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的分析,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便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方法对2018年第二季度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18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0起,中毒2 058例,死亡33例,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44起,中毒1 661例,死亡33例。 山东省、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事件数居前5位。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居报告首位,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65.91%和68.08%;植物性食物中毒报告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45.45%。 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0.00%和72.73%,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占中毒总人数的53.98%。结论建议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督指导,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烹饪、加工和储存方法,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同时,针对家庭,以真菌性、植物性和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应通过网络、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掌握常见有毒植物和毒蕈的识别方法和自救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第一季度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16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8起,中毒1 035例,死亡19例。农村地区报告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78.95%。云南、广西和四川省(自治区)报告事件数居全国前3位。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4.74%、22.32%和52.6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28.95%、56.33%和0。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31.58%和36.62%;饮食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15.79%和39.90%。结论 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管,提高公众对有毒植物的识别能力和在农药使用中的防护意识,是预防和控制第一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 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 中毒识别、防控能力。 方法:收集 2016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据,运用 EXCEL 表 格统计中毒事件发生具体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 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 有 4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9 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 起。 共 224 例患者,其中 119 例出现呕吐症状, 180 例出现腹痛症状, 185 例出现腹泻症状, 68 例出现发热症状。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在 4 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为主,以 4~9 月 份为高发季节, 其中 9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 5 起发生在 9 月份。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依次为食堂 9 起 ( 52.94% )、餐饮服务单位 7 起( 41.18% )、家庭餐桌 1 起( 5.88% )。结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具体特征, 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中的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中毒的识别、防控能力。方法 S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统计中毒事件具体发生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有4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9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4起。共224例患者,其中119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80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185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68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17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节为主,发生季节以4~9月份为高发季节;其中9起副溶血性弧菌近半数均发生在9月份。17起食物中毒分布地点依次为食堂9起(52.94%)、餐饮服务单位7起(41.18%)、家庭餐桌1起(5.88%)。结论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具体特征,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翁熹君  王哲  任婧寰  张洋  于玲  王锐 《疾病监测》2019,34(6):565-570
目的了解我国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识别重点防控方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应用ArcGIS 10.5软件空间统计模块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地图。结果 2014-2016年全国共报告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2起,累计报告病例17 130例,无死亡病例。 11月至次年3月是高发期。 86.14%的事件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 事件发生原因包括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 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空间上呈明显地域化分布,报告省份均集中在我国东部,并呈空间聚集性特点,热点地区集中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和福建省。结论我国目前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为主,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是有效控制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建议相关部门将高发病的广东省、广西和福建省等热点区域作为重点防治地区,进一步探索导致区域聚集性的原因和机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连梅  李群 《疾病监测》2009,24(6):459-461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2007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7起,中毒66 758例,死亡1037例,病死率为1.55%。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652起,植物性544起,动物性为383起,化学性为86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毒蘑菇(298例)、农药/鼠药(247例)和河豚鱼(35例)。结论中国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蘑菇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淑琼  张鹏  蔡晶 《疾病监测》2014,29(11):911-915
目的分析网络直报10年来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结果 2004—2013年湖北省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Ⅳ级以上事件910起,无Ⅰ级事件。其中Ⅱ级事件2起(2.2%),Ⅲ级事件78起(8.57%),Ⅳ级事件830起(91.21%);突发中毒事件占较大事件的79.49%;事件类别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共791起(86.92%),其中丙类(54.27%)和其他类传染病事件(34.65%)比重较大;高温中暑类事件病死率最高(100%);其次是突发中毒类事件(4.29%);每年3—6月和9—11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共发生717起(78.79%);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存在差异。结论加强学校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是减少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是减少中毒类事件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秦颖  冯录召  余宏杰 《疾病监测》2015,30(12):1002-1007
目的了解2015年上半年全国猩红热疫情特征,为秋冬季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15年1 7月全国和重点省份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地区、季节和人群分布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年1 7月,全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3 524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3.2/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14年同期上升44%,较2011年同期上升22%。报告发病率从北到南大致呈梯次降低,报告发病率最高的省份(5/10万以上)除上海外仍集中在长江以北。3~9岁的病例占88%,幼托儿童、学生及散居儿童占99%。结论 2015年春夏季猩红热报告发病率达到近10年最高峰,各地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加强监测,做好秋冬季高峰的防控和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医院感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7年全国共报告66起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病例2 340例,其中医务人员485例。夏季是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居前3位的传染病分别是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和麻疹,占报告事件总数的71%(47/66)。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精神科、康复科和内科。结论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等呼吸道及肠道传播传染病是我国医院感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种。开展包括健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及民众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加强个人防护等在内的综合性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是减少医院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病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布病人群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18年间共报告人间布病10 556例,主要集中在神池县、绥德县和子洲县等地,2008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布病发病高峰;2006 — 2015年间季节性明显,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72.89%;2015之后季节性特征下降,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93%。 50~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为报告病例总数的58.79%,以男性和农民为主。结论吕梁山片区布病发病趋势呈现双峰变化,且有地区聚集现象,近年季节性特征不明显,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比较2006 — 2018年中国大陆恙虫病高发区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空间分析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与比较高发区恙虫病流行特征。结果将12个恙虫病发病重点省份划分为北区、西南区和南区。 2006 — 2018年研究区内共有恙虫病病例146 653例。 北区和西南区恙虫病疫情呈单峰分布,分别集中在10 — 11月和7 — 10月;而南区呈双峰分布,集中在5 — 12月。 北区恙虫病病例数先增长再回落,2010年以后安徽省病例数较多,江苏省发病区(县)数较高。 西南区和南区恙虫病病例数和发病区(县)数均持续增长,其中西南区以云南省恙虫病病例数增长最快,2018年病例数是2006年的28.91倍,南区以广东省恙虫病疫情最为严重,2018年病例数是2006年的17.11倍,累计发病区(县)数高达139个。 恙虫病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特征,北区病例集中在安徽北部、山东中南部、江苏东北部;西南区病例广泛分布于云南省以及四川省的东部和南部;南区则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东部等地区。 各高发区发病数男少女多,发病均以41~50、51~60和61~70岁年龄组居多,其中西南区0~10岁年龄组儿童比例也较高。 各高发区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西南区散居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我国大陆地区不同恙虫病高发区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发病高峰季节对重点人群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恙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狂犬病流行分布特征,为下一阶段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20年狂犬病疫情数据和国家级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狂犬病病例202例,报告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30.34%。 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湖南(59例)、河南(27例)、四川(20例)、江苏(17例)报告发病数排前4位,共占全国发病总数的60.89%。 8月为狂犬病全年发病最高月份,4月为最低月份。 狂犬病病例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3∶1,中老年病例居多。 本研究共收集85例病例个案用于分析,结果显示致伤动物以犬为主(97%),近60%致伤犬为自养犬或邻居家养犬,多数通过主动袭击和咬伤致人感染;65%的病例为Ⅲ级暴露,上肢暴露居多,66%伤者的伤口未处理; 8例Ⅲ级暴露者接种了疫苗(其中5人注射了被动免疫制剂),但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即发病死亡;病例潜伏期大多在1年以内。  结论  2020年狂犬病疫情明显下降,保持13年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湖南、河南等省份疫情较突出,应重点防控。加强犬只尤其是农村犬只的管理和免疫工作,弥补猫的管理漏洞,是保障防控成果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市重症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南昌市重症肺炎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和病例资料,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来自17家南昌市医疗机构的261例重症肺炎病例,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81例,阳性检出率为31.03%。 其中包括新甲H1(43例)、季H3(1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18例)、人感染H10N8禽流感(3例)和乙型流感(4例)。 重症肺炎病例主要集中在冬春季(12月至次年5月),男女性别比为1.69∶1。 病例年龄最小为1月龄,最大为95岁。 21例人感染H7N9/H10N8禽流感病例,病死率33.33%。 90.48%(19/21)的病例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发现,年龄中位数为69岁,大部分病例有基础性疾病和明确禽类接触史。结论南昌地区重症肺炎病例流感病毒以新甲H1流感病毒流行为主,应及时发现新型流感病毒,坚持监测工作常态化,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西藏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疫情及其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9 — 2018年西藏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4 500例,年均发病率46.62/10万,重症病例2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10年间发病率呈隔年高发特征。 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为拉萨市(148.17/10万)、林芝市(96.39/10万)和阿里地区(76.89/10万);发病高峰为春夏季(5 — 7月)和秋季(9月);男女性别比为1.29∶1;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4岁年龄组,占67.18%;全区发生暴发疫情57起,病例主要分布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18%。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分别占44.01%和36.07%。  结论  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隔年高发的周期性特点,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 西藏手足口病防控应将春夏季和秋季作为重点时段,将学龄前儿童作为重点人群,将城市作为重点地区;提高EV71疫苗接种的宣传,预防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98-2007年中国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东  姚建义 《疾病监测》2009,24(11):830-831
目的分析中国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趋势及地区差异。 方法对1998-2007年中国梅毒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998年报告梅毒病例38 436例,梅毒发病率为3.07/10万,平均发病率为7.25/10万,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几年增长较快,2007年报告梅毒病例217 473例,梅毒发病率达15.88/10万,为1998年的5.17倍,居中国2007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第4位,地区发病率前3位的为上海、浙江和广西。结论中国梅毒等性病发病率高,经济发达省份及西南、西北边境省份较其他省份偏高,目前已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