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羟基磷灰石全涂层股骨柄髓腔充填情况对假体稳定性及其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1月使用Corail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1例(144髋)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55岁)78例、B组(年龄≥55岁)43例.采用Harris和SF-36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中股骨及假体髓腔充填率及假体位置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恢复行走功能,平均随访时间46月,术后2年Harris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天及24个月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B组髓腔充填率显著高于A组(P<0.01),两组术后24个月与术后第2天比较,髓腔充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影像评估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松动或下沉,无关节翻修病例.结论 尽管Corail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的股骨髓腔充填率较低,使用该假体的关节置换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9例.按照Vancouver分型:A型1例,B1型5例,B2型2例,C型1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8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加髂骨块植骨治疗,3例行髋关节长柄假体翻修钢丝捆扎髂骨植骨术.结果 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21个月,平均14.2个月,除1例假体松动外,均无骨折不愈合、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方法包括了骨折的位置,骨折稳定性,假体松动情况,股骨近段的骨量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A型骨折,假体稳定,可以采用保守治疗,B1型、B2型和C型骨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应尽量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如果伴有假体松动最好能一期行长柄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3.
朱芸 《淮海医药》2013,31(3):254-254
患者女,79岁。体重65 kg。因摔倒致股骨颈骨折入院,行左全髋置换术。术前检查,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胸片示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红蛋白90 g/L,钙离子1.9 mmol/L,尿便常规正常。术前准备完善,入室心率90次/min,SpO295%,于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测桡动脉压(IBP)113/65 mm Hg。建立静脉通路后,于L2-L3行硬腰联合麻醉,给予0.75%布比卡因1.5 ml+10%葡萄糖溶液0.3 ml共1.8 ml。10 min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应用L形测径器均衡下肢长度以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选用L形测径器术中测量及均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龄46~82岁。术前常规模板X线测量及预测髋关节假体型号、位置,术后准确测量双下肢长度及随访观察。结果 83例术后均获3~29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术前肢体长度差异≤5mm的患者占7.2%;5mm<差异≤10mm的占20.5%;10mm<差异≤15mm的占38.6%;15mm<差异≤20mm的占25.3%,差异>20mm的占8.4%;通过平衡肢体长度差,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5mm的比例提高到34.9%,5mm<差异≤10mm的比例为42.2%,10mm<差异≤15mm的比例为14.5%,15mm<差异≤20mm比例为6.0%,差异>20mm的比例为2.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L形测径器均衡下肢长度,结合术前模板测量,可有效地预防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资料。患者共18例(28髋),其中男性13例(20髋),女性5例(8髋),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位病程为17.8年(5~28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变化,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围手术期输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的(25±8)分改善为(89±8)分,活动度由41°±28°并提升至1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8.2±2.6)分降至(2.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输血率分别为33%与39%。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可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Charnley(1961)报道低磨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后[1],全髋关节置换术得到广泛应用,随后其进展的速度也极快,并以同样的原理应用在其他人工关节假休.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使饱受髋关节病变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而且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的家庭减轻了负担。  相似文献   

8.
郝德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226-1226
目的:观察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术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时间8~46月平均29.6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度满意,无假体松动及骨吸收现象。有2例患肢短缩1.5~2cm ,1例术后轻度疼痛。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股骨头,髋臼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2种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中假体联合前倾角的差异及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33例(144髋),其中采用直接外侧入路(直接外侧组)65例(70髋),后外侧入路(后外侧组)68例(74髋),测量术后髋臼和股骨假体前倾角、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及后伸角度,统计术后脱位率。结果直接外侧组假体联合前倾角为(32±7)°,后外侧组假体联合前倾角为(39±9)°,2种手术入路假体联合前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平均最大前屈角分别为(112±10)°和(100±8)°,最大后伸角分别为(15±3)°和(23±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术后未出现脱位,后者术后出现1例髋关节后脱位。结论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2种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对假体联合前倾角的把握有不同要求,且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贾世孔  肖晟 《天津医药》2007,35(8):629-629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是迄今最成功的外科技术之一,已成为治疗髋部疾患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手术仍存在相当比例的并发症,笔者总结了1999年—2005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9月-2010年3月我科对53例(59髋)采用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临床功能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影像学评估来评价疗效.结果 4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0±7.4)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及临床功能评价均显著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的发生,其中34例(80.1%)在假体骨界面发现有明显的骨长入.结论 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理想假体,能有效改善功能,假体骨长入明显,对年轻患者或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复杂非感染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翻修原因、术中常见困难及处理办法.方法:30例行全髋置换翻修,5例臼杯松动仅翻修髋臼,1例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全髋置换翻修加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股骨干骨折.结果:翻修成功34例,失败1例.经6个月~5年随访,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5分,术后平均84分,增加39分.结论:翻修原因主要为人工关节质量和手术技术.因翻修术难度较大,需一定的技术、经验、特殊器械及设备,术者应有充分的准备,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式对患有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患有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有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治疗A组30例和治疗B组20例。结果治疗A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治疗B组,治疗A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治疗B组,治疗A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优良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常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无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评分比较,3个月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全髋置换组(B组)和空心钉内固定术组(A组)各32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情况。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空心钉内固定术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比全髋置换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强直性脊柱炎全髋置换术的手术特点,了解其术后的疗效。方法:对48例(63髋)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本病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11年,平均(6.8±1.2)年。结果:Harris评分为术前平均(43.87±1.63)分,术后平均(81.32±1.26)分,其中优2髋(3.2%),良31髋(49.2%),可27髋(42.8%),差3髋(4.8%)。X线显示假体整个松动率为30.2%(19/63),异位骨化率25.4%。结论:对髋屈曲畸形的患者选择改良前外侧入路有利于软组织彻底松解。本组病人疗效满意;无菌性松动和异位骨化是该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假体周围的骨质丢失及假体松动的防治方法。方法:将39例进行骨水泥型Ⅰ期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22例,术后每日服用10mg阿仑膦酸钠+钙剂(50mg),对照组17例,术后服用50mg钙剂。随访12个月,测定假体周围骨矿密度(BMD)。结果:观察组在相同随访时间里,假体周围相同区域BMD降低不明显或升高。在股骨近端(prROI),对照组的BMD平均降低(21.2±5.2)%,而观察组平均升高(4.2±2.6)%,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5.995,P<0.05),在随访期末2组间全假体周围(totROI)平均BMD改变,对照组下降(12.1±6.2)%,而观察组升高(2.6±1.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413,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可明显降低骨水泥型Ⅰ期全髋置换术后骨质丢失,改善骨骼对假体的支撑作用,可能会预防或延缓假体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