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以替格瑞洛替换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将氯吡格雷(75 mg/d)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观察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替格瑞洛服用后7、30、90 d与服用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替格瑞洛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伍琼  胡家顺 《河北医药》2013,(20):3079-3081
目的观察吸烟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冠心病PCI术男性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59例)和非吸烟组(65例),2组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术后继续每日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及氯吡格雷75 mg。5 d后测定2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比较2组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吸烟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抗栓药物的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脑梗死患者按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72例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128例。2组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75 mg,q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qd,口服。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3A5 6989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发生率,并对CYP3A5 6989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CR组和NCR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31±14.73)%和(88.45±20.45)%,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67%(12例/72例)和0.78%(1例/128例),CYP3A5 6989中AA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8.62%和7.03%,CYP3A56989中GG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44%和58.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组和NCR组的A等位基因分别为64.58%和24.22%,G等位基因分别为35.42%和75.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2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进行分析,其经血栓弹力图检查确诊为氯吡格雷抵抗;随机抛掷硬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3、6、8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在下降且观察组术后各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P <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替格瑞洛来替代氯吡格雷,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后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将在我院接受分站式HCR治疗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 替格瑞洛片90 mg口服、2次/d, 连续服用1年)与氯吡格雷组(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 连续服用1年)。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前后不同时点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 术后血小板抑制率[阿司匹林抵抗(AA)、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抵抗(ADP)],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24例, 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62例, 2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术后24 h、7 d、1个月MPAR均低于术前[(50±9)%、(36±8)%、(29±6)...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昌  林琍 《医药导报》2004,23(5):317-31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A组41例,服用阿司匹林负荷剂量300 mg,qd,病情稳定后100 mg,qd;B组服用氯吡格雷300 mg,随后75 mg。qd;C组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剂量和方法与A,B组相同,疗程均持续1个月。结果:B组较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下降,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明显,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全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5),C组疗效比A,B组更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ACS患者入院第1天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d),第2天起服用维持剂量(75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1年。检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和服用后24h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对氯吡格雷无反应组、低反应组和反应组。分别在服药第1、3、6、12个月末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再发ACS和缺血性中风)的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0例ACS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6.1±7.8)岁。氯吡格雷无反应组53例、低反应组46例、反应组91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及合并用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平均年龄[(69.1±7.8)岁]大于反应组[(64.3±7.4)岁](P〈0.05),无反应组1、3、6、12个月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11.3%(6/53)、20.8%(11/53)、22.6%(12/53)、35.8%(19/53)]均明显高于反应组[1.1%(1/91)、1.1%(1/91)、2.2%(2/91)、9.9%(9/91)](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反应组(P〈0.05)与反应组(P〈0.01)。结论ACS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可能有关。对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检测MAR与IPA,以减少或避免发生再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次发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150 mg,口服,qd;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qd。两组患者皆连续服药2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性质、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观察患者脑梗死再发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IMT、斑块总数、低回声斑块数、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MAR均小于对照组,而CCAD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脑梗死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稳定和逆转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易损斑块,改善血液流变学,而且能够降低脑梗死再发的概率,安全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观察组在双联基础上加西洛他唑100mg/d。记录分析2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结果差异,随访观察2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2.76±0.53)mm比(1.35±0.32)ml/1,P〈0.05];观察组管腔晚期丢失和再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8±0.33)mm比(0.71±0.23)mm,2.3%(2/86)比11.2%(9/80),均P〈0.05]。随访1个月及1年,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2.3%(2/86)比8.8%(7/80),P〈0.05;1年:5.8%(5/86)比11.2%(1/80),P〈0.05];次要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1.16%(2/86)比1.25%(1/80);1年:2.3%(2/86)比2.5%(2/80),P〉0.05]。结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两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确切,可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率(PRI)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59例,在给予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d)治疗(治疗组,65例),另一组未使用(对照组,94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维持治疗,5d后检测两组患者PRI和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clopi-H4).结果 治疗5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患者PRI> 50%分别为12例(18.5%)和7例(7.4%)(Х^2=4.431,P<0.05),clopi-H4分别为332.8 mmol/L(标准差SD 371.8)和600.3 mmol/L(标准差SD 885.2)(t=-2.298,P<0.05).结论 ACS患者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及氯吡格雷,可降低clopi-H4,抑制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就诊老年AF患者168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2周检测血栓素B2(TXB2)、尿11-脱氢-TXB2(11-DH-TXB2)、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ximal platelet aggregation,PAgM),根据PAgM从中筛选出AR患者41例。AR患者分别加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2周,测定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结果老年AF患者AR发生率为24.40%;非AR患者与AR患者比较,血TXB2、尿11-DH-TXB2显著下降(P〈0.01);AR加服氯吡格雷患者PAgM显著降低(P〈0.01),并无出血倾向(P〈0.05)。结论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可能为AR的预测因素;AR患者加服氯吡格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溶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患者,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n=50)、观察2组(n=50)及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服用氯吡格雷300、600mg,1次/d。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随访6个月内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1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均低于对照组,ADP及AA诱导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l组和观察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300mg即可明显改善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溶栓状况,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05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CS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5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前30min0.2μg/(kg·min),后以O.0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72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7d及30d观察组复合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7.7%,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9.69%,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5.80%和7.73%,死亡率均降低了1.92%;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和7.69%(P〉0.05)。结论在ACS药物保守治疗中,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与肝素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P2Y1、P2Y12和ITGB3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52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d,口服+阿司匹林负荷剂量100 mg/d,口服;术后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 mg/d,口服,服用6个月以上+阿司匹林维持剂量100 mg/d,口服,服用1年,如患者出现胃出血等不宜服用时停止用药。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基因分型、P2Y1单体型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结果:520例患者中约82%为男性,40%为吸烟者;老年、合并高血压或合并糖尿病时MACE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03(1.00,1.06)、3.15(1.46,6.78)和2.78(1.51,5.10);合并糖尿病可增加出血风险,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减少出血风险,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94(1.14,3.33)和0.51(0.30,0.84);P2Y12 c.-15+742C>T、P2Y1 c.57C>T、P2Y1 c.786A>G不同基因型及P2Y1不同单体型患者PCI术后MACE及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GB3因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较小,未作统计学分析。结论:P2Y1、P2Y12和ITGB3基因型不能作为冠心病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将其中患2型糖尿病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将无糖尿病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州,共服用4周,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对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在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ASR发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会有较高的血栓性疾病发生可能,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