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环境污染造就了雾霾这一致病邪气。雾霾于秋冬季节多发。中医认为,雾霾的本质实属燥浊邪毒范畴。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外邪侵袭。雾霾致病多因燥浊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肺卫所引起一系列肺系疾患。当今要全面诊断和治疗肺系疾病,亦不可忽视雾霾这一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雾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与之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雾霾对于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参阅近五年来国内外医学类期刊杂志中有关的报道及研究成果,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方面对与雾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进展进行阐述,旨在综述雾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娜  张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6,(12):129-131
正当前雾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备受重视。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PM2.5被认为是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表面吸附有大量有害物质,主要为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有机物(如硝基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多环芳香烃等),这些有毒物质不仅可以对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还可引起人体生殖、免疫、血液系统等全身性疾病,且发病率和病死率皆  相似文献   

5.
雾霾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以吸入性肺损伤最为常见。近年来,国内外对雾霾吸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了大量的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异常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Smads信号通路有关,调控TGF-β_1/Smads信号相关通路细胞因子的表达是其治疗的方向。中医学认为,雾霾集燥、湿、毒邪于一体,壅阻于肺,阻遏肺气,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进而导致肺气受损,治以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1 143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中医证候及流行性病学资料,了解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中医证候与病原学及兼夹证的关系。结果:1 143例患者中,男性559例(占51.1%),女性584例(占48.9%),甲型流感流病毒789例(69.0%),乙型流感流病毒354例(31.0%)。中医证型以风热犯卫证为主,具体如下:风热犯卫证947例(82.9%),风寒束表证83例(7.3%),热毒袭肺证113例(9.9%)。甲型流感流病毒及乙型流感流病毒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热犯卫证为主,其次是热毒袭肺证及风寒束表证。夹杂湿证211例(18.46%),其中风热犯卫证156例,占73.9%,风寒束表证52例,占14.7%,热毒袭肺证89例,占1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地区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以风热犯卫证为主,部分兼夹湿邪为患,与岭南多湿的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雾霾伤肺的中医证型。方法:采用临床调研与中医计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地区293例雾霾伤肺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研究。结果:通过聚类分析,雾霾伤肺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可归纳为三种最基本类型:温燥袭肺型、凉燥伤肺型、寒湿闭肺型。结论:雾霾伤肺的中医常见证型为温燥袭肺型、凉燥伤肺型、寒湿闭肺型。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41-2542
雾霾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新型致病因素,通过对其含义、基本特征及与传统病因关系的探究发现:雾霾多伤肺系,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与传统病因的寒邪、湿邪、燥邪关系密切,具备六淫和疫疠之气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9.
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晚期表现为尿毒病,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引起的综合征。肾小球硬化时,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不能正常维持其运化气血津液、输布元气的功能,五脏失调,肺脾肾功能障碍,湿瘀毒蕴结病机同时存在,而且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形成终末期为诸脏俱衰、毒邪突出的病理局面。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14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安徽省各定点医院14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创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病机、脉证资料、证型进行收集及频数统计,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主要症状及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4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平均年龄(43. 54±15. 91)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9/7),患者年龄分布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6. 11%(52/14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游/居史,63. 89%(92/144)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临床主要以发热、咳嗽、泄泻、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证候表现。舌质以淡红舌和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为主;脉象以滑脉、数脉、濡脉为主。辨证分型以普通型为主(76. 38%,110/144),其中多表现为湿阻肺脾证(56. 25%,81/144)。普通型两组证型患者男女构成比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徽省新冠肺炎患者发病与肺脾关系密切,疫毒之邪夹湿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符合中医湿疫的表现,可兼见"热、毒、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东晓 《河南中医》2007,27(11):47-48
变应性鼻炎即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上亦称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类,后者多于前者,发病率约为5%~22%,在工业区的比例更高[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喷嚏、鼻痒、清稀鼻涕量多等,往往易并发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病,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入院当天、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5天作为观察点,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及舌象,判定不同时间患者的中医证候,统计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入院当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9例,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9例;入院第5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减少1例,湿邪阻肺证3例;入院第10天,寒湿阻肺证减少1例,湿热蕴肺证减少4例,湿邪阻肺证出现13例;入院第15天,各证型均减少。0~5 d以证候的持续存在为主,有1例患者由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有2例患者由风邪夹湿证转为湿邪阻肺证。6~10 d有4例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寒湿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疫毒闭肺证转为湿邪内阻证,4例肺脾气虚、湿邪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1~15 d以中医证候恢复正常为主。结论:济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寒湿阻肺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蕴肺证、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传变速度较慢,多数未传变,部分病例表现为热祛湿存。  相似文献   

14.
董氏开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董氏开胃散外敷治疗小儿厌食症湿食困脾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方法:临床试验在两所医院进行,每家医院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相等,各30对,60例,两院共120例。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法进行。试验组外敷董氏开胃散,同时服好娃友口服液安慰剂;对照组口服好娃友口服液,同时外敷董氏开胃散安慰剂。用药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疗效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唾液淀粉酶、血锌)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评价情况等。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64%,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在食欲、食量、恶心呕吐等主症改善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后对患儿的唾液淀粉酶、血锌均无明显改善。两组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董氏开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湿食困脾证有显著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导滞等作用,可用于小儿厌食症湿食困脾证的治疗,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发生时胃黏膜细胞凋亡及调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CAG各证候的实质。方法复制大鼠脾虚证、肝郁证和湿热证CAG病证结合模型,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和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Fas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Bcl-2、Fas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结论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2、Fas蛋白表达与CAG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最高和Bcl-2、Fas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孙劲秋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72-2373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相对于西医,中医中药对蛋白尿的治疗更具优势。通过中医辨证对蛋白尿产生机理的分析,将其分为风邪犯肺、水湿困脾、气滞血瘀及脾肾两虚4型,列选常用药物及临证加减,便以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方法筛选84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湿热内蕴证(39例)、脾虚湿困证(28例)、气滞血瘀证(17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9名。采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经主成分分析寻找各证型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生化指标分析显示: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困证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存在差异(P 0. 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证型在OPLS-DA图上区分明显,各证型间差异性代谢物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紊乱。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存在各自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变化,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肠道菌群视角的客观依据。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模型小鼠,以及方证相应方剂干预后模型小鼠的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各组小鼠的肠道优势菌组成、菌群功能差异;同时运用Spearman分别计算各组菌群间的相关性,构建肠道菌群共现网络以研究菌群相互作用。结果 泄泻肠道湿热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MuribaculumAerococc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菌群失调则以革兰氏阴性菌NeisseriaCapnocytophaga、Prevotella富集为特征(P<0.05),而葛根芩连汤治疗后不同肠道生态位菌群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还伴有Streptococcus丰度增加。泄泻寒湿困脾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LactobacillusP<0.0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富集为特征,肠黏膜则以Candidatus ArthromitusEnterobacter丰度增加为主(P<0.05),而藿香正气散治疗后肠内容物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而肠黏膜菌群特征体现在Candidatus ArthromitusPseudomonasBacillus富集。整体上,肠黏膜优势菌的差异贡献率高于肠内容物,且肠黏膜优势菌与其他菌的相互作用要多于肠内容物优势菌。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的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差异,方证相应调节菌群失调的疗效同样存在差别,且“同一病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也各具特征,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探索泄泻中医“同病异治”治疗特色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临床观察到雾霾的发生令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综合分析雾霾气候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提出秋冬季雾霾期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原因为燥浊合邪夹毒,根据其发病及传变特点,提出不同阶段分别治以疏散、清热、顾本扶正之法,而润燥化浊解毒是整个治疗时期都要注重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