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和动态排毒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作用。方法 病程≤ 2d、年龄 6个月~ 2岁、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患儿 76例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予更昔洛韦针 5~ 1 0mg/ (kg·d) ,加入 1 / 2张葡萄糖盐溶液 1 0 0mL中静滴 ,1次 /d ;对照组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 ,3d为 1个疗程。治疗 3d后每日用ELISA方法复测大便轮状病毒 ,直至转为阴性。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1 %和 61 .8%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 =2 0 .42 P <0 .0 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排毒时间分别为 9d和 1 6d,治疗组显著缩短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更昔洛韦是影响大便排毒的主要因素。治疗组胃肠外并发症发生率 2 .94% ,对照组 2 0 .45 % ,有显著性差异 (χ2 =45 .2 P <0 .0 5)。结论 重症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期短程静脉予更昔洛韦治疗 ,可缩短大便排毒时间 ,对减少传染源及胃肠外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更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3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对婴幼儿轮状病毒 (RV)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 8月~ 2 0 0 3年 7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婴幼儿 84例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3 0例用利巴韦林 10~ 15mg/ (kg·d)静脉滴注 ;西咪替丁组 2 2例单用西咪替丁 10~ 15mg/ (kg·d)静脉滴注 ;观察组 3 2例 ,用更昔洛韦 5mg/ (kg·d) ,西咪替丁 10~ 15mg/ (kg·d)静脉滴注。结果 对照组、西咪替丁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0 %、59%、93 .8%。西咪替丁组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观察组与西咪替丁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12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体温、大便性状及次数、脱水、呕吐、腹胀及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36%(74/76),对照组82.0%(4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副反应出现。结论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鱼腥草、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21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对鱼腥草加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2 1例 ,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9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43例 ;男 2 8例 ,女 15例 ;年龄 8个月~2岁 ;病程均小于 3d。筛选均未使用过微生态制剂及抗生素者。均有发热、腹泻 ;呕吐 3 6例 ,脱水 3 2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A) 2 1例 ;对照组 (B) 2 2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情况、脱水及病情轻重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二、方法  43例均应用华美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培菲康联合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中药经皮给药治疗,观察组予培菲康联合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疗程3~5d。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6.41%(22/39)、总有效率94.87%(37/39),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0.77%(12/39)、总有效率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及腹泻呕吐停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能较快缓解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性肝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及IL-2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患儿被分为更昔洛韦组(对照组)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组(治疗组),对照组更昔洛韦5 mg/kg 静脉点滴,2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剂量同前,加茵栀黄口服液5 ml/次,3次/d,疗程同前;各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L-10、IL-2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IL-1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IL-10及IL-2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显著降低了CMV肝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同时显著升高了IL-2的水平,提示其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1973年Bishop等首次在患急性胃肠炎的婴幼儿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了轮状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理想,为寻找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方法,我们对3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6.11~1987.1月在小儿肠炎流行期间试用转移因子治疗48例婴幼儿肠炎,同时设对照组42例;随机分组;发病年龄4月~3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无差异。两组90例患儿均有腹泻;发热56例(62.2%),呕吐68例(75.6%);轻度脱水39例,中度脱水44例,重度脱水4例。  相似文献   

9.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更昔洛韦对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CMV肝炎 )的疗效。方法 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 47例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 2 7例及病毒唑对照组 2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CMV -IgM或尿CMV -DNA转阴率分别为 81.5 %和 35 % ,P <0 .0 1;总有效率分别为 88.9%和 2 5 % ,P <0 .0 1。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 (SB)复常时间及谷丙转氨酶 (ALT)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例有消化道反应 ,但不严重 ,未观察到对肾脏的毒性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疗效较好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病例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早产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更昔洛韦治疗后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先天性CMV感染早产儿58例,其中34例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其余24例未予更昔洛韦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收住院的早产儿30例作为非CMV感染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儿静脉血T细胞亚群比例的动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数量发生明显变化,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89,4.27,3.72,5.37,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和CD4/CD8比值升高比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3.78,P<0.05).结论 先天性CMV感染早产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更昔洛韦治疗能改善先天性CMV早产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住院的年龄1个月至1岁肺炎患儿60例,以血清CMVIgM抗体(CMV-IgM)阳性及尿CMV-DNA定量阳性的40例肺炎患儿为观察组;以CMV-IgM及尿CMV-DNA定量均阴性的20例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的喘鸣音和水泡音等体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肺CT,其敏感度为100%,而肺计算机X线摄影(CR)仅为29.4%。观察组中30例患儿予以更昔洛韦治疗,10例未用;更昔洛韦治疗组22例治愈,治愈率73.3%;未应用更昔洛韦组治愈率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CMV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体征不典型,普通胸片不易发现炎症,容易误诊。对疑诊患儿需及时检测血清CMV-IgM及尿CMV-DNA,及时做肺CT检查;确诊后首选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用热毒宁加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对照组用病毒唑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8.63%(72/73),高于对照组87.67%(6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痛改善、止咳时间、扁桃体肿大综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与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急性上呼道感染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 方法 CMV肝炎患儿42例随机分成2组: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组22例与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苦参碱治疗组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 后,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更昔洛韦治疗组用更昔洛韦15 mg/(kg·d)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后,用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治疗前后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各组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拷贝数,于不同时间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TNF -α水平.观察二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结果 1.苦参碱治疗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6周血清HCMV DNA拷贝数均明显下降,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第4周苦参碱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下降最明显,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二组治疗6周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未结合胆红素(IBIL)、胆汁酸(TBA)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4.二组治疗6周前后肝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参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HCMV DNA复制,并能调控TNF-α分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HCMV感染、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Huang YL  Chen WX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38-438,F004
患儿女 ,4岁。因发热、头痛、呕吐 1 6d入院。患儿 1 6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持续在 37 5℃~ 38 5℃之间 ,伴进食后呕吐 ,呈非喷射性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量中等 ,每天1~ 2次 ,呕吐时伴头痛 ,呕吐后头痛缓解。曾在外院行脑脊液检查 :压力 >30 0mmH2 O ,白细胞 80 /mm3,未分类 ,疑为“病脑” ,予以抗感染 (青霉素、头孢曲松钠、更昔洛韦 )、脱水(甘露醇 )治疗后 ,头痛、呕吐症状消失 ,但体温仍持续在37 5℃~ 40℃之间 ,转入本院。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可 ,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患儿曾随父母居住过山西、四川农村、上海市区、广东…  相似文献   

18.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4年 4月重庆医大儿童医院通过检测血抗CMV IgG、IgM ,血CMV 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 4 0例婴儿CMV肝炎 ,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两组 ,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 ,退黄 ,补充维生素处理 ,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 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 DNA阴转约 5 0 % ,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方面与综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 4 0 %、30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 ,为一较理想药物 ,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及非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非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儿的损伤及其治疗措施。方法根据国内采用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诊断方案,血CMV-IgM、CMV-pp65检测之一阳性者确定为CMV感染,46例患儿均确诊为CMV感染。按症状开始时间,分为先天性感染组(先天组)和非先天性感染组(包括围生期感染和生后感染,非先天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肝酶及胆红素变化,观察更昔洛韦不良反应,对两组进行随诊,随诊中比较其转归情况。结果先天组21例,非先天组25例。CMV-IgM阳性38/46例,CMV-pp65阳性19/43例,两者均阳性11例。先天组并先天性畸形者较多,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予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后胆红素、肝酶下降明显;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随诊中发现先天组3例患儿死亡,1例于10个月时出现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先天性感染可并听力损伤,且可在生后进展。先天性感染及生后感染均可引起肝胆受损,但部分先天性感染患儿预后不良。结论先天性感染较非先天性感染对患儿危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儿腹泻贴在治疗儿童急性腹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等效性试验。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上海、北京、广州3所医院儿科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小儿腹泻贴、蒙脱石散剂治疗,同时均给予口服补液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的疗效,并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共有19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完成研究,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97例。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治疗前腹泻时间、治疗前大便性状和次数、治疗期呕吐次数以及脱水、发热、哭闹、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第3天和第5天的治疗有效率达97%和10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呕吐的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腹泻贴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与蒙脱石散剂相同,对呕吐的疗效更优,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