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lgias,TAC)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单侧眶周、颞部的重度疼痛,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睑水肿、烦躁不安或躁动。根据其发病特点又分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Episodic cluster headache,ECH)和慢性丛集性头痛(chronic cluser headache,CCH)[1]。常规治疗方法包括  相似文献   

2.
<正>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CH)是一种原发性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为严格的、短时间的单侧头、面部疼痛,并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或(和)易激惹和躁动不安[1]。当至少有两次丛集期,每期持续7 d~1 y, 且两次丛集期之间至少有3个月的缓解期,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若丛集期至少持续1 y, 且没有缓解期或缓解期少于3 m, 则为慢性丛集性头痛[2]。头痛发作主要集中在一侧眶周、眶后和额颞部,表现为刺伤感、灼烧感样剧烈疼痛,  相似文献   

3.
睡眠相关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眠相关性头痛是指在睡眠期间发生的头痛。头痛常突然出现,持续时间短,疼痛消失后,患继续入睡,并且可能于数小时后被后续的头痛再次惊醒。睡眠相关性头痛类型包括经典性偏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的偏头痛、丛集性偏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chronic paroxysmal hemicrania,CPH)、非特异性偏头痛、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夜发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以及晨间头痛;紧张型头痛不包括在睡眠相关性头痛之列。睡眠相关性丛集性偏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以及睡眠相关性偏头痛均为严重的、主要表现为单侧性的头痛,其发生常始于睡眠中。  相似文献   

4.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使脑动脉无创伤成像,目前已被用于丛集性头痛的研究。本文作者观察了一例饮酒诱发的丛集性头痛病人发作前和发作时的MRA。 患者男性,25岁。近8年来,在每年的夏季大约有8周的时间内易患发作性的左侧眶上的丛集性头痛。每次头痛时间平均1小时,个别有时长达24小时。头痛时伴有左眼流泪和充血,无其它症状和体征。口服麦角胺制剂无效。在头痛活动期饮用一听  相似文献   

5.
报道一例摘除眼球后出现同侧典型的丛集性头痛患者,男性,18年前因爆炸伤摘除右眼,头痛位于右眼部,伴多泪、鼻溢和轻度面红,每次发作30~60分钟,每天1~2次,常持续1~2个月,缓解6个月以上。发作时见右眼眶凹陷,左瞳孔偏心。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经锂治疗头痛明显缓解。丛集性头痛的病因仍未明了,以往根据疼痛位于眼眶或眶周,发作时眶内压增高伴角膜凹陷性搏动以及未能证实颈动脉循环中有一致性改变,故一度曾认为眼在丛集性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基于此理论治疗成功的报道。有过眼球摘除后同侧出现丛集性头痛的报道,也有报道为减轻顽固性头痛而摘除眼球,或出现头  相似文献   

6.
SUNCT综合征     
SUNCT由Sjaastad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是一种少见的头痛综合征。表现为绝对单侧头痛,以短暂持续(15~120秒),中至重度疼痛,伴有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或鼻溢及眼和眼周围不明显出汗为特征。本病需与丛集性头痛、慢性发作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TN)相鉴别,但最困难的是与TN鉴别。此文报道一例男性病人,开始诊断为第一支TN,后重新诊断为SUNCT。 病人出生于1919年,既往健康,家庭中无头痛患者。64岁首次发生左侧头痛,为中度,持续10至15秒,位于左眶上部,与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一致。每天发作3~5次,持续3~4个月。“丛集性”发作主要在秋季,每年一次。疼痛发作总是伴有结膜充  相似文献   

7.
泊尼松治疗24例丛集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泊尼松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给予丛集性头痛患者口服泊尼松40mg/d,连服10 d,然后每周减10 mg,与既往发作的丛集期比较,观察患者的丛集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结果经泊尼松治疗后丛集性发作时间较前有缩短[(2.88±1.23) d vs (28.88±11.96)d],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头痛发作频率较前有减少[(1.04±2.42)d vs (15.50± 11.24)d],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头痛的程度较前减轻[(0.83±1.74)d vs (9.83±0.48)d],有显著性差异 (P=0.000)。结论泊尼松能非常有效治疗丛集性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8.
丛集性头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局限于单侧的以眶、颞、额等区为主的严重发作性疼痛并伴有同侧的自主神经症状的原发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或许是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疼痛类型。丛集性头痛有典型的丛集期和缓解期,在丛集期内头痛密集发作,因而得名,又称群发性头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抗体芯片分析丛集性头痛患者在头痛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探索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收集6例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全血标本离心取血清藏于-80℃冰箱。将生物素做标记的上述12份血清标本,与预先备好的40个主要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特异抗体芯片行膜反应,目标蛋白与红外荧光剂标记的抗链霉生物素抗体结合并曝光,采用红外荧光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后进行分析。结果与发作间期相比,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炎性因子IL-1β(44.18 vs.68.46)、IL-6(23.08 vs.36.40)、IL-8(151.87vs.328.12)、IL-13(23.93 vs.38.87)、MCP-1(454.80 vs.725.75)及MIP-1β(265.08 vs.515.74)在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的发病过程中有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参与丛集性头痛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较少见的头痛,其特点是密集、短暂、剧烈的锐痛,爆炸样,位于一侧眼眶、球后、额颞部,伴有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塞及/或Honer's综合征.在发作期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丛集性头痛的急性发作的治疗,目前虽然有一些治疗方法,如一般止痛药的作用非常有限,虽然有报道氧气吸入有一定疗效[1-3],但是其应用受到条件的限制,故目前尚无方便实用的治疗方法.舒马普坦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已为大家所公认,加巴喷丁在治疗神经痛方面已有大量的报道,目前尚无加巴喷丁对丛集性头痛的报道,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了系列观察,以便了解加巴喷丁胶囊在治疗丛集性头痛方面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丛集性头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原发性头痛的一种,人群患病率为50~70/10万,男女比例为6:1.病程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旱从集性,即头痛发作倾向于每天相对固定的时刻和长短相似的持续时间,发作时主要表现为一侧眶后部、颞、额等区为主的剧痛,并伴有同侧的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等自主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首发头痛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临床特点 ,寻找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 分析总结 3 1例此类患者头痛表现及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头痛的SLE临床特点为 :1 早期头痛表现类偏头痛 ( 4 5 % )、类紧张型头痛 ( 3 2 % )、类丛集性头痛 ( 2 3 % ) ,具有 :①头痛性质多样化 ,易向全头扩散 ,日晒后加重 ;②常继发全身症状、脑皮质功能损害或轻度脑局灶征 ;③常规止痛治疗不能有效缓解 ,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2 头痛 6个月后才出现光敏感、口腔粘膜溃疡等其他系统的损害。 3 CT、MR显示病灶以脑室周围为主 ,边界不清 ,无占位效应 ,病变有可逆性。发病 10个月以后有阳性发现者明显增加。 4 抗核抗体 (ANA)阳性率高 ;及时治疗可完全缓解。结论 首发头痛的SLE具有一些特点 ,注意这些特征可早期发现SLE。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痛型癫痫的临床和脑电图表现及预后。方法 :本文报告 5 3例头痛型癫痫 ,病程 2周~ 7年。全部患者发作或发作间歇期均作神经系统检查和多次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结果 :发作时表现为剧烈头痛 ,缓解后无特殊不适 ,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查未见异常。头痛发作和间歇期作常规或睡眠诱发的脑电图检查 ,均可获痫性放电。结论 :头痛型癫痫是植物神经发作中常见的发作类型 ,其唯一发作表现是头痛 ,病变部位与下丘脑、颞叶、边缘系统有关 ,脑电图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诊断时切忌将功能性或血管性头痛误诊为头痛型癫痫。  相似文献   

14.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高度致残性头痛,多见于青年男性。其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周期性节律。急性期治疗包括高流量氧疗和曲坦类药物,因前者不易获得,临床主要给予曲坦类药物终止急性发作。曲坦类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及炎性神经肽释放等发挥作用。文内旨在综述曲坦类药物治疗丛集性头痛的可能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目的是报告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肌紧张性头痛病人的局部脑血流量测定;对下列问题提供资料。1.偏头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连续局部脑血流情况。2.是否有与神经症状相符合的局部血管收缩或与头痛部位相符合的局部血管扩张。3.头痛本身的什么部份可能借助头痛期及应用可待因缓解后以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了解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159例连续偏头痛患者登记资料,共30例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伴有眩晕,成功电话随访17例,对其眩晕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无眩晕偏头痛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眩晕的首发年龄均晚于头痛,平均间隔为6.1年.眩晕发作可于头痛发作之前、之后或在头痛期间出现.其中12例患者在头痛间歇期也存在反复发作性眩晕.每次眩晕发作一般不超过24 h.多数患者发作不规则,频率自数天1次至数月1次不等,劳累及天气变化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伴或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人口学及偏头痛发作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偏头痛性眩晕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但与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相比,其他临床表现方面相似.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33例丛集性头痛(CH)患者的血小板儿茶酚胺(CA)含量。其中男30例,女3例,年龄22~64岁(平均43岁)。在缓解期,丛集期(单一发作除外)和单一发作期测定血小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酪氨酸水平。并与15例(男13、女2)、年龄25~55岁(平均41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受试前2周内无用药,CH 发作期仅给吸O_2。结果:对照组与CH 病人缓解期或丛集期(C-luster period),血小板酪氨酸水平(nm/10~(10)血小板)无显著差异。单一发作期与缓解期或丛集期以及对照组相比,血小板酪氨酸水平显著增加。12例病人连续研究结果[发作期0.17(0.03)、缓解期0.111  相似文献   

18.
口服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索口服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开放的、交叉研究方法,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给予丛集性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口服舒马普坦50 mg/次,采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500 mg/次,然后观察在患者服药15 min、20 min和30 min后治疗头痛的疗效,头痛停止或疼痛程度从重度减轻至轻度(7~10分减少至1~3分)视为有效,疼痛程度评分方法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同时观察患者眼球结膜是否充血.结果 口服舒马普坦和对乙酰氨基酚15 min、20min和30 min后舒马普坦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率分别是63.3% vs 10%、70% vs 13.3%、80% vs 21.6%(P均<0.0001),其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舒马普坦治疗组眼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也比对乙酰氨基酚组低,舒马普坦的副作用有心悸、恶心、头晕.结论 舒马普坦能非常有效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副作用少且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推荐作为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丛集性头痛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42例丛集性头痛(CH)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体会。讨论了CH的诊断标准,和偏头痛的鉴别诊断及可能的病因。发现CH发作间歇期有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认为过敏素质可能是发病的一个致病因素。钙通道阻滞剂对阻断丛集头痛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引起丛集性头痛(CH)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是交感与付交感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之故,亦有人提出与脑血流的改变或下丘脑的早期功能障碍有关。最近实验资料则指出兰斑(一种脑干核)非对称性功能紊乱可导致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