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明  黄建振  吴瑰丽  高峰 《医学争鸣》2008,29(12):1060-1060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01/ 2006/10 我院心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25例,年龄65~83(72.42±9.21)岁.发病后至就诊时间最短30 min,最长12(6.6±5.4)h.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日、周和季节律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其机制,为AM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56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以胸痛出现的时间为发病时间,统计其发病的日、周和季时间分布,计算相应时段发病数及其占总发病数百分比,用X2检验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日发病高峰出现在6:01~12:00,周发病高峰出现在周一,季发病高峰出现在冬季,并与各自相应的其他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发病具有日、周和季节律特征,应依据其时间节律特征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D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收治的80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根据PDT将患者分为≤2h和>2h两组,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冠心病或心绞痛史、来院时心率、血压、发病时间、季节、地点以及来院交通方式等因素对PDT的影响.结果 PDT>2h组与PDT≤2h组比较,女性较多(114例,86例),年龄偏大[(62.0±12.9)岁,(59.0±12.9)岁],夜间发病者较多[136例(33.6%),103例(25.6%)],继往有糖尿病史者较多[114例(28.2%),87例(21.7%)]而吸烟者少[222例(55.9%),265例(6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和乘急救车来院就诊与患者院前延误相关(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以及乘急救车来院就诊是影响PDT的相关因素.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就诊,有助于AMI患者的救治及AMI患者病死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特点。方法将364例患者分两组,60岁以下208例(Ⅰ组);60岁以上156例(Ⅱ组),比较临床特点。结果AMI的发病诱因在Ⅰ组是吸烟、饮酒,Ⅱ组为劳累、精神紧张。结论随年龄增加AMI患者发病诱因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已成为挽救AMI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我们观察了国产基因重组链激酶思凯通 (r SK)对老年初发AMI的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3月收住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发病 6~ 12h的AMI患者 130例 ,其中年龄≥ 6 0岁为老年组 (74例 ,男 5 3例 ,女 2 1例 ) ,<6 0岁的为对照组 (5 6例 ,男 4 0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分别为 (6 8± 8)岁和 (49± 8)岁 ;老年组前壁心肌梗死占 73% ,对照组 6 0 %。诊断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患者均无溶栓禁忌证 ,接受r SK15 0万IU静脉溶栓 ,30~ 6 0mi…  相似文献   

7.
郑耀珍 《医学文选》2002,21(6):964-965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诊断、治疗与预后因性别不同有差异 [1]。近年来 ,女性冠心病基础理论与临床防治的研究引起广泛的重视 ,并有了和很大的进展 ,为了解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提高防治效果 ,对我院 1 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收治的 1 70例 AMI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男女比较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70例患者均为我院 1 998年~ 2 0 0 1年 1 2月收治的 AMI患者 ,其诊断是根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酶学变化化 ,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其中女性 5 0例 ,平均年龄 65 .9( 31~ 93)岁 ,男性 1 2 0例 ,平均年龄 5 9.2 ( 30~ 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静脉溶栓( TT)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施行的因素,提高AMI患者的TT治疗率。方法:分析比较未用TT和TT治疗两组AMI病例入院时间、年龄等的差异。结果:未TT组入院时间>1 2 h病例占47.2 % ( 85 /1 80 ) ,高于TT组的2 0 .6%( 1 4/68) ( P<0 .0 1 ) ;未TT组年龄>70岁病例占36.1 % ( 65 /1 80 ) ,高于TT组的1 0 .3% ( 7/68) ( P<0 .0 1 )。结论:TT治疗率低,有待提高。入院时间、年龄、心律失常影响TT临床施行,缩短AMI发作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是提高TT治疗率的关键。年龄不应作为临床决定施行TT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94例新疆维吾尔族及313例当地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94例维吾尔族和313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心电图表现等,比较维、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1)维吾尔族AMI患者平均年龄(54.19±11.13)岁,低于汉族(60.20±12.80)岁(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维吾尔族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3支病变)者多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多支病变相对多.维、汉族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丽  冯建萍  廖荣宏 《重庆医学》2003,32(8):1103-1104
本文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与男性AMI的不同之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71例AMI为本院 1 989~ 2 0 0 1年住院患者 ,其中女 1 36例 ,男 2 35例。均符合WHO1 979年制订的AMI诊断标准。按男女分组比较。1 .2 方法 分析内容包括 :两组的发病年龄 ,发病到入院时间(<2 4h ,>2 4h及不明确 ) ,既往史 (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 ) ,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及病死率和主要死亡原因 (心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 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4±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0.01。尤其是在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在高龄的亚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PCI降低住院病死率的优势不明显。[结论]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张兆志  王春艳 《吉林医学》2010,(35):6433-643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将6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胸痛综合征组。上述患者均经冠脉造影、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诊断明确。采用Elisa分析方法测定上述3组患者血浆HSP-27的浓度,比较分析患者血浆HSP-27水平。结果:HSP-27血浆水平在AMI组>UA组>胸痛综合征,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27血浆浓度在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有差异性,且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血浆浓度增加,HSP-27可作为心肌缺血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水平的增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5月至2011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1214例。依据年龄40—89岁间每10岁分为一组,比较各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结果在7个年龄组中进行两两间TC或LDL—C水平比较,40~69岁各年龄组的TC水平[分别为(4.71±1.08)、(4.80±1.30)、(4.69±1.03)mmol/L]均高于70~89岁各年龄组[分别为(4.41±0.96)、(4.38±1.03)mmol/L],均P〈0.05(t值分别为2.381、2.323、4.382、3.965、3.317、3.096)。59岁以下的3个年龄组间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3组的TG水平均高于60岁以上各年龄组;在50—89岁患者TG水平随年龄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7个年龄组间的HDL—C水平两两比较,40—59岁各年龄组的HDL—C水平[分别为(1.03-4-0.23)、(1.05±0.26)mmol/L]均低于60~89岁各年龄组[分别为(1.11±0.28)、(1.11±0.28)、(1.16±0.34)mmol/L],均P〈0.05(t值分别为-2.777、-2.789、-3.731、-2.543、-2.566、-3.644)。AMI患者TC(r=-0.123,P〈0.01)、LDL—C(r=-0.139,P〈0.01)和TG(r=-0.287,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HDL—C与年龄呈正相关(r=0.125,P〈0.01)。1214例AMI患者中,50~89岁各年龄组的女性TC水平高于同年龄组男性,50~69岁各年龄组的女性LDL—C水平高于同年龄组男性,40~79岁各年龄组的女性HDL—C水平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均P〈0.05(t值分别为-2.878、-3.007、-3.352、-3.333)。结论总体上看,〈60岁的AMI患者的TC、LDL和TG高于≥60岁老年AMI患者,而HDL偏低。同年龄组女性TC、LDL、HDL水平有高于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1993年1月-2008年12月16年间因高血压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或住院期间出现高血压的60岁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19 996例,其中诊断AMI 2 966例,平均年龄(76.52±6.13)岁。调查各年龄段及各分界年龄上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因AMI并发MODS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年龄与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MODSE发生率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各分界年龄上下之间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MODSE发生率的差异后,再进一步采用Scheffe法比较六个不同年龄分界点每两个年龄分界点患者MODS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年龄与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MODSE发生率呈正相关(r=0.341,P〈0.001),AMI诱发老年高血压的MODSE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75岁以上各分界年龄上下之间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MODSE的发生率差异最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是影响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MODSE明显的分界年龄,75岁以上差异更加显著。因此年龄对AMI诱发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MODSE具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7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如合并AMI是MODSE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1年的随访情况。方法:将入选的35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糖尿病组107人,非糖尿病组243人。所有患者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1年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比非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大[(65.50±12.73)vs(60.80±14.38)岁,P=0.004]、男性比例少(58.5% vs 70.1%,P=0.012)、吸烟比例高(38.3% vs 24.3%,P=0.007),更易合并高血压病(84.1% vs 76.1%,P<0.001)、高脂血症(89.7%vs 79.0%,P=0.016)、慢性肾功能不全(24.3%vs 8.2%,P<0.001)等情况。糖尿病组比非糖尿病组3支病变比例高(41.1%vs 29.6%,P=0.035)、单支病变比例低(27.1%vs 44.4%,P=0.002)。糖尿病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19.6%vs 9.5%,P=0.008),其中全因性死亡是主导事件(13.1%vs 4.5%,P=0.004)。两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4.7% vs 4.5%, P=0.952)、靶血管血运重建(12.1%vs 7.8%,P=0.195)、再次心肌梗死(1.9% vs 0.4%,P=0.173)、支架内再狭窄(2.8% vs 2.9%, P=0.968)、支架内血栓形成(1.9%vs 1.6%,P=0.882)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大,且女性、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3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后者,药物洗脱支架没有增加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且主导事件是全因性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7月129例AM 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血清钠离子浓度水平分为两组:低钠血症组(Na+(135 mmol/L)和血钠正常组(Na+≥135 mmol/L)。比较两组病人血清钠离子浓度与年龄、病史、梗死面积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31.8%(41/129),〈60岁的占58.5%(24/41)。无心绞痛病史者占63.4%(26/41),与血钠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面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有53.7%(22/41)病人在血清心肌酶尚未升高时即出现了低钠血症。结论低钠血症是AM I的常见合并症,主要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所致,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是AM I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因此低钠血症的病人更应尽早抗应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危险因素及观察叶酸对血浆同型半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岁的AMI患者21例列为中青年组,〉50岁的AMI患者30例列为老年组,分析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危险因素。对51例AMI患者应用叶酸治疗12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血浆Hcy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OR=1.636)、高Hcy血症(OR=1.554)、大量饮酒(OR=5.556)、大量吸烟(OR=14.006)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4.765)等因素与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有关。②叶酸治疗12周后,中青年组Hcy下降幅度与老年组Hcy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AMI组高Hcy血症患者治疗前后Hcy下降幅度为(11.19±3.18)μmol/L,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Hcy血症是中青年人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叶酸可显著降低AMI合并高Hcy血症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进而减少AMI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0例AMI按性别分为女性组100例,男性组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男性组相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大(P〈0.05);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高脂血症比例、梗死部位、冠脉病变特征、心律失常比例两组无差异(P〉0.05)。女性组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比例、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AMI患者危险因素多,住院期间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男、女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4例AMI患者(男718例,女3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70.1±8.8)岁vs(62.3±12.1)岁,P〈0.001],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阳性率均高于男性,Killip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20.4%VS11.3%,P〈0.001)。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男性(15.5%VS5.7%,P〈0.001;16.1%VS5.7%,P〈0.001),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低(64.6%VS73.4%,P〈0.05;16.5%VS32.0%,P〈0.001)。对所有住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I〉70岁、心绞痛史、吸烟史、Killip分级≥Ⅲ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校正后OR=0.323;95%CI:0.123~0.852)。结论:女性AMI患者心功能差,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且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