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序贯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处理,观察组3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1次/d。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CRP和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高、低剂量两组,每组32例,自入院起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均服用7 d;并选择3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采血行心内科相关化验检查及血浆hs-CRP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前高、低剂量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低剂量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ACS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浆hs-CRP水平,且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说明早期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有益于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近年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病人137例。均开展常规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血脂指标水平高于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III,2001)冠心病二级预防标准的72例作为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余65例低于上述标准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治疗后4 w的血脂指标,并对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非降脂对照组治疗4 w后,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5.23±1.20)mmol/L、(1.94±0.48)mmol/L及(3.22±0.47)mmol/L,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非降脂治疗观察组4 w后TC、TG及LDL-C分别为(4.92±1.02)mmol/L、(1.45±0.33)mmol/L及(2.89±0.29)mmol/L,与入院时比较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死亡、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比例分别为4.2%、2.8%、6.9%及8.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心肌梗死发病后的治疗有潜在优势,早应用可早获益,高危病人尤其适合。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斑块的破裂、出血和血栓的形成而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或血液中血脂过高而影响了心脏的灌注量〔1〕,患者可有胸骨持续的疼痛感,严重者甚至会休克、乃至心力衰竭而亡〔2〕。临床科学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调节血脂、阻碍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3〕,本文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中国患病人群中降低血脂幅度、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差别,以及hs-CRP与血脂降低幅度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选12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另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在入院24h内和服药后1月测定患者血脂、hs-CRP,比较两组和不同亚组患者不同剂量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1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hs-CRP显著下降(均P<0.01),hs-CRP变化值与血脂变化值无相关性,阿托伐他汀10mg/d组和20mg/d组相比,1月后血脂、hs-CRP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无论是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还是20mg/d治疗1月,都能使血脂水平,包括TC、LDL-C、ApoB和炎症指标hs-CRP显著下降,同时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与降脂作用本身无相关性,但两剂量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VST、LVDD及LVMI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IVST、LVDD及LVMI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和LDL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和LDL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病人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顿服,出院后继续用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程度;治疗1年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律失常、心脏事件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有益,且可以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吴风刚 《山东医药》2007,47(34):94-94
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并观察了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76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检测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的hs-CRP、血脂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用药前的hs-CRP水平分别为(7.17±3.93)mg/L、(7.02±2.14)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1个月分别为(4.88±1.12)mg/L、(5.93±1.71)mg/L,治疗组hs-CRP下降47.3%,对照组下降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及安全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对68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均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基础之上,加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37例,每日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共12周;B组31例,每日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共12周。A组患者在服药4周后如血脂水平未能达到有效标准者,阿托伐他汀增加剂量至20mg每日睡前口服,共观察12周。结果A、B两组对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疗效(P〈0.05),B组有80.6%患者TC、LDL-C下降到理想水平,较A组(51.4%)有显著性疗效(P=0.012),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阿托伐他汀20mg/a较10mg/d能更有效地使LDL-C、TC达标,同时对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AMI患者为AMI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并将存活的96例和死亡的3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hs-CRP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HDL-C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存活患者hs-CRP明显降低(P<0.05),TC、TG、HDL-C和LDL-C升高(P<0.05);而死亡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存活者与死亡者血脂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MI患者血脂和hs-CRP早期即出现异常改变,其持续性改变与病情变化相关,并有利于观察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A组)58例、洛伐他汀组(B组)59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A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20mg/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hs-CRP、纤维蛋白原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A组、B组TC、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A组TC、LDL-C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3组治疗后hs-CRP均明显下降(P<0.01),A组hs-CRP较B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洛伐他汀能更有效快速调脂,降低hs-CRP水平,短期观察神经缺损评分虽无明显改善,但仍可以考虑在脑梗死早期应用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夏勇  刘军  李东野  陈清枝 《心脏杂志》2008,20(4):403-405
目的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脂水平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作AMI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0.5mg/(kg·d)阿托伐他汀(LA)组;5mg/(kg·d)阿托伐他汀(HA)组。在药物干预3d前后分别测定血浆oxLDL、血脂和ALT水平。结果①LA组和HA组血浆oxLDL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P<0.01),②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浆oxLDL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MI血浆oxLDL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的1102例AMI患者于人院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患者平均住院(10.17±1.83)d.对出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0 mmol/L,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服用剂量减半,即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和载脂蛋白B(ape B)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DL-C由(3.24±1.04)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27±2.00)mmol/L,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下降到(1.48±0.7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45±0.38)mmol/L下降到出院时的(1.20±0.30)mmol/L至随访3个月时升至(1.65±1.79)mmol/L,各组间比较均P<0.05.(2)hs-CRP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1个月时分别为(49.71±50.46)mg/L、(8.80±17.66)mg/L和(2.61±2.30)mg/L,各组比较均P<0.05.(3)出院时ALT>120 U/L有124例(11.25%),AST>120 U/L有26例(2.4%).共502例患者返院随访复查.随访1个月时ALT>120 U/L仅为4例;随访3个月时无ALT>120 U/L的患者.结论 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后予阿托伐他汀10mg QN,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测定血清NO及NOS含量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O及NOS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的132例患者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1例)和非糖尿病组(41例),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非冠心病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HbA1c和血脂异常的特点。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在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并发血脂异常、并发高血压比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但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糖尿病组患者的FPG和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糖尿病组患者TG和L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低HDL-C是二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结论:并发糖尿病的AMI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异常,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的检测和降糖、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脑钠尿肽前体N末端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B型脑钠尿肽前体N末端(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变化。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夹心免疫分析法检测26例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型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NT-proBNP,分析其与肌酸激酶MB同工酶、梗死部位和心功能的关系。对照组采用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或其它伴随疾病的轻度高血压或稳定劳力性心绞痛患者22例。结果:AM I患者血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2097±2008 ng/Lvs70±51 ng/L,P<0.01)。心功能≥Ⅱ级组血NT-proBNP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分别为3172.6±2448.9 ng/L和1175±710.0 ng/L(P<0.01)。NT-proBNP与K illip分级呈正相关。结论:AM I后心脏钠尿肽系统激活,其改变与心功能分级有关,但无心室功能障碍和心房压升高者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收治的9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 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ST段回落回落≧50%、ST段完全回落、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I、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LV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NT-proBNP、TNF-α、sICAM-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治疗AMI患者有助于心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反应程度,对AMI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端绘  赵洪磊  吴积新  欧永强 《内科》2009,4(5):686-6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两个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改变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两者与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对照组)和AMI患者86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IN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和血液检查BNP。结果AMⅡ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与BN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IE相关(r=0.38、r=0.51,均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