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病例报告例1:男,38岁。4 a前曾患肺结核,给予系统抗结核治疗治愈。1个月前出现咯血,无低热、盗汗。于外院痰查抗酸杆菌多次均阴性,给予抗痨治疗症状无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6.7×109/L,ESR 24 mm/h,螺旋CT示右肺上叶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空洞,内外壁均清晰、锐利,其中一较大空洞内可见卵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改变体位可见洞内致密影随之活动,增强扫描空洞内结节影无钙化,CT诊断结核性空洞伴曲霉球,反复查痰未找到曲霉菌,行右上肺叶切除术,病理报告曲菌球病。例2:男,54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中出现发热、咳嗽、咳… 相似文献
2.
3.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又叫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过敏原引起的超敏反应所致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哮喘等,进而延误疾病诊断和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所见能为ABPA的诊断提供了大量帮助,影像特征性表现对疾病诊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11年3月收治确诊并具有完整资料的1例ABPA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为提 相似文献
4.
20例肺曲霉菌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2月-2005年6月,经外科手术治疗20例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全组20例中,有肺原发病或其他原发病11例(55%),无原发病9例(45%)。18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典型影像学表现7例(35%),痰检或肺泡灌洗液检查阳性率5例(2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例,时间8-72个月,无肺曲霉菌病复发或死亡。结论手术治疗肺曲霉菌病,能达到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提高疾病治愈率的目的,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7.
1病例资料女,50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较多黄色黏痰,无发热,半个月前出现痰中带少量血,鲜红色,在当地医院查X线胸片示左下肺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气管左偏,心影左移。按"肺炎"予头孢哌酮、左氧氟沙 相似文献
8.
1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70岁.咳嗽、气促4年,反复加重5 d入院.体温36.7℃,脉搏86次/min,呼吸频率26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唇甲发绀,呼吸频速,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口罗音,心律齐,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协和医学杂志》2014,(3)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肺曲霉菌病的原则、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6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3例CT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采用肺楔形切除术获得病理组织;31例局限性病变患者均行病变完整切除,其中肺叶切除术26例,肺段切除术3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27例行开胸手术,7例行胸腔镜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诊断为曲霉菌感染。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5例(14.7%),分别为肺栓塞1例,急性肺水肿1例,胸腔积液1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23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1±6.2)d。随访13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1±6.2)d。随访116年,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 对于弥漫性肺部病变怀疑肺曲霉菌病无法明确诊断时,手术肺组织活检可提供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局限性肺曲霉菌病变,外科手术可将病灶完整切除,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并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6例肺曲霉菌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36例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6例中,20例无原发肺疾病,16例(44.4%)有原发肺疾病.16例术前诊断为肺曲霉菌病,20例分别被误诊为肺结核7例、支气管扩张症6例、肺部占位病变5例、肺囊肿1例、肺脓肿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皮下积液、肺膨胀不良、脓胸等,发生率为19.4%.全组无术后出血、支气管胸膜瘘及手术死亡.随访时间为6~96个月,36例均无血、痰中带血,无肺曲霉菌病复发或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尽量避免肺叶切除,术后应常规予伊曲康唑抗霉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气道侵袭性曲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例气道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病理诊断进行分析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气急。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为新生物突出于管腔,病理示大量曲霉菌丝浸润至气道黏膜基层,伊曲康唑治疗24周后痊愈。结论气道侵袭性曲霉病以曲霉浸润到气道黏膜的基底层为特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伊曲康唑是治疗气道侵袭性曲霉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患者男,56岁.右侧胸痛3月余,自认为结石性胆囊炎,服用消炎药等药物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后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4天入院.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7岁,因刺激性干咳伴胸闷约6个月于2004年1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锁骨下窝可触及一固定的半球型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触痛阳性,直径约2.5 cm,左侧胸壁亦可触及一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轻压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2a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发生侵袭性鼻脑曲霉菌病 (invasiverhinocerebralaspergillosis,IRA)及其治疗经过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1例AML M2a患者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发生IRA ,连续给予两性霉素B(AmB) ,包括脂质体AmB治疗 ,同时给予大蒜素、5 氟胞嘧啶 (5 FC)、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及制霉菌素等联合治疗 ,并先后 2次行开颅病灶切除、减压术。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 ,患者生存时间虽略有延长 ,但最终仍因感染无法彻底控制而死亡。结论 对于大部分IRA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 ,AmB也仅对少部分患者有效 ,结合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为止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燕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9):1331-1331
患者女,14岁,因鼻衄1个月就诊,时有发热,无胸闷、胸痛、咳嗽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右肺门见约4.5 cm×4.0 cm肿块影,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CT值 49 Hu,右肺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纵隔上腔静脉后见一枚肿大淋巴结.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中叶及下叶之间,实性,包膜完整.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免疫组化:Keratin(-). 相似文献
17.
肺曲茵病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本组病例收集于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分别经手术病理和治疗随访证实,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4~83岁,平均51岁。5例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或血丝痰,2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采用SIEMENSSENSATION4层或16层螺旋CT,3例仅平扫,4例平扫 增强。增强用非离子碘对比剂80~100ml,经肘静脉自动高压注射器给予,流率2~3ml/s。常规摄横断面片,肺窗:WW1500HU,WC-500HU;纵隔窗:WW400HU,WC40HU。4例加行多方位图像重建(MPR)。结果病灶位于右肺3例,左肺4例。3例表现为孤立性实质性结节,直径8mm~27mm,类圆形,边缘可见棘突及"晕影"。4例为空洞性结节,直径17mm~110mm,其中2例具有"新月"征,2例具有"滚珠"征。结论肺曲菌病早期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当病变局限形成曲菌球尤其具备"新月征"和"滚珠征"者是CT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CT征象的早期表现及其随访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早期影像表现及随访中影像演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IPA患者经平均96d随访(20~692d)的141次(平均6.4次)CT图像,动态观察IPA的影像特征、数量和大小的变化。结果:IPA首次检查的早期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平均为1.39cm(范围0.3~3.7cm)。病变多发为主要形式,平均5.3个(范围1~20个)。病变周围伴有晕征是早期较为特征性的改变,出现率为77.3%(17/22)。在7~14d的影像随访期间,结节病变无论是数量还是大小在此期间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平均大小1.64cm(0.4~4.2cm),平均病变数量5.8个(1~23个)。平均23d(15~30d)时出现的空气半月征和空洞强烈提示IPA的诊断。结论:IPA好发于免疫缺陷患者,结节周围的晕征为CT的早期特征性表现,熟悉IPA的CT影像表现及演变过程对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肺曲菌病的CT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加深对肺曲球菌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经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检确诊的肺曲菌病7例。结果 CT表现主要为:空洞内可移动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蜂窝状改变中见小团块密影;软组织肿块,边缘可见“晕轮征”。结论 肺曲菌病寄生于空洞内的病变诊断容易,侵袭性曲菌病,肺部形成肿块样浸润炎症,诊断较困难,需要病理或细菌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