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涓 《广西中医药》2006,29(3):33-3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近年来,慢性胃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有增长趋势.有资料显示,成年人80%以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在各级医院消化科门诊中,因慢性胃炎前来就诊患者比例也很高[1].同时,慢性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已得到公认[1].如何控制胃粘膜的炎症病变,防止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以及预防胃炎复发,仍是临床中的难题.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化学、生物性、免疫等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此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笔者于2003年9月-2005年9月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其发展模式: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等症状,属中医学“胃脘痛”或“痞满”范畴.笔者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概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胃粘膜发生癌肿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目前由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可。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这一发展过程。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报道很多,普遍认为中医治疗对阻断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癌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对预防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治疗该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的典型标志以及胃癌的前兆。近年来,诸多中医药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的、不同层面的研究,其报道日益增多,在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在此着重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加味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ATP)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胃黏膜发生癌肿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而成癌细胞,由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IM→ATP→胃癌的发展模式己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赞同,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HP广泛存在于病变胃黏膜的表面粘液中、细胞表面、胃小凹内及腺腔中和癌旁组织。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型胃痛与HP的相关性,是从宏观角度说明HP致病趋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亦有密切关系。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极少数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痞闷或  相似文献   

9.
高艳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83-1284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相关性胃炎主要予抑酸、抗HP等治疗。但近年来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上升,导致治疗失败。此外,该病疗程较长,PPI或大剂量H2受体阻滞剂过度抑酸可使HP阳性胃体胃炎特定腺体消失过程加速,导致萎缩性胃炎和可能胃癌的发生[1],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 ,每年约有 6 0万人死于此病。一般认为 ,胃癌的形成要经历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胃癌前病变是指胃粘膜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 1978年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 ,一般认为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肠上皮化生和 /或中、重度异型增长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过去认为这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 ,近年研究证明它是一个可逆过程 ,积极治疗本病对防治胃癌的发生十分重要。中医药通过增强胃粘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HP感染、调…  相似文献   

11.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本病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目前公认的胃癌发生模式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因此,及早识别并控制肠上皮化生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自拟消溃异功散治疗肠上皮化生35例,疗效尚可.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c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已证实,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80%的胃溃疡以及慢性活动性胃炎都和HP有关。用药治疗根除HP可使炎症、溃疡愈合,使消化性溃疡年复发率从70%~80%降至6%。不仅如此,HP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治疗HP感染,对防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对HP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方面,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综述如下。1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中医在病因学方面,并无HP致病的阐述,但HP所致疾  相似文献   

13.
慢性(活动性)胃炎。依据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组织改变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命名,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为主要证型论治。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tti HP)以来,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性胃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形成,胃癌的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很常见,特别中年以上发病率更高。根据国内对慢性胃脘痛患者大量胃镜检查结果表明,诊断为慢性胃炎占54.9%~55.8%。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相似于祖国医学中肝胃气滞型或淤血阻络型的胃脘痛,而后者则相似于胃热阴虚型或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近年研究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公认为是胃癌的一种“土壤”。它与胃癌的关系已日益引起重视。因此,慢性胃炎的防治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慢性胃炎的中西医防治观点作一简述。一、中医辨证施治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脘疼痛的原因在于胃失和降。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又有“人以胃气为本”的说法,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因此,决不能只着眼于治疗用药,不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治疗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军  崔爽 《河南中医》2006,26(1):45-46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1]。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极少数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痞闷或疼痛,伴嗳气、恶心、吐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彝汉族胃ca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ca发生率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统计对比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本院行胃镜及C14呼气试验阳性者.结果:彝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胃ca发生率高于汉族.结论:胃ca发生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食习惯环境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胃肠道多种疾病的感染因素.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HP为一级致癌物[1],为胃癌等一类致癌原[2].有学者提出胃ca发生机制的模型: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ca.目前已初步认定,HP是胃ca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3].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关。急性胃炎起病急骤,邪气盛;慢性胃炎通常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诊断需依据临床症状、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为40%-60%,近年来已被认为是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洁  邹丹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2):43-4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作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早于1978年即被WHO所确认。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胃脘痛/胃痞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验证方案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有些胃病是可能引起癌变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随时进行检查,以防不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恶变为胃癌的约为2%~10%。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除有浅表性炎症外,胃粘膜腺体出现肠腺样化生。临床胃癌切除标本的研究发现,在胃癌周围的组织往往伴有胃腺体肠腺化生。流行病学调查也证明,胃癌的发生确实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腺化生有关。故而,慢性胃炎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接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目前认为HP至少与四类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CT),其中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据统计,目前我国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HP)率已高达50%,并仍以每年11300万例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消化道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