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分为观察组;49例患者采用PICC置管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PICC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成功率高,维护操作时间短,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可作为理想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线导管静脉输液在脑出血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外周静脉导管置管,根据外周静脉导管置管方式分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n=20)和中线导管组(n=1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中线导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导管组患者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次操作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导管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线导管可用于脑出血患者静脉治疗中,相较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线导管操作时间缩短,且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表征评估的导管更换方案在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我院骨科病房行外周静脉置管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导管更换方案,观察组则给予基于临床表征评估的导管更换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情况和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的置管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每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临床表征评估的导管更换方案在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延长外周静脉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又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探讨优化置管流程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肿瘤科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行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与实验组(82例),对照组按常规置管流程操作,实验组按优化置管流程操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置管流程方式对置管后2周内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性并发症静脉炎、堵塞、栓塞、意外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化置管流程有效的降低了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颈内静脉置管(CV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化疗患者按置管方式分为VPA组30例,PICC组30例,CVC组30例,比较3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及置管的费用。结果 3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及维护操作时间,VPA组明显低于PICC组与CVC组(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VPA组低于PICC组及CVC组(P0.05);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比较,VPA组无明显变化,PICC组与CVC组有所下降(P0.05);置管的费用比较,CVC组明显低于PICC组及VPA组(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费用高、操作较复杂、需在具备一定条件医院进行,但是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少,并发症少,且不影响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95%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包括给予抗生素、补水、化疗、补充电解质、止痛药、营养液等多项综合治疗。患者的静脉环境从好到坏,并随时改变,建立一个可靠的静脉渠道成为每日的挑战。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使输液快速进入血液循环,是抢救危重患者和对体弱、恶性肿瘤、大手术后需要长期输液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也是目前公认的最佳长期输液途径之一【1】 目前PICC置管因在直观下操作,程序简单,置管成功率高,且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2】,已在国内外临床被广泛使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发展和应用是静脉给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应用的不断普及,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如“易感染,易出血,管腔堵塞,误入颈外静脉等【3】因此置管操作和导管维护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导管留置时间长短和感染发生率的高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对从事专业输液治疗护理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对认证条件,临床技能,工作职责有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尚未有专业的行业机构对操作着进行资格认证,因此其并发症的防范和导管的科学护理以有效规避置管风险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早产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穿刺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定位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成功后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机械静脉炎、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后,观察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现状,为进一步提高静脉治疗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3月25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自行设计《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调查表》,对我院15个临床科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15个科室共851例患者,静脉输液工具包括钢针、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PORT)导管5种。目前临床静脉治疗使用的工具以外周静脉导管即留置针使用为主,其使用比例达到83.2%,其中安全型留置针占42.9%,普通留置针使用次之,占40.3%;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主要集中于血液科化疗患者。穿刺部位48.2%选择手背,14.3%选择手腕;患者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4%,导管固定及维护存在的问题占36.42%。结论以2016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为指导,合理选择静脉治疗工具,应规范护士操作,从而降低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儿科患者静脉的特殊性,导致穿刺难度比成人更大,在穿刺部位选择存在不尽规范的情况,因此应该根据儿科患者的特点,制定儿童静脉治疗相关的行业标准,加强静脉治疗的专科培训,促进儿童静脉治疗的发展,提高妇产儿童医院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三种静脉置管法在ICU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静脉置管法在ICU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4例危重患者分为A组(低位股静脉置管)352例、B组(常规股静脉置管)107例、C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345例,记录三组置管平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平均操作时间大于A组、C组(P<0.05),C组留置时间明显低于A组、B组(P<0.05);A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C组静脉炎、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低位股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创新、并发症少的特点,为最佳置管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静脉营养支持患者应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Midline catheters)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比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血液肿瘤科的晚期肿瘤静脉营养支持患者10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进行静脉输液,对照组采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医疗费用与患者置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和维护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患者置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晚期肿瘤静脉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PICC,其并发症少,医疗费用相对较少,置管成功率高及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朱亚  葛学娣  黄莹 《护理与康复》2010,9(9):802-803
探讨静脉输液管理小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质量控制中的职责及作用。通过成立院静脉输液管理小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管理流程,实施静脉输液全程质量控制,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置管操作时间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下降、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提高了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置管部位在早产儿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2 月在我院进行 外周 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 103 例分为上肢组 59 例和下肢组 44 例。上肢组于上肢置管,下肢组于下肢置管。观察和比较不 同置管部位下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上肢组和下肢组总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33.90%和 15.91%(P<0.05)。两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 肢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组(P<0.05)。 结论 早产儿行下肢静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效果优于上肢。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 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结果 ]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 ,留置时间长。 [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Midline catheters)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医疗成本的分析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我院普外科诊断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3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围手术期采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进行相关静脉输液,对照组采用PICC进行相关静脉输液。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医疗成本与患者医疗花费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后导管维护平均费用及导管相关平均总花费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可用于围手术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静脉营养的治疗中,并且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医疗成本较PICC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最佳方式。方法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1例分为联合导管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静脉穿刺次数、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80%)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输液外渗例数及血培养情况。结果联合导管组在静脉穿刺次数和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输液外渗次数少于外周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导管组留置时间长,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脐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液管理,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刺激少,利于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ICU 1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中心静脉置管(CVC)组(55例)、中线组(5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58例)。比较三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耗材费用。结果 中线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和PI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短于中线组、PICC组,且中线组短于PI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组与PICC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耗材费用高于中线组和CVC组,且中线组高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线导管应用于神经外科ICU患者中,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适中,并发症发生率低,耗材性价比高,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输液需求,值得在临床中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输液港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静脉炎发生率[RR=20.69,95%CI(10.56,40.54),P<0.000 01]、堵管发生率[RR=4.44,95%CI(2.88,6.85),P<0.000 01]、血栓发生率[RR=3.08,95%CI(1.91,4.97),P<0.000 01]、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RR=6.89,95%CI(3.56,13.31),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结直肠癌患者FOLFOX4化疗的最优输液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全年结直肠癌术后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患者318例,根据化疗药物输液方法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组和外周静脉导管(PVC)组,比较两组之间药物渗漏、针眼局部感染、静脉炎和脱管的发生率。【结果]PICC组药物渗漏、针眼局部感染、静脉炎和脱管的发生率低于PV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FOLFOX4化疗过程中,PICC置管明显优于PVC输液,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