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动外排抑制剂对环丙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主动外排抑制剂对喹诺酮类药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影响,并了解本院主动外排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情况。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对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押菌浓度(MIC),同时分别检测在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利血平和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环丙沙星MIC的变化情况。结果利血平可减少菌体对环丙沙星的外排作用,降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而加入CCCP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生长。结论利血平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动外排,降低耐药菌株的MIC,是一种好的主动外排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分离的9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临床分析,采用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陛。结果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81.3%,其次依次为分泌物、咽拭子、尿液、血液和引流液。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及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均达到80%以上;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1.9%-54.2%;对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呈现较好的敏感性。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在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时,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胡红心  朱红胜  许锦霞 《吉林医学》2013,(35):7439-7440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各类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32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住院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ICU和呼吸科为主,两者占感染率的60%以上,2012年比2011年感染率增加36%;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几乎全部耐药,对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相对敏感的抗菌药物有磺胺类,三、四代头孢,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物等,但这些药物的耐药率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现象已十分严峻,临床在抗感染治疗时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选择2008年我院收治的50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API staph鉴定系统和K-B琼脂扩散法,对分离的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81.7%(49/60);科室分布主要分离自ICU(35.0%,21/60)和呼吸内科(25.0%,15/60)。该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1%、20.8%、24.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高度和多重耐药性,临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FQS)药物单用和联合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用药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肉汤富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测定3种FQS药物单用和联合CCCP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MIC90、MPC、MPC90、细菌耐药选择质数(SI)和联合抑菌浓度(FIC)值。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0.0%、65.0%和60.0%;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分别为4.00、8.00和4.00 mg·L-1;MPC90分别为87.20、83.60和24.40 mg·L-1;SI分别为21.80、10.50和6.10。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联合CCCP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为2.00、1.00和1.00 mg·L-1;MPC90分别为16.40、6.40和6.80 mg·L-1;耐药率分别为5.0%、10.0%和10.0%;SI分别为8.20、6.40和6.80;FIC均为0.25。结论单药使用时,加替沙星限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可增强FQS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对其耐药表型和菌株防耐药突变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海英  赵永杰  白雅红 《医学综述》2009,15(17):2701-2702
目的了解临床标本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用美国DADE BEHRING MicroScan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美国NCCLS规定标准执行。结果8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除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均<14.3%外,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45.2%,对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8.6%。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结论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复方磺胺甲恶唑对所研究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严重感染治疗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体内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体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积聚情况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测定法测定亲水性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及多重耐药株菌体内的蓄积量及葡萄糖与能量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蓄积量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以多重耐药株菌内的蓄积浓度下降最明显。加入能量抑制剂后,多重耐药株菌内的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浓度上升近3倍;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妥舒沙星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低于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量的上升幅度。结论能量依赖的主动泵出可能是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机制之一,蓄积量减少导致的耐药在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不同孵育时间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及其他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孵育24h和48h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无论培养24h还是48h,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率最高的依次是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敏感率均大于60%;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100%耐药。药敏试验延长至48h判读结果时,部分在24h敏感的菌株抑菌区内可见小的耐药菌生长。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治疗首选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复方新诺明,延长药敏培养时间可检出更多生长缓慢的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9.
1999-2003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1999-2003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显示高水平耐药并且呈上升趋势.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率最低,2003年分别为25.0%、15.6%和16.0%.结论对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应该根据药敏试验足量、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在临床株中的携带情况、与耐药的相关性及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的抑制作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3类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acra、acrb基因的情况;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比加入CCCP前后MIC的变化。结果:本地大肠埃希菌对6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0%,耐药模式以双药耐药与多重耐药为主;acra,acrb基因在多重耐药模式中阳性率高达84.6%和80.8%,与全敏感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加入CCCP后,10株多重耐药菌对5种抗生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高下降达128倍,多数由耐药变为敏感。结论:本地大肠埃希菌普遍携带外排泵AcrAB-TolC基因,外排泵AcrAB-TolC可能是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存在主动外排机制,CCCP能有效抑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都和重庆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成都和重庆地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成都和重庆地区收集到的154株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以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率较低,尤其是新型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很强的抗茵活性,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结论 临床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经验上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感染可采用复方新诺明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合或新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DNA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关系,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对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2mg/L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E的喹诺酮决定区域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DNA解旋酶最常见的83位和87位没有突变,同时在GyrA的整个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QRDRs)没有氨基酸的改变.并且其83位是Gin而不是其它革兰阴性菌常见的Ser或Thr。5株菌中的parE各有1株菌在402和432突变,但是该突变与FQNS耐药不相关,未观察到Valdezate研究中的1/2菌株的加框突变频率高且主要集中在437、465、477和485位的现象。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FQNS耐药与主动外排泵有关,可能与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DNA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靶位点改变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Mutations in 23S rRNA gene are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M. pneumoniae). However, these mutations alone do not fully explain the high resistance rates in Asi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other possible mutations involved in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 pneumoniae.Methods The whole genomes of 10 clinical isolates of M. pneumoniae with macrolide resistance were sequenced by Illumina HiSeq2000 platform. The role of the macrolide-specific efflux transporter was assessed by efflux-pump inhibition assays with reserpine and 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Results A total of 56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were identified in 10 clinical isolates in comparison to the reference strains M129 and FH. Strikingly, 4 of 30 SNPs causing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were clustered in macrolide-specific efflux system gene macB encoding macrolide-specific efflux pump protein of th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family. In assays of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fflux pump inhibitors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MICs, even under detectable levels in some strains.Conclus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macrolide efflux pump may contribute to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 pneumoniae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point mutations in 23S rRNA gen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院内感染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03年6月~2004年6月住院病人痰液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符合院内感染共50株,采用美国Auto Scan-4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5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 临床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及检测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AdeAB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外排泵表型和基因型两个方面探讨外排泵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13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外排泵进行表型检测;荧光定量PCR测定外排泵adeABC在5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和美罗培南协同实验的结果显示:138株临床分离菌中,CCCP抑制实验共筛选出泵阳性菌株28株,其中对美罗培南耐药的39株菌中有15株即38.4%的菌株为泵阳性株,对美罗培南敏感的99株菌中有13株即13.1%的菌株为泵阳性株。经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2.477b,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的adeB和16s rRNA后,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adeB表达量差异。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组的adeB的表达量是0.899±1.172,耐药组的表达量是21.101±21.443,敏感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耐药组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3,P=0.000)。结论主动外排泵机制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起作用。adeB基因或者adeABC外排泵机制可能在临床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帅朝霞  钟峰  许岩  吴竞 《安徽医学》2022,43(3):275-279
目的 分析不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基因及群体信号系统基因的分布,探讨不同耐药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30株鲍曼不动杆菌,按耐药性不同分为多重耐药菌3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43株和非多重耐药菌56株,分析各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抗菌活性及利血平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对倍稀释浓度琼脂平板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同法测定利血平对FQNS对金葡菌MIC值的影响。结果:临床分离的耐药金葡菌及诱导耐药金葡菌对FQNS存在明显的交叉耐药,但无明显的多重耐药,利血平能降低FQNS对大多数金葡菌实验菌株的MIC值,但FQNS对敏感菌和耐药菌MIC值降低的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亲水性FQNS对金葡菌实验菌株MIC值的降低百分比明显高于疏水性FQNS;FQNS对诱导耐药金葡菌MIC值的降低尤为明显。结论:金葡菌对FQNS存在明显的交叉耐药,而无明显的多重耐药,FQNS的主动外排泵是金区菌所固有的,而药物泵出量的多少可能与耐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