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总蛋白S(PS)含量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 CI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总PS含量,AT、PC、PLg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8例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 CI)病人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本文对38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果CI病人并发LDVT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为其主要症状。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尿激酶溶栓是本病治疗的良药。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曹允友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01-370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LC后并发LDVT患者14例,对LC后下肢肿胀、疼痛,直腿伸踝试验阳性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对无溶栓、抗凝禁忌证患者尽早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4例患者经治疗后,12例患者血液再通,2例患者效果不佳,予以行介入治疗。结论早期溶检、抗凝治疗LC后并发LDVT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长期站立或体力劳动者,手术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一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不但不能使原有症状和体征缓解反而加重,严重者还可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于1995年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25例,术后并发LDVT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后,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血栓脱落后可并发肺梗死致死亡。随着直肠癌根治术的开展,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截石体位手术增多,术后并发LDVT的病例数也逐渐增加。本结合我院1997年6月至2005年6月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LDVT的8例患,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急性肺损伤2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16-1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发病48h内入院的ALI患者,按入院7d内有无并发ALI分为2组:ALI组23例,非ALI组111例。观察两组胸部影像、神经功能缺损(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否卧床及咳嗽反射减弱)、鼻饲使用情况及入院1周和出院时的死亡率。结果13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ALI 23例(发生率达17.2%);ALI为多因素作用所致,其中与鼻饲、卧床、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及肺感染程度等有关;ALI组与非ALI组的总死亡率分别为42.5%和18.4%(P〈0.01)。结论ALI是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临床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蔡瑞歆  李奕标 《河北医药》2016,(8):1237-123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愈后。方法随机选择于2010年10月至2014年9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围术期LDVT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以及愈后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患者在第1天、2~7天、8~14天及14 d后的LDVT发生率分别为0、27儋.1%、47.9%以及25.0%,年龄、手术时间、存在合并症、骨折时间均是L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91.6%的患者在术后肢体功能均完全恢复或者恢复良好,仅9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男女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存在合并症、骨折时间均是L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避免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围术期LDVT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期并发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访分析105例脑卒中患者2周和8周并发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2周和8周抑郁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40.0%和47.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卒中后2周并发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病灶部位、并发糖尿病和人格特征(P<0.05);其中NIHSS和ADL是卒中后8周并发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并发抑郁,近期和远期并发抑郁的因素不同,主要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32例脑卒中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32例,发生率为7.4%。年龄≥60岁发生DVT高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以冠心病发生DVT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踝臂指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情况。 方法:对住院的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踝臂指数测量,并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0例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踝臂指数的均值为0.831±0.079)。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组与非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史(P=0.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01)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而吸烟史(P=0.228)、高血压病史(P=0.359)、血浆C-反应蛋白(P=0.339)和相关血脂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测量ABI确诊下肢PAD简便易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多见于糖尿病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徐雅玲  冷楠楠  朱冬梅 《河北医药》2011,33(24):3820-382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a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栓塞后综合征,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轻者可引起下肢肿痛,  相似文献   

13.
探讨Wells深静脉血栓评分量表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采用Wells评分评估我科收治的128例脑卒中患者,以静脉加压超声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计算Wells评分应用于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根据Wells评分,将128例患者分为低度可能组、中度可能组和高度可能组,低度可能组发生静脉血栓症2例(10.52%),中度可能组发生静脉血栓症24例(27.27%),高度可能组发生静脉血栓症18例(85.71%),阴性预测值为89.48%,阳性预测值为85.71%。Wells评分在预测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最佳分界值为1.5分,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68.2%。Wells评分可有效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春君 《药品评价》2009,6(6):218-220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梗死,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时间较非糖尿病患者早10年,发病率为正常人的4倍,且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预后较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近年的研究强化了血脂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的焦点为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无论从一级预防(防首次事件)或者二级预防(防复发)都证实LDL与缺血性卒中相关。他汀类药物作为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药物,对于预防和减少脑卒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早期干预、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9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6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测定血浆中sTM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sTM水平比较,实验组(50.21±11.56)ng/mL,对照组(13.26±2.9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按照高血压分级进行t检验,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和3周进行比较,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sTM可作为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皮损伤的观察指标,对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8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宁  雷勇  李桂芬  王泳明 《河北医药》2012,34(18):2768-276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4例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并发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血管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明确诊断后即刻给患者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肺栓塞发生.结论 LDVT是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给予高度重视.注意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资料显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2%,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现将近年来收治的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有报道脑血管病患者60%~75%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的重要意义是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PE).晚期常造成致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PE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故防治脑血管病患者DVT的发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现结合我科确诊的10例患者,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其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682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结局不良定义为患者出院时改良的Rankin 评分(MRS)≥3分,结局良好MRS<3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浆SOD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入院时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三分位数法将入院时SOD 水平分为3组,>200mmol/L,100-200mmol/L,<100mmol/L。3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47%,33.51%,37.40%。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入院时>200mmol/L组相比,<100mmol/L组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OR 值(95% CI)为1.326(1.018-1.763)。经多因素调整后,同样<100mmol/L组增加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OR 值(95% CI)为1.467(1.019-2.075),并且随着SOD 水平的降低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也在增加(趋势性P<0.05)。结论:入院时血浆SOD 水平降低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的风险,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