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收集确诊的6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并对凝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后,无论是中型还是重型,PT、TT、APTT较对照组增高,而FIB、PLT较对照组降低;重型较中型颅脑损伤,D-二聚体明显增高。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发生了改变,尤其D-二聚体对病情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作用;正确把握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及早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1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伤后4 h、24 h、72 h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  相似文献   

3.
李辉腾 《当代医学》2011,17(23):4-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诊断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选择轻型颅脑损伤患者43例(轻型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42例(中型组)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检测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重型组和中型组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重型组与中型组相比,也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2)重型组中,GOS1~2分患者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GOS3~5分患者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血清及脑脊液中t-PA和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观察50例重型颅脑损伤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t-PA和PAI-1,进行不同的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伤后24 h、3 d、1周、2周和3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脑脊液及血清中此2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临床上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思辉  杨安强  贺杰 《西部医学》2023,35(6):885-888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与其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16例行回顾性分析,并设为研究组,根据术前GCS评分研究组中重型(重型组)39例、中型(中型组)36例、轻型(轻型组)41例;选取同时间段进行健康体检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suPAR、APTT、PT、Fbg及钠离子水平,收集随访资料,分析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Fbg及钠离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较对照组高,Fbg水平较对照组低(均P<0.05)。不同病情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比较: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随访,预后良好患者75例,预后不良患者41例,预后不良组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结果显示: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及钠离子与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可通过检测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岳清彩  李海凤 《华夏医学》2002,15(5):605-606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在3~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在6h以上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的特点.老年患者因免疫功能降低、生理功能下降、反应迟缓,严重颅脑外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调节功能紊乱,很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同类患者多,资料报道其术后病死率为55%,其中87%死于术后并发症.因此,掌握病情变化特点,及早发现并发症,准确实施治疗方案,积极进行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十分重要.我院1999~2000年手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72例,死亡48例,其中36例死于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患者受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两组:轻中型组(GCS≤8分),35例;重型组(8分0.05)。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的患者PT、APTT、TT和FBG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而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采集其伤后1 d内至4周的脑脊液及血清,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和血清中CRP的含量,并与实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伤后7 d轻、中、重各组脑脊液及血清CR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的变化与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并直观体现病情变化趋势.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中CRP的含量是反应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动态变化,探讨其在颅脑损伤分型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比较90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和来我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对照组)CRP情况;按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型(29例)、中型(37例)及重型(24例)三组,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对三组患者在颅脑损伤早期(6h内)及伤后第2~6天测定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血清CRF浓度在颅脑损伤早期升高,轻型组多在2~3d内下降,中型组多在4~5d内下降,重型组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观察组预后良好与预后恶劣患者间血清CRP浓度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RP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细胞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对病情判断、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创伤后首次凝血功能结果与对应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4例单纯性颅脑外伤患者基本资料,在患者入院时测定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继发血肿的发生与否、外伤性脑梗塞发生与否以及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T(凝血酶时间)在GCS评分和GOS评分不同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提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凝血功能与其病情、预后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开颅减压性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控制体温(35~36℃)联合中度过度通气(PaCO3 30~34mrnHg):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预后。方法61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控制体温联合中度过度通气疗法组(治疗组)30例与常规治疗法组(对照组)31例,通过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以观察采取控制体温(35~36℃)联合中度过度通气(PaCO2 30~34mmHg)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控制体温(35~36℃)联合中度过度通气(PaCO2在30~34mmHg)组(治疗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P〈0.05),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控制体温联合过度通气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对术后伴有严重脑水肿,中、重度颅内高压和顽固性中枢性高热的重型患者能明显减少病死率,且操作简单,体温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易控制,技术要求不高,并发症少,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脑外伤重症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变化。方法:选择109例脑外伤患者和13例脑肿瘤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和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结果:程度不同脑外伤患者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却明显低于后者,脑外伤重症组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也明显的高于轻、中型脑外伤的患者,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也明显低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P均〈0.05,0.01)。结论:脑外伤重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部分凝血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4.
黄孝敏 《中外医疗》2012,31(27):18-19
目的研讨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与单纯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66例,采用高压氧联合神经外科治疗;对照组患者62例,采用单纯神经外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情况好,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因素,分析其脑外伤后的变化及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名脑外伤患者,测定入院时、伤后第4天及第8天血浆组织因子(TF)和D-二聚体(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外伤患者的TF、D-D水平于入院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此后逐渐下降,第4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第8天的时候接近正常范围。GCS≤8分组的TF、D-D水平持续高于GCS>8分组和对照组(P<0.01);GCS>8组伤后8天时的TF水平基本降为正常值,而GCS≤8分组TF、D-D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和GCS>8分组(P<0.01)。预后不良和死亡组同样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脑外伤患者早期存在高凝和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早期检测凝血纤溶功能对脑外伤伤情评估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接受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术后应用高压氧疗方案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采用脑外伤常规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脑外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情控制时间和术后留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压氧疗方案对接受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抢救后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1级恢复率为58.3%,住院时间为(24.56±5.13)天,并发症发生率为5.8%;干预组患者1级恢复率为38.2%,住院时间为(37.78±7.69)天,并发症发生率为31.6%,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两组(GCS>8分组和GCS≤8分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伤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24h内,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除TT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CS>8分组与GCS≤8分组比较,上述6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姚中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4-65,79
目的 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的影响.方法 入选确诊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中西医治疗)和对照组34例(西医治疗).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1,P<0.05),研究组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IFN-r、IL-4、IFN-r/IL-4)在治疗的第1,3,7,14天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分析DIC发生率以及诱发DIC的因素。方法: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统计收治的本院神经外科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患者,按DIC诊断标准筛选出其中出现DIC的病例。采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DIC发生率、影响DIC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其中,手术1012例,保守治疗553例。总病例中.出现DIC例数19例,其DIC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12.14‰,相关因素有复合伤,手术,感染,休克,止血剂的使用,肝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异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DIC死亡率极高,达63.2%,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对DIC诱因的充分认识,有利早期发现,及时阻断,减少DIC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