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烧伤搽剂治疗Ⅱ°烧伤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家斌  代强  封浩德 《中国药业》2005,14(12):75-75
目的:观察烧伤搽剂治疗Ⅱ°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烧伤搽剂为观察组(57例),京万红烫伤膏为对照组(54例),比较两药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创面治疗后7 d愈合率分别为(61.12±20.11)%和(57.23±25.55)%,治疗后14 d愈合率分别为(85.58±23.13)%和(73.49±25.67)%,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观察组为(17.60±4.58)d,对照组为(21.30±4.30)d,各观察指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烧伤搽剂可明显促进Ⅱ°烧伤的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张士洋  张士勇  程军 《医药导报》2012,31(5):596-598
目的探讨复方虎黄搽剂促烫伤愈合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6只,将大鼠背、侧腹浸入100 ℃水中12 s制备Ⅲ度烫伤模型。复方虎黄搽剂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烫伤处分别涂抹18.7%,37.4%和56.1%复方虎黄搽剂溶液,每只0.5 mL;阳性对照组涂美宝湿润烧伤膏0.5 g;空白对照组给予未加药溶剂0.5 mL。均每天3次,连续20 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烫伤后即时及治疗后第11,21天烫伤创面面积,测定创面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复方虎黄搽剂高、中剂量组大鼠Ⅲ度烫伤创面面积较空白对照组显著缩小,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结论复方虎黄搽剂可以促进烫伤模型大鼠创面愈合,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增加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勇  张华  谭兵  沙前坤 《中国药业》2023,(3):102-105
目的 探讨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对急性创伤患者创面修复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278例,按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两组患者均予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虎黄烧伤搽剂治疗,均用药至伤口愈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湿性渗液、瘙痒疼痛、红肿)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分布、柔软度、色泽、厚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创伤的效果较好,能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分为1%壳聚糖组(W/V)、2%壳聚糖组(W/V)、4%壳聚糖组(W/V)、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组(阳性对照组)、自然愈合组(模型组),制备成大鼠Ⅲ度烧伤模型,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用生化法测定各时相点羟脯氨酸(HOP),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组织中FB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FB凋亡。结果4%壳聚糖组(W/V)各个时间点创面愈合率都明显高于自然愈合组(P<0.01);2%壳聚糖组、4%壳聚糖组创面愈合时间较自然愈合组缩短(P<0.05);2%壳聚糖组、4%壳聚糖组烧伤后7 d HOP就达最高值,且其值比自然愈合组最高值大;4%壳聚糖组进入S期的成纤维细胞数明显高于自然愈合组(P<0.05,P<0.01),创面凋亡细胞数量低于自然愈合组(P<0.05,P<0.01)。结论壳聚糖能增加烧伤创面修复细胞FB的增殖,凋亡减少,胶原合成增多,可能是壳聚糖促进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娇  梁潇  胡涛  邓万娟  阮婧华  钱海兵 《中国药房》2023,(11):1320-1325
目的 研究栀续烫伤膏对深Ⅱ度烧伤模型大鼠皮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控温烫伤仪构建深Ⅱ度烧伤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京万红软膏组和栀续烫伤膏高、中、低剂量组(规格分别为20 g药芯+20 mL润湿剂、10 g药芯+20 mL润湿剂、5 g药芯+20 mL润湿剂),另设空白对照组(只进行脱毛处理,不造模),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1 d。观察各组大鼠烧伤创面愈合情况和烧伤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烧伤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烧伤皮肤组织中VEG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京万红软膏组和栀续烫伤膏各剂量组大鼠创面面积逐渐缩小,且在第21天时已极大幅度愈合,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皮肤组织可见较厚的新生表皮层,真皮层中结缔组织和新生血管均明显...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PD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分为1%壳聚糖组(W/V)、2%壳聚糖组(W/V)、4%壳聚糖组(W/V)、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组(阳性对照组)、自然愈合组(模型组),制备成大鼠Ⅲ度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原位杂交法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EGFmRNA的表达;PDGF的活性用L929细胞生物法测定。结果4%壳聚糖组(W/V)对烧伤后7、14 d创面EGF的表达、对烧伤后3、7 d创面EG-F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提高;对烧伤后3、7、14 d创面PDGF的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与自然愈合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的EGF表达和PDGF活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康丽烧伤膏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大白兔制成 18%Ⅱ度烧伤模型 ,观察康丽烧伤膏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情况以及对肉体组织生长、体重的影响 ,并以麻油作对照。结果 伤后第 10d康丽烧伤膏治疗组有 1只创面愈合 ,第 2 0d ,6只创面愈合 ,占 85 .8% (6 / 7) ,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 8.6 % (2 / 7) ,并有增长体重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作用 (P <0 .0 5 )。结论 康丽烧伤膏有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和增加体重及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廖红  董志  傅洁民  朱毅  刘全  杨佳丹 《中国药房》2008,19(19):1467-1469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和EGF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05只Wistar大鼠除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建立烧伤模型后分为壳聚糖低、中、高浓度(1%、2%、4%)组及贝复济组(阳性对照组)和自然愈合组(模型组),每日2次连续21d于受伤处喷以相应药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法及图象分析法检测烧伤后3、7、14、21d时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EGF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壳聚糖各浓度组均可增强EGF和EGFmRNA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尤以4%壳聚糖组作用更强(P<0.01或P<0.05)。结论: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有促愈合作用,其促愈合机制与增强创面EGF和EGF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虎黄烧伤搽剂治疗鼻咽癌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肿瘤科放射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患处皮肤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创面,创面清洗后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喷涂3次;治疗组患者患处皮肤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创面,创面清洗后用虎黄烧伤搽剂涂擦创面,3次/d。两组患者均到患处皮肤创面无湿性渗出愈合为止。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细菌感染情况、NR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00%、9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湿性渗出停止时间、红肿消退时间、瘙痒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例数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各疼痛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CRP、PCT、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虎黄烧伤搽剂治疗鼻咽癌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能缩短放射性Ⅲ度皮肤损伤的治疗时间,降低感染和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黄烧伤膏对大鼠实验性烫伤、烧伤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双黄烧伤膏组)、阳性对照组(京万红软膏组)、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Ⅱ度烫伤模型、Ⅲ度烧伤感染模型,分别涂布给药,单笼饲养,观察并记录创面变化。结果在大鼠烫伤实验中,给药15 d后,各组创面结痂面积明显变小,实验组结痂愈合时间短,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 d创面面积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烧伤感染试验中,给药9 d后,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黄烧伤膏对大鼠实验性烫伤、烧伤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莫匹罗星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6月收治的烧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莫匹罗星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烧伤残余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对照组为60.00%(1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烧伤残余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8.1±3.6)d,对照组为(31.2±5.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匹罗星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疗效确切,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残余创面愈合时间短,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芦荟多糖对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1的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另选取15只大鼠为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后制备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模型.将糖尿病足溃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雷帕霉素对小鼠体内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B、C、D三组分别灌胃雷帕霉素1、2、3 mg.kg-1,A组每天予以无菌水灌胃,共3周。3周后,无菌条件下心脏采血,EDTA抗凝,分离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实验组(B、C、D)小鼠外周血和脾细胞中CD4+CD25+Treg细胞水平分别为(9.62±1.43)%(、13.76±1.97)%(、15.41±2.45)%和(12.23±4.56)%(、23.03±6.18)%(、25.17±6.42)%,对照组(A)小鼠外周血和脾细胞中CD4+CD25+Treg细胞水平分别为(3.52±0.65)%和(6.53±3.01)%,无论是在外周血还是脾细胞中,B、C、D组CD4+CD25+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D组与B组之间CD4+CD25+Treg细胞水平也有明显差异性(P0.05),C组和D组之间CD4+CD25+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够诱导昆明系小鼠体内CD4+CD25+Treg细胞增殖,其使用剂量可以影响CD4+CD25+Treg细胞的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3、6、9天T淋巴细胞亚群值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第3、6天,两组患者的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天,观察组患者的CD4^+(31.44±5.16)%和CD4^+/CD8^+(0.96±0.33)均低于对照组的(36.40±3.91)%、(1.20±0.27), CD8^+(32.38±4.11)%高于对照组的(28.63±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发病期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减轻患者急性炎性反应,改善免疫细胞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儿童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1997~2004年我院烧伤科住院的Ⅱ度烧伤病人共798例分成两组,治疗组399例用1%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用喷有bFGF的纱布外敷创面,用药剂量为150 Au/cm^2。对照组399例除bFGF不用外,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提前,浅Ⅱ度创面平均提前3.68 d,深Ⅱ度创面平均提前5.02 d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FGF有明显促进儿童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软膏促浅Ⅱ度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芦荟多糖软膏、基质和京万红组,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6 s的方法复制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芦荟多糖软膏纱布(0.2 g.cm-2)、基质纱布(0.2 g.cm-2)、京万红纱布(0.2 g·cm-2)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饲养,每天换药1次,观察愈合时间,于伤后12 h和第1、3、5、7、9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7只,取创面组织检测含水量、羟脯氨酸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另取7只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创面愈合时间芦荟多糖软膏组为(12.1±1.5)d,基质组为(15.2±3.2)d,京万红组为(12.5±1.9)d,芦荟多糖软膏组比基质组显著缩短(P<0.05)。伤后第1、3、5天,创面含水量芦荟多糖软膏组分别为(76.2±2.3)%、(65.7±3.1)%、(61.2±1.8)%,显著低于基质组(80.7±2.1)%、(70.8±3.1)%、(66.1±1.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伤后7~9 d各组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伤后3、5、7、9 d芦荟多糖软膏组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基质组和京万红组(P<0.05)。伤后12 h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达高峰,随后下降,伤后12 h、1 d,芦荟多糖软膏组和京万红组创面组织NO含量显著低于基质组(P<0.05)。结论:芦荟多糖软膏能有效减少烫伤后早期创面组织NO释放,减少渗出和水肿,增强创面胶原合成来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普贴治疗烧伤植皮供皮区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烧伤需植皮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安普贴治疗组和凡士林油纱组,观察两种不同敷料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供皮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凡士林油纱组为(13.23±2.03)d,安普贴组为(11.01±1.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安普贴治疗烧伤植皮供皮区创面,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探讨其与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1.07±5.26)%,与健康对照组(10.04±2.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2.46±4.35)%、(24.35±6.20)%,显著高于Ⅰ期+Ⅱ期肺癌患者(12.89±3.19)%及健康对照组(10.04±2.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0.75±4.85)%、(21.52±5.26)%、(19.20±6.4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间外周血CD4^+CD25^+Tre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0.36±3.12)%、(21.11±4.67)%、(21.30±5.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分化程度的各肺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但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绿脓杆菌感染烧伤创面引流淋巴结的绿脓杆菌和引流淋巴液的内毒素含量来研究其淋巴入侵途径,并探讨绿脓杆菌对局部淋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将大鼠双侧后腿浸于99℃热水13s,造成约8%(每侧4%)全层皮肤烫伤,伤后15min,单侧后腿(随机)给予绿脓杆菌菌液0.5mL(1108cfu)皮下注射,分为烧伤+感染腿组(A组)和对侧烧伤腿组(B组),实验分为3个时间点:烧伤+感染后6h(6只)、烧伤+感染后24h(6只)、烧伤+感染后72h(6只)。C组(6只)为假烫伤组。收集双侧髂总淋巴结输出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髂总淋巴结。应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检测淋巴液的内毒素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淋巴液TNF-α水平,应用细菌培养法检测淋巴结细菌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烧伤+感染后6、24和72h,A组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B组(P<0.01),内毒素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P<0.01),淋巴结的活的绿脓杆菌数量与淋巴液的内毒素含量无相关关系(r=-0.14,P>0.05)。烧伤+感染后6、24和72小时,淋巴液TNF-α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烧伤+感染后6和24h,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烧伤+感染后72小时,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烧伤创面的绿脓杆菌和内毒素能够通过淋巴途径入侵机体,能够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可能抑制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