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远玲  王秀红  王培席  罗潜 《当代医学》2011,17(19):148-150
目的 观察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对糖调节受损的疗效,为糖调节受损的健康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社区106例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为期48周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治疗,随机分成三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组(A组),耳穴贴压组(B组),单纯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组(C组),比较三组在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调查表对86例糖尿病受损患者、202例低血糖者和250例正常血糖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是气虚质(25.6%)、湿热质(24.4%)、痰湿质(22.1%)、平和质(14.0%),其中偏质占86.1%.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血糖正常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肌缺血和电轴异常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与低血糖者比较显著升高(P<0.05).糖调节受损患者肾功能异常比例与正常血糖者、低血糖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以偏质为主.糖调节受损可能引起患者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治疗糖调节受损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糖调节受损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经强化生活方式干预1个月后效果不明显的,给予吡格列酮15 mg/d,疗程28周。比较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OGTT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水平等指标。结果:加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空腹INS也明显降低(P〈0.01),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调节受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清铁蛋白(SF)探讨血清铁蛋白与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空腹血糖FPG 6.1~7.0 mmol/L,OGTT 2 hPG 7.8~11.1 mmol/L)进行空腹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同时检测50例健康正常者(空腹血糖在6.1 mmol/L以下,OGTT 7.8 mmol/L以下)血清铁蛋白的含量,两组进行统计学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糖调节受损患者组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调节受损患者SF升高,SF可能参与了T2DM的发生、发展。检测SF为临床预防和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提供防治方案和帮助,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6367例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糖调节受损与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健康体检16367例人群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压、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空腹糖调节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之间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03&#177;1.11)mmol/L,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均为3.2%且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空腹糖调节受损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血糖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空腹糖调节受损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空腹糖调节受损和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密切相关,早期定期体检发现空腹糖调节受损有助于相关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糖调节受损不同高血糖状态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0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分析糖调节受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比较不同高血糖状态之间的差异。[结论]IFG、IGT、IGT/IFG是糖尿病前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不仅易发展成为糖尿病,且与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应积极实施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延缓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糖调节受损患者病理体质类型的调查,探讨糖调节受损常见体质类型和人群易感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临床调查的方法,依据糖调节受损诊断标准,对54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调查,并对其体质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处理调查结果.结果:糖调节受损的常见体质类型有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5种类型,以阴虚质、痰湿质占比例最多.结论:在糖调节受损患者体质类型中,阴虚质、痰湿质与其他各类型体质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质、痰湿质约占发病人数的80%;在糖调节受损体质类型中,阴虚质与痰湿质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发病人数明显高于痰湿质发病人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2011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125例,分为糖代谢正常组(35例)、糖调节受损组(51例)、糖尿病组(39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观察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体重指数和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FBG、TG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间多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调节受损时冠状动脉已发生严重病变,病变呈弥漫性,与糖尿病组相近,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晓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98-2799,2801
目的:分析我院体检警官糖调节受损(IGR)即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升高(IFG)的患病情况及与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长沙市健康管理中心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 138例公安干警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12.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调节受损的发病呈逐渐升高趋势。糖调节受损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与糖尿病相似,但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糖尿病家族史、年龄、体质量指数、高甘油三酯等是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倡导戒烟限酒、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将减少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合并糖调节受损强化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健康筛查发现的高脂血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已确诊,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使用常规干预措施的对照组及强化干预的观察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措施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血脂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强化干预后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强化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脂及血糖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加强饮食运动干预对其糖尿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将某厂矿糖调节受损人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口头饮食运动指导,干预组定期健康教育,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运动方案,并督促其完成.观察两组糖调节受损人群转为糖尿病的百分率,体重指数下降,腹围下降是否有差异.结果 干预组糖调节受损人群转为糖尿病的百分率为5.12%,对照组糖调节受损人群转为糖尿病的百分率为19.64%,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体重指数32.9±4.3下降为29.2±4.6,腹围106.5±8.8下降为94.1±9.3,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下降,腹围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雅艳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80-1382
目的分析了解社区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选取457例社区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其中370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住院患者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并分析性别、年龄与患病率的关系。结果住院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9.91%,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为25.82%,总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45.73%,若不进行OGTT试验,仅依靠空腹血糖检测,将有85.59%糖调节异常者和47.62%糖尿病患者被漏诊。结论社区住院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并且需要通过OGTT来及时准确地发现这些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朝鲜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检测61名新诊断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6例糖调节受损及19例糖耐量正常者的临床指标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ΔI30/ΔG30.[结果]与糖耐量正常及糖调节受损组相比较,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患者ΔI30/ΔG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3,P=0.068),HOMA-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较,糖尿病组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与糖调节受损组相比较,糖尿病组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P=0.078).[结论]朝鲜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IR在糖调节受损时期就比较明显,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从糖调节受损到2型糖尿病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4.
江岚 《西部医学》2010,22(5):839-84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治疗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血糖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社区内60例初诊为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监测血糖,定期随访和指导。结果60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健康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治疗措施是降低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影响。方法:入选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每天服用替米沙坦40~80mg,对照组45例每天服用厄贝沙坦75~150mg,共治疗12周。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P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和IRI水平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仅进行饮食控制而不加用药物干预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从淮北市人民医院抽取糖尿病前期患者82例,根据血糖情况分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组、糖耐量异常组、糖调节受损(两者合并)组3组,对患者按照饮食控制标准进行饮食控制,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法记录营养素摄入、每日3餐情况。结果:3组人群三大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摄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下降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控制较好者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组为94.7%、糖耐量异常组为90.5%,糖调节受损组为73.9%。结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异常组血糖控制较佳,糖调节受损组血糖控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俞莉  方少均  潘光成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3):200-201,24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的糖调节受损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辛伐他汀干预组55例,随访2年,观察三酰甘油(Triglyeride,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糖负荷后2小时胰岛素(2hINS)、β细胞功能指数(HBC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比对照组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减轻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新发病率。结论辛伐他汀除了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外,还能改善糖调节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新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银川市社区汉族老年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生活质量,为城市老年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社区护理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对银川市2个社区50例已确诊的老年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现况调查。结果银川市老年糖调节受损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得分,依次分别为(90.45±8.86)、(23.31±2.82)、(20.85±2.51)、(10.53±1.29)和(28.49±3.15)分;自身生活质量总体主观感受和自身健康状况总体主观感受得分分别为(3.40±0.66)和(3.87±0.64)分。结论银川市汉族老年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整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实施饮食运动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6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6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饮食运动干预,为期2年。结果:干预后2年干预组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糖值不随着时间变化(P〉0.05),但它和分组变量间存在交互作用,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年后干预组血糖调节受损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饮食运动干预,有利于减低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糖并促使患者转归为正常血糖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调节受损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探讨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的重要性。方法:12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血糖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及糖尿病(DM)组,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三组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与餐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IGR组、DM组与NGT组相比,冠脉病变发生率增高且多为双支及以上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与DM组相比,冠脉病变发生率及冠脉狭窄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调节受损患者冠脉病变发生率及冠脉狭窄程度较血糖正常患者明显增高,与糖尿病患者相似,故OGTT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