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网状皮移植联合生物敷料覆盖治疗混合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混合度烧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自体网状皮移植联合生物敷料覆盖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自体网状皮移植治疗。比较植皮面积/混合烧伤创面比例、术后换药次数、二次手术例数、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植皮面积/混合烧伤创面比例、术后换药次数、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网状皮移植联合生物敷料覆盖治疗混合度烧伤,能减少植皮面积,减少换药次数并避免换药痛苦,一期愈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烧伤治疗中 ,不仅要求治愈烧伤 ,还要求最大限度地改善形态和功能 ,以增强病人独立生活、重新走向社会的能力和勇气。我院在总结国内外先进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对6 0例浅 度烧伤病人采取了削痂后生物敷料覆盖延期自体皮更植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 6 0例 ,男 41例 ,女 19例 ;年龄 5~ 71岁。烧伤部位为躯干和四肢。烧伤面积为 6 %~ 40 % .1.2 手术方法伤后 3~ 5 d行削痂术 ,争取一次手术削除全部焦痂 ,达正常皮下脂肪断层 ,最大面积为 40 % .创面确切止血后以大量 1g/ L新霉素、5 g/ L氯己定二…  相似文献   

3.
选用白色健康猪 ,活杀后取断层皮 ,高渗盐水法去除表皮 ,用酶化学剂脱去表皮细胞 ,保留完整的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形态 ,制成网状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对 13例Ⅲ°烧伤患者切痂后创面行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联合移植 ,结果皮片成活率达 97%~ 10 0 % ,联合移植皮片成活后创面平坦 ,瘢痕增生轻或不明显。提示自体刃厚皮与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联合移植是修复深度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何为虎  汪涛 《四川医学》2000,21(7):621-621
近两年 ,我们采用 b FGF与自体混合皮浆移植联合应用方法 ,治疗大面积 度烧伤 2 4例 ,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4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16~ 60岁。最大烧伤总面积 96% ,平均 60 %。最大 度总面积 80 % ,平均 50 %。其中 度面积超过50 %的 16例。采取自身左右对照 ,自体混合皮浆移植为对照组 ,贝复剂 (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联合应用自体混合皮浆移植为治疗组。治疗组于植皮当时基底面喷洒 b FGF,术后第 5天打开敷料于猪皮表面每天喷洒 b FGF,连续 14天 ;对照组用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应用生物料A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1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治疗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102例烧伤瘢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自体刃厚皮片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4.12%、72.5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烧伤瘢痕患者采取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治疗可显著改善皮肤色泽、质地疗效,对于提高美观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深度烧伤和瘢痕切除创面进行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刃厚皮一步法与两步法复合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4月-2002年12月间用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或瘢痕切除创面16例。对一步移植法和两步移植法进行比较。结果 一步移植法中,4例植皮完全成活,3例植皮95%以上成活,1例植皮80%成活;两步移植法中,5例植皮完全成活,3例植皮95%以上成活。均无l例补植皮。随访6个月-2年,一步和两步移植法中的复合移植皮肤外观、质地基本接近正常皮肤。瘢痕增生不明显。结论 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是深度烧伤创面、瘢痕切除创面的良好修复材料.一步移植法可行、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8.
9.
胫骨位于皮下,软组织覆盖少,高能量损伤致骨折的同时多伴有广泛的皮肤软组织损伤,加上局部血液循环差,易发生局部皮肤缺损、缺血坏死、骨外露、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笔者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皮能快愈敷料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外伤后小面积胫骨骨外露创面1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烧伤使用人工真皮支架结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双手烧伤面积大于80%并在早期切痂患者58例,其中切痂后使用人工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切痂后直接进行自体中厚皮移植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评估2组手部创面愈合时间、双手创面愈合后皮片外观、双手功能,随访近期、远期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区愈合情况、色素、瘢痕生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双手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延长,而供皮区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痊愈后经随访3~6个月,2组双手手术区均无明显瘢痕增生,外观良好,创面愈合后皮肤弹性好,均无明显色素沉着,且2组患者双手屈指、对掌功能均良好。观察组供皮区均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且不影响头发生长,不影响再次取皮;而对照组供皮区存在一定瘢痕增生,且供皮区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深,无法再次取皮。2组病例手部植皮区存活皮片均外观好,功能佳。结论采用人工真皮支架修复手部创面有利于创面愈合,且对供皮区影响小,对患者全身打击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局部邻近皮瓣手深度烧伤创面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局部邻近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创面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我科1990年1月到2007年12月手深度烧伤病人70例,其中34例采用邻近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治疗组);36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对照组)。出院时测量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和记录住院时间,分析这两种方法对病人手功能恢复程度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组32例皮瓣-期愈合,2例皮瓣尖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平均住院时间18.95±5.22d,较腹部带蒂皮瓣住院时间29.45±6.78d缩短10天左右(P〈0.05);治疗组术后手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其TAM为189.55°±33.67°,对照组为123.47°±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局部邻近皮瓣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方法,创面愈合早,有利于手各关节早期锻炼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吸引技术对烧伤后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质量及美观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180例烧伤后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游离植皮技术治疗,联合组采用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和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创面愈合质量、创面美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换药次数、肉芽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抗感染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ICAM-1均低于术前,EPO高于术前,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烧伤后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可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瘢痕恢复理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皮)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尤其是修复功能部位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Ⅱ度和Ⅲ度烧伤创面,且创面集中在四肢关节功能部位的成年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创面切削痂后,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薄层皮(刃厚皮片)进行移植修复,对照组创面则单纯采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结果:两组皮片均成活良好,近期植皮区效果较接近;经随访观察6~12个月,治疗组脱细胞异体真皮无排异反应,植皮处光滑平整,色泽及弹性良好,瘢痕增生轻,关节运动角度基本正常;对照组表皮反复起水泡,瘢痕增生重,关节运动角度较正常小。结论:复合皮移植一次性完成对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皮片成活率高,远期瘢痕增生轻,关节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eek植皮术和微粒皮移植术治疗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烧伤科收治的100例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微粒皮移植术,研究组采用Meek植皮术。比较两组植皮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植皮优良率为90.00%(4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0%(28/50),植皮达优率为60.00%(3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结论:Meek植皮术治疗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效果优于微粒皮移植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且患者满意度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同时进行功能部位不同方式复合皮移植的经验,并探讨其治疗意义。方法 2002年4月-2011年11月收治的31例病人在大面积切痂微粒皮移植同时,功能部位54处行复合植皮术,其中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自体超薄皮片复合移植42处,微粒皮下移植异体ADM12处。结果微粒皮+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成活率95%,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存活66%;术后随访复合皮移植的功能部位活动良好,瘢痕挛缩不明显,未出现明显皲裂及水疱,但遗留色素变化。局部外观及弹性以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效果更佳。结论烧伤早期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创面同时对肢体功能部位联合进行复合皮移植术对于减少手术次数,促进创面尽快封闭,提供供皮区再次利用条件,保护肢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而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无论存活率还是术后功能恢复均较微粒皮下ADM移植为佳。  相似文献   

16.
混合胸腺移植诱导皮肤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建立混合胸腺移植模型,对混合胸腺移植诱导皮肤移植物免疫耐受及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混合胎胸腺移植3个月后,进行异基因皮肤移植,观察异种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受体动物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的百分率,利用免疫组化观察宿主骨髓源细胞在胸腺移植物内的分布情况.利用脾细胞过继转移,观察对异种供体抗原已产生耐受的受者脾细胞,能否将耐受状态过继转移至正常BALB/c小鼠.结果混合胸腺移植3个月后,受体外周血白细胞中CD4 CD25 T细胞的百分率为(2.83±0.20)% ,与正常BALB/c小鼠相比,相差不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移植胸腺内宿主源MHC-Ⅱ分子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髓质,并具有典型树突样外观.将对F344大鼠皮肤已产生耐受的脾细胞,过继转移至免疫健全的BALB/c小鼠,可特异延长胸腺供体来源的F344大鼠皮肤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结论通过胸腺移植诱导的免疫耐受,主要是以胸腺内的中枢排除机制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为主,而且此种耐受具有一定的"可转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荨麻疹、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135例荨麻疹患者、79例湿疹患者及20倒健康者进行检测。结果:荨麻疹、湿疹病例组ASST阳性率为31.8%,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荨麻疹与湿疹患者ASST阳性率分别为37.0%、22.8%(P〈0.05);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患者ASST阳性率分别为21.3%、38.1%(P〈0.05)。结论:在部分荨麻疹和湿疹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疾病的发生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自身免疫因素在荨麻疹发病中较其在湿疹发病中更具有意义,且自身免疫因素更主要是在疾病的慢性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麻醉镇痛在全麻下切痂植皮手术者中应用价值。方法88例重度烧伤行全麻下切痂植皮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右美托咪定(0.25 μg/k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记录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唤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拔管后15 min(T4)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T0、T4时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T4时镇静(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躁动分级,统计躁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唤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T4时,观察组血浆COR、E、NE均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于重度烧伤行全麻下切痂植皮手术者,可减轻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波动、应激反应、疼痛及苏醒期躁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硬膜外麻醉皮肤电传导率(skin conductance,SC)的变化区分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的准确性。方法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病人25例,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连接SC监测仪。收集5个时点数据:基础值(G0),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后5 min(G1),负荷剂量0.75%的罗哌卡因8 ml后5 min(G2)、10 min(G3)、15 min(G4)。每个时点记录SC的基础值(SC0),电刺激下G1~G4痛觉阻滞区(SC1)与非痛觉阻滞区(SC2)的SC的改变值。统计方法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处理。结果与基础值G0相比,G1~G4时点SC0、SC1、SC2的均值逐渐降低,SC1、SC2的总体均值为1.82μS与0.38μS,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与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SC改变值为0.74μS时判定痛觉阻滞平面的特异性为82%,敏感性为90%。结论 SC的变化对区分硬膜外麻醉下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