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SA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通过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99例ANFH病人的132髋及正常对照10个髋作了股动脉DSA。Ⅰ期2髋,Ⅱ期38髋,Ⅲ期50髋,Ⅳ期42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5F单弯C形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到达患侧股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mgI/ml)每秒5ml,总量12~15ml连续减影至静脉期造影剂消失为止。结果:99例的132髋中130髋(98%)显示有股动脉造影的异常改变。动脉供血异常109髋,实质期股骨头染色76髋,静脉系统异常49髋。结论:ANFH股骨头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的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血流瘀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资料及方法:对23例经常规CT和/或MRI确诊ARCO国际分期Ⅰ-Ⅳ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中行DSA造影,并分别在术后2-13个月复查DSA。运用Seldinger法穿刺对侧股动脉,将导管超选择送至患侧股深动脉的旋股内、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的闭孔动脉行DSA造影,造影剂总量8—12ml,流率4ml/s,采集速率4帧/秒。结果:所有受检股骨头均成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且图像清晰,能清楚显示相应股骨头区域的血供情况,包括靶动脉的走行、分支、实质期染色情况、病理改变的部位及程度、血管开通情况等。结论:DSA能实时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直观的诊断依据,并引导介入治疗的操作,在从血供变化的角度评价疗效方面,DSA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资料经介入治疗后患侧血管DSA较治疗前明显改变者占61.1%,可见股外、内旋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头上、下支明显延长至股骨头区,明显改善了血供情况,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成正比。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ANFH患者的5 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 ,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2 0万u、丹参10ml及川芎嗪2 0mg;术后保留导管于动脉内,经导管每日注入同剂量的药物及肝素钠4 5 0 0u ,连用3天后拔管,治疗后复行股动脉DSA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DSA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 <0 .0 5 ) ,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16个月(平均9.5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DSA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所致,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拴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一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坯 煞费苦心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7.
我科对8例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旋股内外及髂内动脉,造影了解股骨头供血情况。然后注入654—210mg、尿激酶30个单位,复方丹参30—40ml,低分子右旋糖苷40ml,分别一月内分3次或一月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7例髋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活动行走改善,1例症状无改善。护理要点:(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辅助检查;(2)术后静脉应用扩血管药和溶栓药;(3)观察患肢肤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止动脉血栓形成;(4)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护理工作功不可没 ,我们所治疗病人 56例 ,87髋 ,疗效满意 ,就其护理要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6例中男性 50例、女性 6例 ,年龄在 2 6~ 68岁 ,其中双侧者 31例 ,单侧者 2 5例 ,有外伤史者 6例 ,长期饮酒史者 30例 ,按Ficat分期Ⅰ期 4 2髋 ,Ⅱ期 2 4髋 ,Ⅲ期 18髋 ,Ⅳ期 3髋。介入治疗 1次者 4 8例 ,2次者 8例 ,全部病例经介入治疗后疼痛消失 ,多数病例功能恢复正常或达到Ⅰ级。本组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仅有暂时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要点一、术前护理本组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率较高,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介入溶栓治疗3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1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髋关节DCE-MRI检查,获取患者病侧与健侧股骨头的容积转移常数(Ktrans)、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探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应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个月-36个月摄x线片与术前x线片对比观察股骨头骨质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个月-36个月后平片显示骨密度增高者占97.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现状。比较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治疗主要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保守治疗适用于Ficat的0期和Ⅰ期,介入治疗适用于Ficat分期的Ⅱ、Ⅲ期,手术疗法适用于Ficat分期的Ⅱ、Ⅲ期及股骨头发生塌陷或已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的阶段。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在各种治疗方法中,介入治疗是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不同影像分期的介入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80例病人的影像学各期表现,其中,综合影像分期Ⅰ~Ⅱ期51例,Ⅲ~Ⅳ期29例进入介入治疗。结果:通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疼痛缓解率Ⅰ~Ⅱ期为94%,Ⅲ~Ⅳ期为62%;关节活动度均有不程度增加;DSA检查相同时相对比,血管增加Ⅰ~Ⅱ期为86%,Ⅲ~Ⅳ期为45%;骨质明显修复增生,Ⅰ~Ⅱ期为51%,Ⅲ~Ⅳ期为10%。结论:Ⅰ~  相似文献   

15.
股骨头无菌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股骨头无菌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临床、X线、CT或MRI检查证实的54例患者,按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Ⅰ期6例,Ⅱ期38例,Ⅲ期9例,Ⅳ期1例。其中有外伤史39例,长期应用激素史9例,原因不明者6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4~5F Cobra导管超选择插入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溶栓、扩血管及骨营养药物。结果a)本组54例中有52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约占96.3%;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b)旋股内、外动脉经介入治疗后血管管径增粗,分支增多,显影时间缩短,骨坏死囊变区染色变浅,回流加速。C)介入治疗后54例患者随访3个月一2a,其中,Ⅰ期患者6例、Ⅱ期患者30例、Ⅲ期患者3例,在X线、CT或MRI片上显示坏死骨有不同程度吸收,伴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结论本组大多数病例经溶栓、扩血管及骨营养药物的联合使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线、CT及MRI片见坏死骨吸收、新骨形成,说明此法对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综合介入法连续性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ANFH130例,首先进行经动脉介入治疗,3d后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术,同时行经皮介入外置管治疗,保留外引流管一周。疗效评定指标:治疗前后动脉数目和静脉回流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变;X线平片、MRI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a复查X线平片显示45例骨质完全修复,85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DSA显示107例动脉数目明显增多,10例动脉数目略多,13例无变化;静脉回流时间变化,128例静脉回流加快,2例静脉回流无变化;MRI显示118例骨髓水肿消退,12例残留散在小斑点状骨髓水肿信号病灶;临床症状,67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大部分缓解34例,部分缓解29例,其临床症状改善率100%。结论综合介入法治疗ANFH,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介绍与文献报道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方法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注入药物前,大腿根部用加压止血带捆绑并加压。45d后重复治疗。治疗后第15天,患肢静滴尿激酶10万U/d,共10d。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改善占100%,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4级骨质改善轻微或不明显。结论介入插管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尤其是3级以前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动态增强MR参数改变与介入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0例ANFH介入治疗前、治疗后近期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和计算峰值、最大强化值、最大强化比值、最大斜率等各种参数,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进行比较,观察ANFH介入治疗前后动态增强MR参数的变化与介入疗效的关系。结果:ANFH介入治疗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峰值分别为19.504±1.231,42.125±1.351(P<0.05);最大强化值分别为8.962±0.153,18.177±2.324(P=0.05);最大强化比值分别为1.851±0.231,1.76±0.034(P>0.05);最大斜率分别为0.251±0.011,0.412±0.023(P>0.05)。ANFH介入治疗前后峰值的变化与介入疗效相关(r=0.475,P<0.01)。结论:动态增强MR部分参数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可用来评估介入疗效,作为临床的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经临床和血管造影证实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均接受了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治疗。该介入治疗操作是以Seldinger技术将5Fcobra导管经股动脉超选送至内,外侧旋股动脉后,进行血管造影与溶通治疗,结果 溶通治疗后,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区的血管计数明显增多。伴临床症状改善见于全部病例,其中,22例(79%)的疗效尤为显。结论 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能明显改善股骨头血供状况,它是目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的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特点。材料和方法:对46例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等影像学征象进行观察并对全部病例的双侧髓关节做测量。结果:影像学特点包括骨骺硬化、变扁、碎裂、囊变和关节半脱位、股骨颈变粗及干骺增宽。测量结果为颈干角(CDAngle)、HE角及臼/头(A/F)比值减小,髋关节内侧间隙(CMS)和身体中轴至股骨头中心的距离(BC—FH)增大。结论:在局部血洪障碍及骨与关节内压力显著升高的基础上发生臼头对合不适应及髋关节受力方向偏移为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的主要生物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