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808例正常人心电图的V_7V_8V_9导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局性后壁心肌梗塞(简称SPMI)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出现异常Q波,主要靠其对应导联“镜面映象”的心电图形—V_1、V_2导联上有高而对称的、直立的T波和ST段的降低(急性期)及V_1V_2R/S>1(除外其他原因)考虑诊断。如同时见V_7、V_8、V_9导联的Q波>0.04秒,Q/R>1/4和ST—T的衍变及酶学改变,即可确诊。但临床常可遇到单纯在V_7、V_8、V_9导联(下称背部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7岁,胸闷、气急、头昏10年,症状加重近半年。自述有心动过速史,发作时心率在100次/分以上。体检:BP110/70,心律齐,A_2亢进,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心率83次/分,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四天后ECG(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分,P-R间期0.01秒,QRS波增宽0.18秒,各导联可见明显δ波(V_1—V_6正向),V_1导联呈R型(R波顶端错折),I、V_5导联见明显增宽S波,据此诊断为WPW(A型)合并RBBB。病员稍活动后ECG(图2)仍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而QRS波出现两种形态,如V_1导联R_(1、5、6、9、10)和V_5R_(1、2、5、6、9、10)波形与图1 QRS波一致,而V_1导联R_(2、3、4、7、8)和V_5R_(3、4、7、8)波形与门诊ECG一致,表现为P-R间期0.16秒,QRS波时间0.14秒,导联V_1呈rR型,V_5呈R_s型,S波增宽,无δ波。因此确诊为间歇性WPW(A型)合并RBBB。  相似文献   

3.
通过20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认为右胸前导联V_1、V_2出现高R波,S-T段下降与T波高耸对称,且排除了引起R波增高的其他原因,同时背部导联V_7、V_8、V_9出现病理性Q波及QRS综合波ST段T波进行性演变者,结合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分析便可诊断。正后壁心肌梗塞常与其相邻部位下壁、侧壁及右室壁梗塞合并存在,故临床分析研究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例1.男患,39岁,农民。胆总管结石术前常规检查而作心电图,示以I、V_3导联,P波顺序规则发生,IP_(1、3.5)及V_3P_(1、3、5、7、)后QRS波正常,P—R间期0.23秒,IR_(2、4、6)及V_3R_(2、4、6、8)宽大畸形,类似室性早搏二联律,但均发生于P波后,P—R间期0.10秒,R波起始段粗钝缓慢上升,呈典型δ波。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伴Ⅰ度AVB,2.间歇性心室预激。例2.男患,22岁,药剂士。常有阵发性室上速发作。V_1导联连续描记,P波顺序发生,基本均齐,除R_(3、9、12、15)呈宽大Rs型,QRS时间0.13秒起始部  相似文献   

5.
观察52例正常人及22例扩张型心肌病V_1-V_(9R)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正常人P波96.2%正向,QRS波群V_1100%呈rS型,V_1-V_(9R)r波出现率逐渐降低,Q波出现率逐渐增高,Q波时间R/4,T波82.7%倒置.心肌病P波负向多于正向,rS出现率低于正常人,Q波出现率也递增,Q波>0.04s,振幅>R/4,STv_(4R)抬高较多,T波直立多于负向.  相似文献   

6.
本组资料来自我院1985~1997年间心电档案。发现异常Q波者280例,其中非梗死性Q波50例(占17.8%),分析如下。 1 资料 50例中男20例(40%),女30例(60%),年龄在4-80岁,平均54.64岁。 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为Q波时间≥0.04s,幅度≥同联R波的1/4或Q波有明显错折,粗钝或出现在不应有Q波的导联。 心肌病11例、肺心病和右心室肥厚8例、严重左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7例、肺气肿6例、预激综合征(WPW)5例、心脏外伤、高血钾、感染性心包炎、房缺各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心脏包虫病、急性酒精中毒、脑炎、肺栓塞各1例。 Q波以Ⅰ、Ⅱ、Ⅲ、aVL、aVF、V_1、V_2、V_3、aVR除外导联多见。其中,V_(1-3)10例,Ⅰ、aVL8例,Ⅱ、Ⅲ、aVF8例,V_(5-6)7例,Ⅲ、aVF 5例,V_(7-9)3例,V_3R-V_5R 2  相似文献   

7.
作者比较12个实验性双极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病人的动态心电监测.以筛选最佳监测心肌缺血的导联位置。对象和方法 50例 AMI 恢复期病人.除6例有束支传导阻滞外,房颤和记录基线不稳者共余44例.其中梗死位于下壁12例,间壁9例,前壁2例,侧壁5例,广泛性前壁8例,前壁合并下壁8例。44例中24例(55%)为非 Q 波型 AMI。研究前先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然后用12个实验性双极导联进行动态监测.导联安放位置:1~4为4个矢状方向导联,其负正极分别为V_9V_2,V_3V_9,V_9V_5,V_9剑突。5~7为3个胸前向导联,其负极均为胸骨柄,正极分别为 V_2。V_3,V_5。8~10为3个斜向导联,其负极均为 V_9R,正极分别为 V_2,V_3,V_5。11为横向导联,负极置于 V_6R,正极置于 V_6。12为下壁导  相似文献   

8.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V1,V2及背部导联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背部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诊断价值与 V_1、V_2导联相关性及体位变化对背部导联波形影响,本文观察240例正常人和5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患者(正后壁心梗组)V_1、V_2、V_7—V_9导联各波形态、并其中10例和39例正常人仰卧、侧卧背部导联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   

9.
赵巾国 《心电学杂志》1999,18(3):162-163
患者男性,17岁,因胸闷、胸痛1周入院.体检:BP14/10kPa(106/76mmHg),HR58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图1A)示:Ⅰ、Ⅱ、Ⅲ、aVF、V_3~V_6 P波倒置,aVR、V_1、V_2 P波直立.Ⅰ、aVL导联QRS-T波群向下.P-P间期1.04~1.24s,心房率52次/min,R-R间期0.96~1.24s,心室率54次/min,P-R间期0.12s,Q-T间期 0.42s,部分P波与QRS波群无传导关系.QRS-T波群为室上性型.V_1~V_6导联QRS波群振幅逐渐减低.将左、右手导联线互换,并加作V_2、V_(3R)~V_(6R)导联(图1B):Ⅱ、Ⅲ导联为图1AⅡ、Ⅲ导联互换,aVR、aVL为图1AaVR、aVL导联互换,V_2~V_(6R)导联R波逐渐增  相似文献   

10.
右胸导联心电图各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00例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提示P波绝大多数为小圆直立P,时间<0.1S,电压<0.2mV。V_1、V_3R96.12%为rS型,由V_1至V_5Rr波逐渐消失,1/3正常人V_4R、V_5R呈qR、qRS、QS型。V_5RQ=0.04s者占Q波出现人数的24.26%。Q/R比值>1/3V_4R占62.5%,V_5R占77.2%。ST段V_4R、V_5R在等电位线上约占95%,V_1、V_3R上斜型抬高≤0.1mV为17.6%。T波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倒T深度不超过0.4mV。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临床诊断:镜相右位心,频发窦性早搏。图中可见:(1)导联Ⅰ及aVL中P波、QRS波群、T波均向下倒置;(2)aVL与aVR导联、Ⅱ导联与Ⅲ导联图形互换(即正常aVR导联以负向波为主的图形此时出现在aVL导联上,Ⅲ导联图形出现在Ⅱ导联上)。(3)QRS波振幅自V_1~V_5R波逐渐减小而S波相对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故意将左右上肢导线反联,另外加做V_2、V_3R、V_5R代替V_1、V_3、V_5。却呈现正常图  相似文献   

13.
病人男、27岁。突然神志不清来院,急查心电图后(图1)误认为急性心肌炎,遂收入心血管病区,实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图1:各导联无P波,R R间距0.84秒,室率71次/分,QRS间期约0.12秒,电轴 120°,基本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V_1导联QRS-T融合形成双相波浪形,V_(2、3)导联抬高的ST段逐渐与R波分开,并伴以深T波。其他导联T波基底窄而高尖(T_(aVR)深  相似文献   

14.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锦明 《心电学杂志》1992,11(4):230-231
分析2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SPAMI)心电图,提出 V_1、V_2导联出现高 R 波、ST 段压低、T 波直立高耸,且排除了引起 V_1、V_2导联 R 波增高的其它原因,要高度怀疑 SPAMI 可能。加作 V_7、V_8、V_9后背导联,可发现心梗典型改变,且伴 QRS 波群及 ST-T 动态演变。SPAMI 常与下壁、右室壁梗塞并存,它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00例正常人右胸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和振幅、间期等参数,结果表明右胸导联QRS波大部为rS型,r波和S波振幅由左向右逐渐降低。据此,作者指出V_3R、V_4R呈qrS型或V_3R~V_7R均为QS型,则具肯定诊断意义;对将V_5R导联的Q/R>1/3作为诊断右室梗塞的条件提出商榷;并认为R/S>1.5表明右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8岁。间歇性胸闷、心悸3d,干活时突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气急,双肩及两上肢麻木1h。体检:神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P 56次/min,BP 110/80mmHg,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急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QRS波呈室上性,Ⅱ、Ⅲ、aVF导联呈R型,V_1和V_3导联呈rS型,Ⅲ、aVF的ST段轻微压低,各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QRS时限0.12s,在Ⅱ、Ⅲ、aVF、V_1、V_3导联的早搏呈qR型,q波时限>0.04s,部分Q波振幅>R/4,在QRS波后约0.08s可见P~-波,Ⅲ、aVF、V_1及V_3导联出现连续2个提前畸形的QRS波,分别呈QRS型,QR型或rS型,Q波时限>0.04s,振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追踪观察本院自1980年至1986年小儿心脏疾病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者30例,其中经尸检证实者10例,分析其临床意义。资料和分析一、本组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5天——12岁。二、小儿异常Q波诊断标准:Q波电压:I>0.25mV,V_5、V_6>0.45mV;Q/R比值:Ⅰ、Ⅱ>0.25,V_5,V_6>0.20,Q波时间>0.03秒,右胸前导联出现Q波,呈qR,QR或QS形。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5岁,临床诊断:(1)先天性心脏病,右位心、继发孔型房间缺损、右心室肥大,(2)真两性畸型。心电图(附图左)示Ⅰ导联P、QRS倒置,胸导联自V_1—V_6导联的R波与S波逐渐缩小,各导联初始有明显6波。附图右为左右手反接.并加作V_2、V_(3R)—V_(6R)(相当于正常V_1、V_3—V_6导联)。P、QRS、T顺序出现,P_(Ⅰ、Ⅲ、aVL)直立,P-R间期<0.12s,各导联的QRS波群宽大,时间0.16s,但P-J时间为0.24s,起始部均见有一8波,V_2(相当于正常心脏的V_1)呈rS或QS型,V_1呈RS型,R/S<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位心,B型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Ⅱ导联QRS波群形态有两种:1.Rs形或rsR′s′形,其时限为0.08秒;2.rS形,其时限为0.12秒;两者交替出现。P-R间期均恒定为0.16秒,R-R间期为0.92秒,相当于心率65次/分。aVL、V_1导联中QRS波群仍呈宽窄交替出现。aVL中两者形态均呈R形,  相似文献   

20.
Huey 等分析左迥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急性梗塞241例,其中40例为左旋支梗塞。40例中21%V_1~V_2初始 R 波时限≥40msec,或在 V_1~V_2导联 R/S≥1,48%患者Ⅰ、avL、V_4~V_6导联 ST段抬高≥1mm,38%患者在住院时的 ECG 示 ST 段无明显变化.V_1出现异常 R 波的8例均有严重的多支血管病变,而单支血管病变者无1例出现异常 R 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