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毅  付荣华  王艳  姚文清 《疾病监测》2018,33(7):559-563
目的 对2006 — 2017年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的17株脑膜炎奈瑟菌(Nm)进行分析,了解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应用Splits Tree软件、eBURST方法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和聚类分析。 结果 17株菌株共有11种不同序列型(ST),分属于ST-5、ST-4821、ST-11克隆群和其他无序列群分类(UA)。ST-5 complex/subgroup Ⅲ所占比例最多,占47.06%(8/17),来自A群的患者5株,密切接触者3株,ST-7型为主要优势型别。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5664型。ST-4821型来自1例2012年的C群患者,ST-5644型来自1例2012年的B群密切接触者。ST-11克隆群仅1株为ST-11型,来自2009年W135群的密切接触者。B群和不可分群6株有6种ST型,呈多样性,不存在优势序列群。其中ST-12994为新发现ST,来自2017年密切接触者。 结论 辽宁省流脑菌株分子基因型别多样性,存在多个克隆群,ST-5 complex/subgroup Ⅲ克隆群为A群优势克隆群。初步揭示了辽宁省Nm的遗传进化关系,为流脑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詹亚惠  栾琳  张梦寒 《疾病监测》2018,33(8):640-643
目的 对2011 – 2016年江苏省苏州市分离于患者、健康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脑膜炎奈瑟菌(Nm)进行血清群鉴定,了解苏州市Nm的血清群及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分离到的33株Nm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PubMLST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等位基因谱型及序列型,采用Cluster 3.0分析菌株间的进化关系。 结果 33株Nm中B群占66.67%(22/33),W135群占24.24%(8/33),C群、Y群和未分群各占3.03%(1/33);2011年分离的3株W135群属于高致病性克隆系ST-11 complex/ET-37 complex,2012 – 2013年分离的B群5株属于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 complex。 结论 2011 – 2016年苏州市Nm主要以B群为主,W135群次之,基因型以多克隆系并存,出现高致病性克隆系ST-11 complex/ET-37 complex W135群和ST-4821 complex B群,提示应密切监测菌株型别,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单晓英  白爱英  刘尊玉 《疾病监测》2018,33(12):1004-1008
目的 分析2005 —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m)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Nm的分子分型进行研究,并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2005 — 2018年,共分离到130株Nm,涵盖A、B、C、W135、Y 5种血清群及不可分群(NG)。 130株Nm分为37种序列型(ST):2株A群分为2种ST,分别属于已知克隆群(cc)5和未知克隆群(UA);24株B群分为17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62及UA;39株C群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32及UA;54株W135群分为3种ST,分别属于cc11和cc4821;1株Y群为ST-92型,属于cc92;10株NG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98及UA。 108株已知cc菌株中,cc11占48.15%(52/108),cc4821占45.37%(49/108);22株UA菌株包括18种ST,其中,15株B群具有10种ST。 结论 济南市2005 — 2018年分离的Nm ST型别分布呈现多态性,在NG和B群中尤为明显。 cc4821和cc11为两大优势克隆群,B群Nm呈现多克隆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鄂西北地区2008 – 2017年分离到的72株脑膜炎奈瑟菌(Nm)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对Nm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群,并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基因分群,用K-B纸片和E-test检测试纸条进行药敏试验;选取部分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结果 血清分群结果为B群14株、C群10株、W群3株、E群1株、不可分群44株。基因分群结果:B群33株、C群10株、W群3株、E群1株,其他及不可分群25株。70株Nm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酸、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氯霉素5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14%、21.43%、28.57%、98.57%和98.57%,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青霉素和利福平均敏感。17株菌株共有12种序列型别,其中12株菌株不能归入现有克隆群,其他5株属于CC4821(4株)和CC175(1株)。55株菌株分为48种不同的PFGE带型,带型相同的菌株其基因群亦相同。 结论 2008 – 2017年鄂西北地区分离的Nm菌株主要为B群;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酸和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MLST分型以CC4821为优势克隆。PFGE分型特征呈多态性,未出现优势带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东省首例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患者及171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的菌株,进行生化、血清鉴定、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生化、血清鉴定以及PCR检测结果均显示,该分离自患者的菌株为Y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MLST结果分析其属于ST-23克隆群(CC23),从171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到1株Y群Nm,4株B群Nm。 Y群Nm属于CC23,4株B群Nm中1株为ST-11110型,无克隆群归类,2株可能属于ST-4821克隆群,1株为ST-5664,属于ST-4821克隆群。结论该病例为广东省首例Y群流脑病例,也是我国首例由Y群CC23引起的流脑病例,提示今后需进一步加强Y群流脑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董梅  黄芳  周建军  吴疆 《疾病监测》2013,28(12):969-971
目的 了解北京首例输入性ST-11 complex 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分离的ST-11 complex 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学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鉴定,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检测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经细菌学、血清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血清群;porA为P1.5-1,10-8,fetA为F3-6;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表明,该菌株基因序列型(ST)为ST-2724,属于ST-11/ET-37克隆系;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P1.5-1,10-8:F3-6,序列型是ST-2724,属ST-11/ET-37克隆系,对常用抗菌药物尚未出现耐药现象。这是我国首次分离到的ST-11/ET-37克隆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为输入性,提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19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分子溯源依据。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和10名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血清分群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液标本和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和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血清群均为B群,另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为不可分群。 药敏结果显示,3株菌株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美洛培南等敏感,对米诺环素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中介。 PFGE分型显示,3株菌的相似度为100%,MLST均为ST-5664型,属于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结论台州市人群中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起了感染病例,提示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特征的监测,为流脑感染病原菌的溯源调查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CC4821)荚膜基因簇分布特征,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播扩散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Artemis、MEGA 6、SimPlot和RDP等软件分析41株Nm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荚膜基因簇序列差异性、序列重组和基因排布等特征。结果荚膜基因簇ACE区差异较大,重组现象多集中在AC区。 D和D′区有明显差异序列,表明这2个区并非精准复制。 荚膜基因簇存在基因反转现象。结论Nm高致病性CC4821荚膜基因簇呈现多态性、重组和基因反转等多种荚膜调节机制,可能有助于该克隆群菌株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9.
董梅  邵祝军  黄芳 《疾病监测》2016,31(8):633-637
目的 对我国第1株从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病原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的方法,对分离自肺炎病例的菌株进行鉴定、血清分群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基因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及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porA和fetA基因检测,进一步了解分离菌株特征,采用Etest方法对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 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的菌株,经以上实验确诊为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性基因ctrA和Y血清群特异基因siaD;porA为VR1.1-5,VR2.P10-4,fetA为F1-5;国际PubMLST网络数据库授予该菌株基因序列类型新编号ST-11039,属于ST-92克隆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国内首次报道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可能还存在类似病例,需要开展进一步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在我国已经流行,为科学评估脑膜炎奈瑟菌疾病负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 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的nalP基因分布特征,为其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187株分离自我国的Nm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菌株全基因组框架图获得nalP基因及其两侧序列,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 结果 178株Nm携带nalP基因;Nm中nalP基因与淋病奈瑟菌(Ng)中nalP基因的同源性为95% ~ 96%,但系统进化分析明显分为两支,两侧间隔区同源性>85%。9株无nalP基因菌株中6株为?nalP2型,新发现3种排布方式。C群患者和健康携带者来源phase on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Nm中nalP基因可能由Ng获得后各自独立进化,无nalP基因菌株可能是nalP基因丢失,能够表达NalP的C群患者来源菌株可能缺失NalP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徐征  朱兵清  高源  徐丽  邵祝军 《疾病监测》2014,29(9):688-692
目的了解我国血清不可分群(non-serogroupable,NG)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选取我国2005-2011年分离的104株血清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分群(A、B、C、W、E、X、Y、Z、H、I、L、K、cnl)方法,检测其ST序列群及基因群。结果 10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中,基因群分布为荚膜基因缺失菌株(capsule null locus,cnl)(36株)、B群(20株)、C群(14株)、W群(9株)、E群(9株)、X群(3株)和Y群(3株),余下10株未鉴定出基因群;未发现其他基因群菌株。MLST分型将104株NG菌株分为45种ST型,其中14种为新的ST型;17种ST型可归为7个序列群(65株);cnl菌株全属于ST-198序列群,B群和C群菌株以ST-4821为优势序列群,W群以ST-11和ST-174序列群为主。结论我国NG脑膜炎奈瑟菌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中ST-198序列群全部为cnl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主要黏附蛋白(Neisseria adhesion A,NadA)编码基因nadA的多态性特征,以期研究我国主要流行Nm菌株NadA蛋白的流行病学意义及NadA蛋白作为脑膜炎球菌蛋白疫苗候选蛋白研发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63-2012年间不同血清群代表性Nm菌株230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i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PCR、斑点杂交、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Nm菌株基因型特征、nadA基因分布的多态性及其基因序列特征,利用BioEdit、Mega 4.0等软件对nad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我国230株不同血清群的Nm菌株中,nadA+菌株55株,仅存在于ST-5 complex(序列群)的A群和ST-11 complex 的W135群Nm菌株中,B、C及其他血清群Nm菌株nadA-。nadA+菌株基因型以variant 3(V3)型为主(54/55),包括5种亚型(NadA V3.1~3.5),同源性高达99%以上。 结论 我国Nm菌株中,仅ST-5 complex的A群和ST-11 complex的W135群菌株存在NadA黏附蛋白,型别以variant 3型为主。B群菌株不含有NadA蛋白,variant 3型NadA蛋白不适合作为我国B群Nm(B meningococci,MenB)蛋白疫苗的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脑膜炎奈瑟菌(Nm)、肺炎链球菌(Spn)、流感嗜血杆菌(Hi)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状况。 方法 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m、Spn、Hi。 结果 Nm、Spn、Hi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均较高,分别为37.62%(193/513)、70.37%(361/513)和77.58%(398/513)。 Nm的携带以B群、X群为主,以16 ~ 20岁组携带率最高,其次为6 ~ 10岁组。 Spn以19B/F、18B/C、5和6A/B为主要血清群/型,Spn、Hi的携带率均以6 ~ 10岁组最高。 同时携带2种或3种病原体的现象比较普遍。 Hi对Spn的携带具有协同效应。 结论 新疆地区Nm、Sp、Hi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比例较高,存在发病的高风险,在重点地区要加强细菌性脑膜炎疫情的防控,防止疾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董梅  赵剑虹  王恒伟  曾阳  黄芳  吴疆 《疾病监测》2014,29(2):98-100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的原因。 方法 于2018年2月22、27日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脑脊液、血液和咽拭子样品进行分离培养、PCR检测和二代测序。 结果 在患者血液及其母亲咽拭子中均分离出B群脑膜炎奈瑟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均为ST-3200/CC4821,2株菌的16S rRNA及耐药基因、多肽编码基因的相似性为100%。 结论 该疫情是由健康携带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母亲传播给患者而引起。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ST4821克隆群的B群 脑膜炎奈瑟菌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的处理,对患者标本及其接触者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验,了解感染原因、分析密切接触者的脑膜炎奈瑟菌携带情况及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患者标本和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同时进行分离培养并提取核酸,PCR检测脑膜炎奈瑟菌;分离菌株和患者血清核酸进行血清分群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结果 患者血清及4份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ctrA基因阳性。其中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血清标本及分离菌株均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显示患者血清为ST4821序列型、其余3株细菌分别为ST7623、ST4821、ST5586。 结论 实验显示一种高致病性的ST4821型脑膜炎奈瑟菌已存在于陕西省健康人群中并引发感染病例致患者死亡,应全面了解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的健康携带和病例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1例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医院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乳胶凝集、血清分群、PCR分型、全基因组测序及体外药敏试验,确定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群及基因型。  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为咽痛、发热、气促、精神疲倦等,无头痛、恶心、意识障碍,无脑膜炎刺激征,全身未见出血点、皮疹。 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显示肺部感染。 从病例血培养中分离到的菌株经鉴定为Y群脑膜炎奈瑟菌, 基因组测序显示其序列型为ST-1655(属于ST-23克隆群)。 该菌株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10种抗生素敏感。  结论   该病例是广州市首例Y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肺炎病例,基因分型与广东省分离到的境外流行株一致,应警惕ST-23克隆群的潜在危害,同时应加强对其他脑膜炎球菌性疾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3月发现的1例青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质谱仪鉴定,用普通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经PCR分型,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4821型。该菌株对临床常见13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徐州市发现C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致流行性脑膜脊髓膜炎病例,应加强本地区病原菌的检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郑皓  李文革  古文鹏  陈小萍  卢金星 《疾病监测》2018,33(12):1042-1047
目的 分析分离自树叶、树皮和腐殖质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比较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的进化关系,为流行病学调查及有效控制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17年9月采集云南省境内环境标本,分离培养提取菌株DNA进行转录间隔区测序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氟康唑药敏实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利用eBURST分析菌株亲缘性。 结果 采集环境标本200份,分离光滑假丝酵母菌3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 13株环境分离株均对氟康唑敏感。 3株光滑假丝酵母菌的序列型均为ST3,10株热带假丝酵母菌被分为7个二倍体序列(DST),包括4个新DST型(DST813 ~ DST816)。 eBURST分析显示,光滑假丝酵母菌均为CC3型,CC730是热带假丝酵母菌环境株的主要型别。 结论 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存在相同的起源株。 树叶、树皮或腐殖质中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是人类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