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对46例颅内生殖细胞瘤进行了CT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好发于鞍区及松果体区。CT平扫多呈高密度肿块,部分可有小的低密度区,除基底节区的生殖细胞瘤外,较少见有大的中心低密度区;中线区者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基底节区者则仅有轻或中度强化。肿瘤早期即可出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浸润性生长的表现,且随肿瘤增大越趋明显。两个以上肿瘤并存,或肿瘤沿着所侵犯的结构向远处浸润延伸以及松果体钙班被包埋等,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CT-病理对照研究谢学斌方昆豪桑林毅笔者搜集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少突胶质细胞瘤(简称少突胶质瘤)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并与相同例数星形胶质细胞瘤(简称星形细胞瘤)作比较,试图就其某些相对特异性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颅脑CT增强扫描其强化程度及类型对病变组织有一定特异性,是颅脑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方法。环形强化灶是指病变区出现环形高密度影,其性质之判断可行延迟扫描,囊肿则为持续低密度而实质性肿瘤可发生强化。本文旨在提高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认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1 颅内肿瘤性环形强化可见 (l)胶质细胞瘤中星形细胞瘤发病率最高,成人多见于幕上额、颞叶,儿童好发于幕下小脑半球及蚓部。Ⅱ级以上星形细胞瘤平扫肿瘤边界不规则,灶周水肿。增强后常表现环形强化。典型强化病灶环内、外缘常不规则且厚薄不匀无张力。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83例混合型胶质细胞瘤(MG)进行分析,44例为Ⅰ或Ⅱ级;39例为Ⅲ或Ⅳ级。47%瘤组织由相等量的少枝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两种成分构成;38%其成分以少枝胶质细胞为主;余15%瘤组织主要成分为星形细胞。均行手术处理并辅以放疗。长期随访表明平均生存期和5、10及15年生存率分别为7.5年、51%、31%和18%。作者尚观察到具有少枝胶质细胞成分为主的肿瘤易侵入多个脑叶、基底节或丘脑区,且这类病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丘脑胶质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丘脑胶质细胞瘤22例,对其影像学表现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丘脑胶质细胞瘤中,平扫10例为低密度,9例为混杂密度,3例为等密度;边缘清楚者13例,脑积水14例,瘤周水肿3例,增强后17例见形式不一、程度不等的强化,5例未见强化。结论丘脑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根据CT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颈肩部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的MR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及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CT特征,重点讨论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有MR或CT影像资料的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4例及侵袭性纤维瘤病3例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均位于颈部肌间隙中,类圆形,边界大部分清晰,1例在MRI上见包膜样改变。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2例)及等低密度夹杂改变(1例),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密度改变与平扫时一致。肿瘤在T1WI上为均匀等信号(1例)或等低信号混杂改变(1例);T2WI上2例信号相似于邻近的肌肉,不均匀伴有结节样的低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仍以等肌肉信号为主,伴有灶性低或略高信号。(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均起源于肌肉本身,长梭形生长,长径与所侵犯的肌肉走向一致,边缘均不规则。CT平扫为等肌肉密度、边界不清晰的肿块(2例);MRT1WI为均匀等信号的占位,边界不清晰(3例);T2WI见夹杂条状或结节状低信号的稍高信号(2例)或均匀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条状或结节状的低信号影及不规则的边界显示更加清晰,2例见边缘爪样浸润改变。结论 好发于不同年龄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和侵袭性纤维瘤病都为纤维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但影像改变完全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脑星形细胞瘤的增强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级星形细胞瘤的CT平扫、增强表现及水肿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47例中,幕上43例,幕下4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增强后Ⅰ级星形细胞瘤多无强化,水肿轻或无;Ⅱ级呈断续或连续环结节形强化或片团状强化居多,水肿程度不一;Ⅲ级~Ⅳ级多呈环结节型片团状伴囊变或厚壁花环状强化,且实体部分强化程度较Ⅰ级~Ⅱ级明显,水肿较重.结论 增强扫描对脑星形胶质细胞瘤良恶性鉴别分级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7例中肿瘤位于右侧附件区5例,左侧附件区2例.6例(6/7)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实质性肿块,1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密度均与子宫肌层相近,病灶与子宫和肠腔分界清晰,5例肿瘤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示肿瘤在实质期和延迟期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5例肿瘤较大,其内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区未见强化.7例中合并腹水6例,合并囊腺瘤、单发子宫肌瘤、多发子宫肌瘤各1例.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周围区域的细微结构改变,探讨其确定肿瘤边界的价值。方法: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分为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和恶性胶质瘤两组。利用DTI检测肿瘤区、肿瘤周围区和健侧脑组织区,计算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系数(ADC)及脑白质纤维束的情况。结果: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的3个不同区域DTI数值有显著性差异。周围区域DTI各值的均数在低度恶性和恶性胶质瘤之间进行比较,ADC、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图显示低度恶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以推移周围邻近白质为主,与邻近白质边界清楚,而恶性胶质瘤组则以破坏与浸润白质束为主,边界相对模糊。结论:应用DTI成像可能对确定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边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个病种共138例脑室内肿瘤的CT特征,及其与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的关系。室管膜瘤62例,星形细胞瘤23例,其它肿瘤53例。结果表明:幕上脑室内室管膜瘤常位于侧脑室体部,大多数(72.7%)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呈低~等混合密度,钙化少见,强化不明显;胶样囊肿可表现为低密度。笔者认为脑室内肿瘤的鉴别诊断需结合CT表现、病人年龄和病变部位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证实并经CT检查的淋巴瘤15例,并作文献复习。结果根据病理类型,15例脾淋巴瘤中,巨块型5例,均为脾内单发类圆形边缘不规则巨块性病灶;多发结节型8例,多发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的结节性病灶,绝大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均匀或边缘强化,少数结节灶密度不均;弥漫粟粒型2例,CT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其中1例伴有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9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腹内脾外病变CT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历及CT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27例,将临床及CT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有高血压症状10例,无高血压症状但术中出现血压波动6例,无高血压及术中血压波动11例。CT表现:肿瘤多位于腹中线大血管周围(19个病灶),并多大于5cm(21个病灶),增强CT表现为实性、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或坏死。临床表现与病理对照: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6例,有高血压症状10例,另外6例术中有血压波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1例,无任何症状6例,腹部包块4例,血尿1例。CT表现与病理对照:良性肿瘤边缘光整,病灶内囊变区内壁光整,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囊变区"不规则,边界不清楚。CT诊断正确率为88.9%,误诊11.1%。结论:临床症状结合增强CT表现在术前对大多数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45例按病灶形态分为结节型(16例)、肿块型(15例)、浸润型(8例)和实变型(6例)。CT表现:7例边缘清晰光整,10例呈锯齿样改变,12例见有细毛刺,8例边缘模糊,8例边缘呈不规则样。10例结节型和10例肿块型病灶行平扫加增强。结节型:病灶均匀强化3例,环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2例,不增强2例;肿块型:病灶均匀强化4例,环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2例,不增强1例。6例环状强化病灶内有液化坏死。16例病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2例见支气管血管束异常,20例病灶位于胸膜旁。结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的特征性,CT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观察和评价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等方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淋巴瘤多为均一强化(25/55,45.5%)或呈薄壁环形强化(15/55,41.8%);纵隔转移淋巴结为厚薄不一环形强化和不均匀结节状强化(73/86,84.9%)。结论:SCT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方法 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肺内直径小于2.0 cm炎性假瘤患者均经胸部高分辨力CT(RHCT)检查.其中,15例又经增强CT扫描.结果HRCT证实,21例病人中,浅分叶征见于6例,棘状突起5例,晕征8例,血管集束征5例.在接受增强扫描的15例中,增强后5例的病灶有轻度强化,而其余10例的病灶无明显强化,所有病例的病灶边缘均较光整.结论 HRCT对诊断肺内直径小于2.0 cm的炎性假瘤具有重要价值.而各种CT征象的综合分析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6.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3~2006-10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21例均摄DR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平扫6例,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15例,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过减薄处理并对减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0例。结果:DR示肿瘤边缘光整,分叶不明显18例(密度均匀15例,中间可见散在点状钙化2例,不规则钙化1例),浅分叶2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光整锐利16例(分叶不明显14例、浅分叶2例),边界不光整4例(分叶2例,分叶不明显2例),与周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6例,病灶内点状钙化3例,不规则钙化1例,“空气新月征”1例,胸腔积液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增强。结论:DR和CT平扫显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等良性肿瘤表现;CT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增强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典型表现。CT减薄处理及三维重建对其诊断提供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30个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变区或其周围见胆管扩张,其中1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1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9例。门静脉期11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20.
CT在肝结核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肝结核瘤的CT表现,探讨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1例肝结核瘤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35~62岁(平均47岁),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结果:21例共27个病灶的CT表现:①平扫:所有病灶为低密度,其中7个病灶可见到钙化(7/27,25.93%),呈点状或簇状,位于病灶的中心或边缘.4例可见到局部肝包膜的增厚,其中1例还伴有包膜下局限性积液.②增强扫描:动脉期23个病灶无强化(23/27,85.19%),4个病灶边缘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4个病灶无强化,呈低密度,其余23个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23/27,85.19%),主要为边缘强化(17/27,62.96%)和分隔强化(3/27,11.11%).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显示肝结核瘤的一些特征,这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