,该网络包括了Kif21a等21个与LRRK2基因高度相关的基因。区间连锁分析检测引起探针位置1431394_a_at_A表达水平差异的染色体区域,结果显示在15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各存在一个LRS≥20的QTL峰。结论:LRRK2基因既存在顺式调控机制又存在反式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导致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迄今为止,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与家族性PD有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现了13个,其中鉴定并报道有突变的有6个:α-SYN(PARK1/4)、Parkin(PARK2)、UCHL1(PARK5)、PINK1(PARK6)、DJ-1(PARK7)和LRRK2(PARK8)。果蝇因其遗传学上的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果蝇神经系统DA的合成与人类类似,同时果蝇的DA系统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因此,目前普遍认为,果蝇DA神经元的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与PD发病的情况具有可比性。果蝇含有Parkin,PINK1、DJ-1和LRRK2等PD发病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PD模型。文中综述了目前以果蝇模型为主要方法研究P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致残率高,西医临床主要采用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复合使用,但长期用药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患者无法被完全治愈。中医认为肝肾不足是引起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病机所在,刺五加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补肝肾、坚筋骨、强志意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中药刺五加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刺五加中所含的皂苷类、香豆素类、黄酮类等成分可通过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抗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免疫、抑制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蛋白表达等多通路、多途径来防治帕金森病。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刺五加及其复方防治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梳理,旨在为刺五加治疗帕金森病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晓露 《医学综述》2012,18(7):1004-1006
帕金森病(PD)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为临床特征,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以及路易小体形成。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凋亡在PD发病机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神经元凋亡在PD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运动障碍为特征,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死亡。目前对PD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内外PD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一些进展作简要介绍,即大脑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肠脑轴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胶质细胞和外周免疫细胞在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等。这些新的进展表明,P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仅累及大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胶质细胞,还涉及外周免疫细胞和其他组织器官。这些新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LRRK2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预测,以指导LRRK2基因核心启动子的克隆,为LRRK2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数据库中查询LRRK2基因相关的序列信息,运用多种在线软件对LRRK2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第一个外显子和启动子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将LRRK2基因脑组织主要剪切本(ENST00000298910,相当于NM198578)的启动子定位于-803~-1区间。结论 LRRK2基因主要剪切本(ENST00000298910)的启动子区间可能定位于-803~-1区间。  相似文献   

13.
何屹  余刚  郑鹏  王昊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9):1020-102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黑质致密部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大脑之外(包括肠神经系统)也有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微生物-肠-脑轴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肠道与大脑之间主要依靠神经通路、内分泌途径以及免疫途径进行信息交流。肠神经系统可能作为α突触核蛋白播散的渠道,通过迷走神经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有学者认为PD发病最初可能起源于肠道。本文就近年来针对肠脑轴在P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D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解释部分临床表现,并可能为P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背景:除了4个比较确定的与早发性帕金森病(PD)相关的基因(SNCA、PA RK IN、DJ-1和PIN K1)外,最近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性PD患者家族中发现了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基因(LRR K2)突变。目的:对显性遗传PD家族的先证者进行LR RK2突变分析,通过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来验证常见的编码变异可能与PD易感性增加有关的假说。方法:在23例先证者中,对由LRRK2编码的所有51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对180例神经病学正常对照者的突变频率进行评估。在相关性研究中,作者将250例正常对照者和121例PD患者(主要是加拿大白种人)按基因型将编码LR RK2的…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基础.目前PD遗传学的研究成为热点,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基础。目前PD遗传学的研究成为热点,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持续变性,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疾病状态或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差异表达情况,已成为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并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PD的诊断标记物和寻找药物治疗新靶点及研制可靠药物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PD研究中对PD细胞和动物模型、发病机制和PD的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特点是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进而使纹状体内的多巴胺水平降低。目前,PD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氮化应激、免疫炎性反应异常、细胞凋亡学说和神经递质失衡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PD的病理机制,深入了解 PD 发病机制,为P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经CRISPR/Cas9单载体慢病毒敲除LRRK2基因的PC12细胞移植至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右侧纹状体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CRISPR/Cas9单载体慢病毒转染PC12细胞构建敲除LRRK2基因的细胞株,Western blot法检测敲除效率;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构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立体定向注射移植敲除LRRK2基因的PC12细胞至帕金森病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周后采用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检测对大鼠的运动功能的改变,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区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含量的变化探索经CRISPR/Cas9单载体慢病毒敲除LRRK2基因的PC12细胞对PD模型大鼠运动症状改善的作用机制。结果 右侧纹状体PC12细胞移植治疗1周后,与帕金森病组大鼠比较,移植敲除LRRK2基因的PC12细胞的PD大鼠的旷场实验运动总路程延长、运动平均速度增大及爬杆试验评分降低(P<0.05);右侧纹状体中TH的表达量增多(P<0.05);右侧状体区中细胞凋亡的发生率降低(P<0.05),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高于移植正常PC12细胞的帕金森病大鼠(P<0.05)。结论 经过LRRK2敲除的PC12细胞移植后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更好的疗效,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移植区中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来增强其疗效,基因修饰LRRK2的细胞移植有望成为帕金森病运动功能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柳叶刀·神经学》近日发表了一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刘疏影的论文。从该论文中表明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LRRK2携带者,以及患者遗传表型的神经递质机制即LRRK2携带者脑内乙酰胆碱能系统功可以上调且相关递质增加。该项研究解释了该亚型帕金森病特有的临床表现以及炎症系统激活现象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病的异质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但在临床上,该疾病的症状体征差异大,相关致病基因繁多,给研究、诊断及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已有证据显示,LRRK2基因是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