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偏侧咀嚼过程中大鼠咬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及线粒体损伤程度的表达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取8w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咬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咬肌中PGC-1αmRNA及GLUT4mRNA的相对表达量;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并计算线粒体损伤指数.结果:拔牙侧与非拔牙侧PGC-1αmRNA表达量第4w最高,第8w最低;除第6w周组外,拔牙侧PG C-1α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拔牙侧及对照组(P<0.01).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线粒体损伤评分第8w最高,4w最低;除第8w组外,拔牙侧线粒体损伤评分明显低于非拔牙侧及对照组(P<0.01).拔牙侧与非拔牙侧GLUT4mRNA的表达量第4w时最高,第8w时最低; 2w组与4w组拔牙侧GLUT4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LUT4与PGC-1α呈正线性相关(r值为0.8650,P<0.01);PGC-1α与线粒体损伤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偏侧咀嚼可引起咬肌线粒体损伤;PGC-1α可通过调控GLUT4的表达而调节咀嚼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是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牙齿缺失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小鼠100只随机分成1、3、6个磨牙缺失组、麻醉对照、正常对照5组.在麻醉和拔牙手术后1周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测试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每周测试1次,连续测试6周.结果:在历时6周的行为学测试中,1~4周的小鼠游泳训练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高于5、6周(P<0.05),潜伏期有下降趋势;6个磨牙缺失组小鼠的游泳训练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5);雌雄小鼠同一时期的潜伏期,以及麻醉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潜伏期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多数目牙齿缺失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会造成一定损伤,而个别牙齿缺失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垂直骨面型与第三磨牙缺失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对符合标准的207名患者,根据头颅侧位片上MP-SN角,分为均(99例)、高(45例)、低角(63例)型;在曲面断层片统计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第三磨牙缺失率。SPSS 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高角面型组无论在上颌或下颌、单侧或双侧第三磨牙缺失率均高于低角面型组(P<0.05);女性双侧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高于男性(P<0.05);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显著高于下颌(P<0.05)。结论:垂直骨面型与第三磨牙缺失率有相关性,高角面型者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高于低角面型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和倾斜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和29例非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和倾斜度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水平位置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比非拔牙组更靠近近中.结论: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加速了下颌第三磨牙向近中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错耠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的自然调整变化。方法:20例因正畸需要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安氏I类错殆和安氏Ⅱ类错殆各10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后6个月内下颌先不进行矫治,上颌行MBT矫治技术娇治。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拔牙后30min、4个月时拔牙间隙近、远中方向最小径,比较分析两者拔牙间隙变化情况和Spee’s曲线曲度。结果:拔牙4个月后与拔牙后30min比较,两组拔牙间隙最小近远中径减小了1.35mm和1.26mm(P〈0.01),Spee's曲线曲度也有显著性改变,分别减小了0.28—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T技术治疗安氏I类和安氏Ⅱ类拥挤错殆,可以通过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白行调整,减小拔牙间隙,改善Spee's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拔除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对第三磨牙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120例安氏I类错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2组,分别给予拔牙和非拔牙治疗。测量治疗前后的第二、第三磨牙牙尖连线角度(α角)、阻生状态和深度,Rickett’sXi点到下颌第三磨牙远中尖距离(Xi-LTM)、下颌支前缘到第三磨牙远中尖距离(R-LTM)、翼上颌裂切线到上颌第三磨牙后缘的距离(R-LTM)及上、下磨牙的前移量,计算治疗前后各变量的差值,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α角、Xi-LTM、R-LTM、R-LTM用t检验,阻生状态和深度用χ^2检验,比较年龄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拔牙组中,小年龄组的下颌α角和Xi-LTM改变值分别为7.16°和3.22mm,大年龄组分别为2.42°和2.10mm,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上颌无显著性差异,拔牙组中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明显好转。结论:拔除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前移、竖直,有助于减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但对上颌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磨牙缺失数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幼年大鼠60只随机分成3、6、9、12颗磨牙缺失组、麻醉对照、正常对照6组。在造模后1周,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每周1次,连续6周。结果:9颗、12颗磨牙缺失组间大鼠游泳平均逃逸潜伏期(the swimming average escape latency,SAEL)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01);6颗磨牙缺失组大鼠与3颗磨牙缺失组、麻醉组及正常对照组间SAEL比较有差异(P〈0.05);3颗磨牙缺失组、麻醉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SAEL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磨牙缺失组大鼠随着磨牙缺失数目的增多tP/tT值有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颗磨牙缺失组与正常组及麻醉组间tP/tT值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磨牙缺失组与正常组及麻醉组间tP/tT值均有差异(P〈0.05)。结论:较多数目磨牙缺失会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个别磨牙缺失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去势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并观察下颌骨的改变。方法:20只雌性新西兰兔平均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摘除双侧卵巢,对照组行假手术。检测术前及术后3m、6m血清OC与TRAP水平、股骨与腰椎BMD。术后6m处死实验用兔,下颌骨脱矿后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颏孔附近骨组织形态变化,测量下颌中切牙内侧骨层厚度及其下方内侧骨面积比。结果:手术组术后3m、6m的OC与TRAP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股骨、腰椎BMD术后3m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m手术组低于假手术组。术后6m手术组松质骨内骨小梁变细,排列稀疏甚至消失。下颌中切牙内侧骨层厚度手术组为0.52mm±0.16mm,假手术组为0.85mm±0.14mm,两者差异显著(P〈0.01);中切牙内下方骨面积比为51.7±11.6%,假手术组为82.6±9.2%,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去势法兔骨质疏松模型成熟可靠,下颌牙槽骨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疏松样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蛙式矫治器与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需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病例分成两组,改良蛙式矫治器组8例,摆式矫治器组12例。对矫治前及磨牙移动至中性关系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通过成组设计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①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与摆式矫治器组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距离、远中倾斜程度、矫治时间及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上颌第二前磨牙远中移动1.83±1.21mm,远中倾斜7.50°±7.07°摆式矫治器组上颌第二前磨牙近中移动1.79±2.44mm,近中倾斜4.33°±3.73°两组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③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上颌中切牙近中移动0.17±0.52mm,远中倾斜0.580±1.74°摆式矫治器组上颌中切牙近中移动2.96±2.46mm,近中倾斜7.08°±7.48°两组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蛙式矫治器能不依赖患者配合,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并且相比较摆式矫治器能有效地减少前牙支抗丧失,适用于安氏Ⅱ类错胎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13.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128例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病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不同年龄、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结果:成人组与儿童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牙周炎模型骨代谢的影响。方法:4月龄健康雌性Wistar大鼠6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7只。即A组(健康对照组)、B组(伪手术组)、C组(去势牙周炎组),D组(去势牙周炎加甲状旁腺激素治疗组)。模型建立成功后,A、B、C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组间歇性小剂量腹腔内注射等量甲状旁腺激素,隔日注射一次,用药8周。治疗后处死大鼠并通过CBCT扫描测定上颌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钙(Ca2+)、磷(P3+)、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经CBCT图像测量,D组上颌骨密度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与A、B组上颌骨密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外周血中ALP水平高于A、B、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钙、磷值没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小剂量注射甲状旁腺激素能够增加骨密度并改善外周血中ALP的水平,促进牙槽骨的形成,对绝经期后牙周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喷雾右美托咪定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DEX组鼻腔喷雾1.5μg/kg右美托咪定,C组鼻腔喷雾生理盐水,30 min以后实施局部麻醉,拔出下颌第三磨牙。每10 min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评估患者的改良OAA/S评分,同时记录注射局麻药时的VAS评分。结果:DEX组的SBP和HR在鼻腔喷雾给药后的3060 min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在给药后2060 min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在给药后2060 min时出现镇静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局麻药时两组患者均感到轻微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喷雾右美托咪定1.5μg/kg,能够有效、安全且便捷地应用于健康成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镇静,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咀嚼肌内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面颊部肿胀、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390例需要翻瓣去骨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病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麻醉后拔牙;实验组常规麻醉后,将地塞米松5 mg分3点注射于智齿颊侧深面咬肌前部、磨牙后区下颌支前缘颞肌内、下颌支内侧翼内肌内,观察两组病例拔牙术后局部肿胀、张口受限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术后肿胀和张口受限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咀嚼肌内注射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翻瓣去骨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术后局部肿胀和张口受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微创拔牙技术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2例需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法和锤凿法拔除患牙,记录两种方法平均拔除时间、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痛、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01);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颞颌关节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5)。结论: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及新型拔牙器械的推出,微创拔牙理念和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锤凿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磨牙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发生不同部位病变比较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单个磨牙深牙周袋发生的部位(颊侧或舌/腭侧)将收集的上、下颌磨牙各分为两组(上颌I组、上颌II组、下颌I组、下颌II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的变化,比较疗效差异。结果:4组病例治疗后6周各项牙周指标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上颌两组间及下颌两组间比较,可见6周时上颌II组的PD、BI、CAL均高于上颌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颌II组的PD、BI、CAL高于下颌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发生在磨牙的牙周炎症无论是上颌还是下颌,颊侧病变的预后均好于舌/腭侧,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舍雷肽酶预防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需拔除复杂下颌阻生智齿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给予舍雷肽酶肠溶片10mg,tid,7d和甲硝唑片0.2,tid,3d,阿莫西林胶囊0.5,tid,3d.对照组仅给予甲硝唑片0.2,tid,3d,阿莫西林胶囊0.5,tid,3d作为预防性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1、2、7d的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2天实验组的局部肿胀程度为(9.17±4.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13.97±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疼痛评分2.32±0.98与对照组3.50±1.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口受限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雷肽酶对于减轻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疼痛与肿胀反应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