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固定性内斜视病人分别应用常规手术及“锚”固定术。评价术后斜视度、眼球运动及术后视力。结果:采用常规手术术后斜视矫正率为68.92%;“锚”固定术斜视矫正率为97.77%,术后眼球均能部分活动,术后视力较前不变或部分提高,术后牵拉实验阳性。结论:“常规手术”不能完全矫正固定性内斜视,“锚”固定术是固定性内斜视手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直肌联接术与眶骨膜固定术对麻痹性内斜视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0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麻痹性内斜视50人,固定性内斜视22人.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2种内斜视各分为A组(直肌联接术)和B组(眶骨膜固定术).分析2种手术的方法及特点,分别定性比较二组治疗前、后复视改变及眼球运动,定量比较斜视度变化;并对每种内斜视2组之间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1)2种内斜视A、B组术后1周,前方复视消失;术后2月,A组部分患者前方复视出现,而B组的没有变化;(2)术后1周及2月复诊,麻痹性内斜视A组眼球可向颞侧转动8°左右,其余方向运动无受限;B组眼球只能轻微上下转动,其余方向运动受限.固定性内斜视A组部分眼球可轻微内转或上下转,不能外转.B组不能运动;(3)2种内斜视术后1周A、B组斜视度检查正位至-5°(0-10△)(P〈0.05),术后2月与术后1周比较A组斜视度回退欠矫(P〈0.05),B组未回退(P〉0.05);(4)术前及术后1周,2种内斜视A、B组之间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月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种手术对麻痹性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斜视度矫正近期效果满意,但远期联接术较固定术易复发;(2)联接术不影响眼球转动,甚至可以恢复部分运动,而固定术对眼球运动有明显的限制作用;(3)联接术后复发,程度较重的麻痹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眶骨膜固定术,程度较轻的固定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直肌联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采用改良的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矫正高度近视性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6例16眼行外直肌折叠后反折缝至颞侧眶骨膜缘上,术中将矫正眼位为正位.术后随访半年~2年.结果 除3例欠矫5°外,其它均为正位.眼球向各方向运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的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是矫正高度近视性固定性内斜视的一种简单、安全,疗效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140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病例行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合作者行同视机等检查.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多为轻度远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斜视度≥30Δ,经手术治疗正位率达88.57%,12.8%不同程度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矫治先天性内斜视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除高AC/A且斜视度≤4Δ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外,其他以非对称性手术为主,此方法既满足了双眼视力的发育条件,又有小于2次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视力、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手术时机、手术量,术后眼位及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正位54例,正位率84.38%,术后获得立体视46例(71.88%).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越难建立立体视.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7.
共同性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分为先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等.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通过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几乎都需要用手术予以矫正.通常采用的术式为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而我们将内直肌后徙改用内直肌延伸术.从而简化了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过程,且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及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及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结果:28例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代偿头位消失26例(92.86%),双眼正前方无眼颤或很轻微26例(92.86%)。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矫正术+直肌后巩膜固定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还能使正前方眼颤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邢台市眼科住院的23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与常规量内直肌后徙(距角膜缘<11.5 mm)引起的眼球受限例数比较经χ2检验P<0.05.结论 (1)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导致继发性外斜视;(2)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和/或缩短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3)术中5~10 PD小度数过矫可提高远期的术后正位率.  相似文献   

10.
林惠军  张瑞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4):258-259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同时做外直肌超常量截除,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结果 12例患者经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致限制性斜视患者行直肌后徙联合后 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后的斜视度、复视图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于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眼科诊治的因TAO导致限制性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8例(19只眼),8例(8只眼)为限制性下斜视,行下直肌 徙后术;5例(5只眼)为限制性上斜视,行上直肌徙后术;2例(2只眼)为限制性内上斜视,分次行上直肌徙后及内直 肌徙后术;3例(4只眼)为限制性内斜视,行内直肌徙后术。其中2例(下斜视1例,内斜视1例)为眼眶减压术后患者, 二期行眼外肌徙后术。所有患者均行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手术前和手术后均进行斜视度、复视 图及立体视觉检查,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前斜视度为20Δ~80Δ,术后斜视度为 2Δ~10Δ;术前16例患者第一眼位有复视,术后14例患者第一眼位及下转15°方位复视消失,2例患者第一眼位复视消 失,下方视野残留复视症状;术前具立体视觉患者2例,术后具立体视觉患者增至14例,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AO导致限制性斜视患者行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可有效 改善斜视度,消除复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31例(269眼)施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39例(40眼)行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囊袋内植入12眼,人工晶体光学部前囊固定13眼,睫状沟内植入13眼,2眼需缝线固定,随访1-37个月,裸眼视力≥0.5者33眼(82.5%),≥1.0者19眼(47.5%),矫正视力≥0.5者38眼(95%),≥1.0者25眼(62.5%),并发症主要有:人工晶体偏位3眼,瞳孔变形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时,控制破口的扩大,利用前,后囊作支撑,结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远视儿童中具有视力低常或内斜视等视功能障碍的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0例有视功能障碍的远视儿童进行屈光度、同视机斜度和双眼视觉的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最佳矫正视力低常者170例和/或内斜视173例。具有同时视者61例,具有融合功能者17例,具有黄斑及周边立体视者11例。视力与等效球镜度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1),而斜度与等效球镜度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双眼视觉的影响因素是发现疾病的年龄、视力和斜度,立体视觉的有无与斜度、等效球镜度及视力有关。结论:视力低常及斜视是小儿就诊最常见的主诉。屈光不正与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损害发生得既早又久,视功能的立体视觉受损最严重。应广泛提倡早期幼儿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伤痛视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312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比较。结果:237例内斜中,远视227例,占95.78%;近视10例,占4.22%。75例外斜中,远视42例,占56%;近视33例,上44%。结论:屈光不正性斜视的发病率。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学龄前组高于学龄组,内外伤痛视中,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将对斜视弱视治疗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During a vision screening of 6,556 National Service pre-enlistees aged 18-19 years at the Medical Classification Centre of Central Manpower Base, 48 subjects were found to have visual acuity of 6/12 or less in one or both eyes in the absence of ocular pathology. The prevalence of amblyopia in this population is 0.73%. Amblyopia was due to anisometropia in 24 cases (50%), strabismus in 9 cases (18.7%), high astigmatism (meridional) in 7 cases (14.5%) and other causes or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 8 cases (16.7%). Strabismic amblyopia i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sotropia. There i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amblyopia and the degree of strabismus in strabismic amblyopes. Meridional amblyopia tends to be less severe than most other types of amblyopia. The amblyopes were detected late (average 7-10 years of age) and orthoptic treatment of a small minority of them upon diagnosis was un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下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7只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患眼采用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随访时间3~12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斜视度及眼球运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转和外转受限,术前平均内斜视度为(92.50±18.17)△,平均下斜视度为(21.88±5.74)△,眼球外转受限程度为-3.19±0.62,眼球上转受限程度为-2.85±0.82;术后患者眼球外转(外转受限程度为-1.15±0.52)、上转(上转受限程度为-0.78±0.51)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内斜视度〔平均为(9.19±4.39)△〕及下斜视度〔平均为(2.38±3.10)△〕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除术前斜视度较大的个别患者外,总体效果较为满意(包括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结论 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能矫正高度近视引起的限制性内下斜视,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联合视功能训练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6例 ( 72眼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双腔注吸术 ,掌握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选择适宜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术中一期后囊膜撕开 ,术后及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术后 2年 ,矫正视力≥ 0 .3者 5 5眼 ( 76.4% ) ,具有融合功能者 2 4例 ( 4 2 .9% ) ,具有立体视觉者 2 2例 ( 39.3% )。中央视轴区透明者 65眼( 90 .3% ) ,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增殖膜形成者 7眼 ( 9.7% )。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恰当 ,术后配合视功能训练可获得较满意的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晶状体脱位的现代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现代手术治疗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方法治疗31例31眼晶状体脱位。结果:术后最好矫正视力0.8~1.2有8眼(25.8%),0.3~0.7有11眼(35.5%),0.1~0.2有7眼(22.5%),另有5眼(16.2%)视力0.05以下;有27眼(87.1%)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有26眼(83.8%)矫正视力达0.1以上。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对晶状体脱位是安全有效的,可恢复较好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