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MSCT、MRI、DSA评价HCC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MSCT、MRI、DSA评价肝癌(HCC)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HCC TACE术后1月排除HCC病灶残留后,共收集108例HCC TACE术后复发的病例。对其进行临床随访,评价MSCT、MRI和DSA显示HCC TACE术后复发的符合情况。结果:对于①小于0.5cm的复发灶,MSCT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43.5%(40/92)、86.9%(80/92);MSCT与MRI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50%(11/22)、90.9%(20/22);MRI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93.1%(27/29)、89.7%(26/29);②对于大于0.5cm小于1cm的复发灶,MSCT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86.5%(45/52)、94.2%(49/52);MSCT与MRI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85.0%(17/20)、95.O%(19/20);MRI/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100%(24/24)、95.8%(23/24);③对于大于1cm的复发灶,MSCT、MRI和DSA检出率均为100%。结论:①MR/对于显示小于0.5cm的乏血供复发灶比MSCT和DSA敏感,MR/应为首选检查;②DSA显示复发灶的肿瘤染色、血管形态及血管受侵袭情况较NSCT、MRI好;③MSCT显示碘化油聚集的形态较MRI和DSA好;④MRI和DSA显示小于0.5cm的复发灶较MSCT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联合射频消融(RFA)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MSCT)随访疗效及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及DSA检查,DSA检查并TACE术后1~7 d复查CT;RFA于TACE术后10~14 d在CT导引下进行,RFA术后21~30 d再次行CT复查.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局部血供,瘤灶缩小或局部复发,肝其他地方复发,门静脉癌栓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MSCT与DSA结果行对比分析,统计不同影像学病灶检测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肝癌瘤灶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肝癌行TACE及RFA术后瘤灶局部复发+新发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新发瘤灶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原发瘤灶局部复发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及行TACE、RFA术后随访,MSCT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癌(HCC)TACE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3例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患者临床及PET/CT检查资料,患者均于TACE治疗后1.5~7个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1周内行DSA造影并接受介入治疗。重点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显示能力。结果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T/CT显像检查及DSA造影检查。DSA造影证实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46个,PET/CT显像检出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共45个。以DSA作为参考标准,PET/CT显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灵敏度为97.8%(45/46),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46/47);PET/CT与DSA检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检出肿瘤灶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0.657,P=0.000)。另外,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新发现肝外转移3例,其中双肺转移1例,右侧肾上腺及肝门区、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1例,左髂骨转移1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病灶,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最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同轴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寒.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和(或)MR,对40例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进行RFA,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 DSA发现直径3 cm以上肿块670例,3 cm以下病灶202例,子灶400例,动静脉瘘、动门脉瘘482例,异常血供430例,门脉癌栓362例.局限于1个肝段的病灶,微导管栓塞后4周,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7.6%;控制不良者行RFA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7.5%.结论 DSA对于发现3 cm以下小病灶(含子灶)、肿瘤血供、动静脉瘘、动门脉瘘具有绝对的优势,对HCC的术前评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RFA是HCC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评价碘油栓塞后沉积良好肝癌(HCC)患者肿瘤残存的价值。 方法经TACE治疗后3~6月,CT扫描碘油沉积良好的25例HCC患者,1个月内同时行MRI常规扫描及DSA检查,以DSA和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为标准,分析MRI对肿瘤残存灶的评价效果。 结果本组25例CT扫描无肿瘤残存的患者,MRI增强扫描发现14例存在肿瘤残存,其中1例可疑,DWI发现高信号而经DSA证实有肿瘤残存,而经DSA及6个月以上临床随访证实,16例患者有肿瘤残存。MRI随访诊断灵敏性为87.5%(14/16),漏诊率为(2/16),特异性为100%(9/9),符合率为92%((14+9)/25)。 结论TACE后碘油沉积良好的病灶中仍可能有肿瘤残存,MRI增强扫描结合DWI能更全面的评价TACE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以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PI-RADS v2)为诊断标准,多参数MRI(mpMRI)对不同体积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5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mpMRI检查,且所有患者在本院行前列腺根治术并进行逐层切片病理检查,共发现83个临床显著癌,其中体积≥0.5cm3的癌灶(任何Gleason评分)47个(A组),体积<0.5cm3且Gleason评分≥3+4的癌灶36个(B组)。由两位阅片者以PI-RADS v2作为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的mpMRI图像进行独立盲法阅片,分别比较两位医师对两组临床显著癌的检出率。结果:两位阅片者对A组中外周带癌和移行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25/25)、100%(25/25)和100%(22/22)、86.4%(19/22)。两位阅片者对B组中外周带癌和移行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6%(9/25)、52%(13/25)和9.1%(1/11)、9.1%(1/11)。结论:PI-RADS v2对于体积≥0.5cm3的癌灶具有非常高的检出率,但对于体积<0.5cm3且Gleason评分≥3+4的癌灶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CEUS)观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行栓塞化疗(TACE)术后局部微循环改变,评估CEUS用于判断TACE疗效的临床价值。 方法28例(32个病灶)患者接受TACE治疗,监测术后半年内CEU、CT、DSA肿瘤病灶局部微循环情况,及32个病灶残留/复发的情况、复发时间。 结果32个病灶中,15个病灶三项检查均提示无残留血供,肿瘤灭活完全,17个病灶局部有微循环血供,肿瘤残留/复发。CEUS检出19个阳性病灶,CT检出14个阳性病灶。敏感性,诊断符合率分别CEU100%,86.67%;CT82.7%,82.24%。 结论CEUS可较CT更敏感、直观地观测肿瘤局部的微循环,可作为肿瘤早期复发监测的可靠方法,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TACE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3月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57例HCC患者,根据术后2个月内是否行预防性TACE分为两组:预防性介入组(n=327)和未施预防性介入组(n=230),分析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利用Kaplan-Meier计算复发时间,log-rank检验评估不同组别患者的复发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按是否接受预防性介入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0岁)、血清甲胎蛋白(AFP,>20 ng/ml)水平、肿瘤直径(>5 cm)、手术切缘(<1 cm)、微血管癌栓(MVI)以及术后行预防性TACE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上述5个因素的患者中,预防性TACE组的复发率较未预防性TACE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可降低肝癌的总体复发率;对于肝癌确诊年龄小、术前AFP阳性、肿瘤直径>5 cm、手术切缘<1 cm和有MVI的HCC患者,预防性TACE可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MRI与SCT在原发性肝癌经TACE治疗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MRI与螺旋CT(SCT)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个月行MRI及SCT检查,MRI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S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三期扫描.并于MRI与SCT检查后1周内行DSA.以DSA结果 为金标准,比较MRI和SCT对于TACE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显示情况. 结果 DSA检查发现30例39个瘤灶残留,7例新发病灶,其中2例单发,5例多发,共13个新发病灶.残留灶与新发灶均表现为局部异常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RI共显示29例36个残留灶,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SCT显示共有23例28个残留病灶,显示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100%.MRI对于肿瘤残留灶的检出率、敏感性高于SCT(P<0.05),对于新发病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SCT比较,MRI能排除碘油沉积的影响,更加敏感地检测出肿瘤的残留、复发及新发病灶,而且更能反映肿瘤TACE治疗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TACE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HC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序贯治疗肝细胞肝癌(hepatic carcinoma,HCC)的可行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确诊为HCC的患者86例,A组54例(单纯TACE组),B组32例(TACE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序贯治疗组),通过对比观察患者肝功能、AFP、肿瘤大小变化、生存时间,分析TACE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序贯治疗HCC的疗效。结果:术后3月A、B两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24.1%(13/54)、59.3%(19/32),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月A、B两组AFP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月、12月、36月生存率B组为90.6%(29/32)、81.3%(26/32)、43.8%(14/32),明显高于A组的48.1%(26/54)、33.3%(18/54)、18.5%(10/54)(P〈0.05)。结论:TACE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序贯治疗HCC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监测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经TACE或RFA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或RFA治疗后2~3个月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4d内行DSA检查,观察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I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或复发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并与DSA、临床资料对照。结果:40例HCC患者共发现88个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48个坏死灶,40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DSA结合临床检查显示47个病灶为肿瘤坏死,41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与DSA结合临床检查相比,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31,P<0.05),敏感性97.9%,特异性95.1%,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7.5%,诊断正确率96.6%。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或RAF治疗后原发病灶残存或复发,是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宝石能谱CT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判定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的患者49例,术前均行能谱CT肝脏动脉血管成像和DSA检查.4位独立的审阅医师按照5分评分法分别对能谱CTA和DSA影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把握程度进行评分,并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手术医师综合分析能谱CTA、DSA影像及术后1周平扫CT影像后的诊断为标准,记录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49例患者中共选取了83例可疑为肿瘤供血动脉的血管,其中52例被证实为肿瘤供血动脉,31例被证实为非肿瘤供血动脉.能谱CTA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954)明显高于DSA(AZ=0.8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A的肝癌供血动脉判定的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6.77%,精确度为96.69%,阳性预测值为98.05%,明显高于DSA(75%,73.39%,74.40%,82.54%)(P<0.05).结论 能谱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优于DS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颈部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MSCT颈部CTA扫描,利用工作站对颈部血管及肿瘤血管进行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在3 d内完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9例患者MSCT共发现肿瘤10个,1例为双侧发病,最大者11.6 cm×12 cm,最小者为1.7 cm×1.6 cm.MSCT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并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CDFI诊断颈动脉体瘤8例,1例诊断为神经纤维瘤,6例CDFI能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及DSA结果对照,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显示的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合,CDFI诊断准确性为88.89%,但其不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结论:MSCT颈部血管成像不但能准确地诊断颈动脉体瘤,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64例(67个病灶)经手术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64例均行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67个病灶按照动脉期肿瘤内血管强化特点,与同期肝实质密度对比,并进行分组:肿瘤实质强化组(A组),肿瘤血管强化组(B组),肿瘤无明显强化组(C组);病灶肿瘤病理分为3组:高分化和高-中分化(高分化组)、中分化(中分化组)、中-低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组)。将病灶动脉期3组强化特点分别与3组肿瘤病理分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7个病灶A、B、C 3组中:高分化组病灶个数分别为12、3、2;中分化组分别为12、13、6;低分化组分别为3、11、5。病灶动脉期强化特点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CT增强扫描动脉期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LGA)参与肝细胞癌(HCC)供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源CT对91例左叶HCC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扫描,采用MPR、C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LGA。分析LGA参与HCC供血与病灶大小、位置、假包膜的完整性及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关系。结果:91例患者共计104个HCC病灶,23个病灶有LGA参与供血,发生率为22.1%。23个有LGA参与供血的HCC病灶中,19个为巨块型,4个为结节型,22个突破了肝被膜,17个接受了TACE治疗,23个病例均无完整假包膜。LGA参与供血的形式包括:通过左叶肝动脉供血3个,通过左叶副肝动脉供血5个,直接发出分支进入瘤体15个。结论:LGA是常见的左叶HCC肝外侧支动脉,其发生与肿瘤较大、突破肝被膜、缺乏完整假包膜和接受TACE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军法  袁建华  蔡学祥  宋琼  徐建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31-1134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DSA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资料,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组图像,重点分析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以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9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发生于脾动脉者4例,位于胰体尾部区域;肠系膜上动脉1例,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区;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各2例,位于胰头区域。瘤体直径3.0~6.5cm,平均4.5cm。平扫病灶多呈稍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瘤体内强化区域略低于或接近同层面主动脉CT值;门脉期接近或高于同层面主动脉CT值,6例延迟期扫描的病灶均呈相对高密度;病灶周边存在无强化区域。9例中3例可显示破口(33%)。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Survivin、VEGF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urvivin、VEGF以及MVD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6例H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VEGF表达阳性率72.2%(26/36)。26例VEGF表达阳性的HCC中,20例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②HCC的MSCT征象中肿瘤大小及瘤体中心有无坏死与Survivin、VEGF的表达无关(P>0.05)。有静脉癌栓组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癌栓组(P<0.05)。边缘不清、有静脉癌栓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边缘清楚、无静脉癌栓组(P<0.05)。MVD值表达与VEGF表达相同。结论:Survivin、VEGF及MVD在HCC呈高表达且三者密切相关,HCC的M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判断HCC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