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传俊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19-119
目的:观察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方法:对2004年2月~2008年12月住院治疗的27例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患儿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的主要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另一类是抗精神病药中的吩噻嗪类。结论: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以急性发作的骨骼肌异常运动为特征,常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亦见于其他药物。由于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肌肉间歇、持续的收缩,造成患重复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的姿势,常使患痛苦、焦虑甚至恐惧,这不仅容易使医患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而且可能使患失去对治疗的依从性。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发作突然,而一旦诊断明确,药物治疗并不困难,故应引起基层医院急诊和全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本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规律 ,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我院 4 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 (EPS)的 187例患者的有关情况。结果 :EPS发生率 4 4 84 % ;187例中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发生率较高 ;性别方面急性肌张力障碍男大于女 ,其差别有显著性 ;在各年龄段中 ,30~ 4 0岁组EPS发生率最高 ,后有降低趋势 ,但 6 0岁以后发生率反而上升 ;药物中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多的是氟哌啶醇、FD、三氟拉嗪、奋乃静等。出现EPS时间多在 2~ 3周。结论 :应合理安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注意对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监测 ,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物性小儿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6例药物性小儿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药物性小儿锥体外系反应以急性肌张力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特点 ,一旦确诊 ,立即停药 ,予抗胆碱药物治疗 ,症状就很快消失。结论 婴幼儿治疗时应慎用胃复安、氯丙嗪 ,必须使用时剂量应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005年发病较重而入院的小儿急性肌张力不全病因、常见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其教训和经验。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的常见药物依次为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感冒冲剂等。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中发生,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同时也要引起家长重视。不可乱服或误服药物。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是指由某些药物引起的阵发性肌张力亢进,常涉及面、颈或躯干的多个肌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面或躯干的肌痉挛或扭曲。引起本病的主要药物有两大类: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抗精神病药中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本文将2001年3月至2005年6月本院所治疗的16例病儿作一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这些药物所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重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15月4例,2~3岁9例,9~14岁3例。在这些病例中,应用甲氧氯普胺治疗…  相似文献   

7.
石林 《医学综述》2014,20(21):3841-3842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氏病,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此类肌张力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特点,对小剂量多巴胺治疗的良好反应性为其明显特征。然而,目前临床上对此病的认识仍有诸多不足,不少患者被按照其他类型的肌张力障碍进行治疗,造成延误诊治及医疗资源的浪费。该文就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林伟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306-1307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我院全部出院病历,选取其中应用抗精神病药者,对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和未发生者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22.8%。年龄小,男性,病情严重,既往有锥体外系副反应病史,应用高效价药物,剂量大,用药早期危险性大;合并抗胆碱能药物者发生率低。结论:精神科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时适当参考以上指标,对预防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可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正> 胃复安为临床治疗各种胃肠机能障碍的常用药物。晚近报道有1%胃复安服用者出现以急性肌张力障碍为主的锥体外系反应。为求引起同道们重视,本文就我们所见22例,报道如下。病例报告:见附表。分析与讨论本组22例,男12人,女10人。均表现为急性发病的肌张力增高及运动障碍,有服用胃复安史,均在服药期间发病,停药及用抗胆硷药物后症状迅速消失,故诊断胃复安所致锥体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6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并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本组以11—30岁的病人最为多见,占90%。发作时间大多在用药后1~2天之内,占96.7%。采用抗胆碱药物氢溴酸东莨菪碱肌肉注射全部一次治愈。患者所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均较小,即奋乃静均在20mg/日以下,氟哌啶醇均在6mg/日以下,氯丙嗪均在500mg/日以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大剂量不易引起而小剂量反而容易引起锥体外反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范习祥张瑞萍蔡春兰张晓庆余曼华李永超谢雯陶领知我院5例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是继发于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不自主口、舌、颊及面肌抽动,四肢不自主抖动,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无明显变化,各种生理反射正常,无病理...  相似文献   

12.
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雪金 《医学综述》2000,6(6):276-277
<正>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儿科临床中并不少见,近几年文献报道较多,现就此做一总结,以引起临床注意。 1 锥体外系症状 1.1 急性肌张力障碍 急性肌张力障碍是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最常见症状,以各种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多累及眼外肌、舌肌、面颊肌、嚼肌、颈肌及上下肢和躯干的肌群,出现受累肌群的不自主阵发性强直性收缩,常表现为阵发性双眼向上凝视同时头后仰,阵发性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对13例帕金森病患者在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力奥来素,用以辅助治疗,改善肌张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2~78岁(平均67.3岁),症状2~7年不等(平均5.4年),诊断符合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统疾病讨论会规定的帕金森病(PD)诊断标准。每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其中10例曾先后服用安坦、美多巴等药物治疗或联合用药,但症状顽固不缓,3例为初次诊断和治疗。 1.2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按Asworth评分法:O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肌体过程中,出现一  相似文献   

14.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报告并分析急、慢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误诊误治各1例,希望同道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药源性阵发性肌紧张不全综合征30例分析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倪淑清关键词肌紧张不全综合征,药源性药源性阵发性肌紧张不全综合征,是指由某些药物引起的阵发性肌张力亢进。常涉及面、颈或躯干的多个肌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面或躯干的板僵或扭曲。胃复安是普鲁卡...  相似文献   

16.
毛希祥 《华夏医学》2007,20(3):449-45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在抗精神病药治疗时的急性肌张力异常。方法:随机选取2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42例及同期内住院的4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42例,均采用维思通治疗,日剂量4 mg,观察急性肌张力异常的发生率。结果:2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急性肌张力异常发生率3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1.9%,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年龄小的精神分裂症,在应用维思通治疗时,应及时加用抗胆碱药。  相似文献   

17.
唐武军  李向荣 《中外医疗》2014,(12):123-124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药源性矛盾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药源性矛盾反应的21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减药、停药或应用抗胆碱药后,207例患者PPR症状逐步减轻并消失,3例患者死亡。在各年龄段中,以16~30岁年龄段的PPR发生率最高(45.24%)。在所涉及的9种抗精神病药物中,以氯氮平的发生率最高(30.5%),其次为氟哌啶醇(25.2%)和氯丙嗪(16.2%)。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物致精神矛盾反应的鉴别和报告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8.
偏侧肌张力障碍多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和丘脑部病变所致。以往研究显示,出现偏侧肌张力障碍时需要皮质脊髓束保持完整。本文首次报道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诊的急性脑桥梗死导致的快速发病的偏侧肌张力障碍患者。患者出现的偏侧肌张力障碍可能是由于苍白球到脑桥脚的传出纤维和(或)脑桥到丘脑的传人纤维的急性调节障碍所致。急性脑桥梗死导致的偏侧肌张力障碍@Auchus A.P. @谢琰臣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肌张力障碍是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症状 ,在精神科临床上经常发生 ,主要表现为个别肌群持续痉挛 ,以面、颈、唇及舌肌多见 ,患者表现为各种怪异动作或姿势。患者极度痛苦 ,如护理和治疗不及时 ,会加重患者的痛苦程度 ,增加患者对治疗不合作的消极因素。现将1997年 5月~ 2 0 0 0年 5月 15 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进行分析报道。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 15 3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5~ 5 6岁 ,平均 (31 2± 5 5 )岁 ,职业 :农民 85例 ,干部 2 5例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帕金森病药源性异动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01~2013-12间收治的242例帕金森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发生药源性异动症42例,对异动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药物使用史、症状出现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药源性异动症的发生率为17.36%(42/242),其中剂峰异动22例,占52.38%(22/42);肌张力障碍18例,占42.86%(18/42);双相异动2例,占4.76%(2/4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疗程>5年、药物剂量≥350 mg/d、发病年龄<60岁是发生药源性异动症的主要因素,以上因素具有代表性( P<0.05)。病情严重程度与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帕金森病药源性异动症是左旋多巴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药物用量大、服用时间长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帕金森病时,症状改善后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或使用其他药物替代部分用量,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