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健  李欣  严军  王强  肖颖 《现代肿瘤医学》2020,(8):1362-1365
目的:评价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用于老年患者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 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65~76 岁,ASA I-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联合腰方肌阻滞组(Q 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30例。Q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术侧腰方肌阻滞,C组行单纯全麻。两组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大于6分时5 mg地佐辛静注行补救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T0)、切皮后5 min (T1)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计算切皮前后差值,记录术后6、12和24 h VAS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舒芬太尼用量、补救性镇痛次数、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满意度。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苏醒期躁动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Q组记录腰方肌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Q组切皮前、切皮后5 min,SBP、DBP 和HR的差值均明显小于C组(P<0.05);Q组术后6、1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C组(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显著晚于C组(P<0.05);术后0~6 h、6~12 h 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 组(P<0.05);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 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C组(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Q组未见腰方肌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方肌阻滞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将30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乳腺癌根治术中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乳腺癌根治术中给予超声引导前锯肌阻滞辅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  相似文献   

3.
杨蕴  宋金纲  张瑾  赵军  程明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2):1291-1293
目的探讨三角肌内恶性肿瘤行肌室切除术,应用背阔肌肌瓣转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探讨其方法、应用的临床价值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8月三角肌软组织肉瘤病例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岁.左侧6例,右侧2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2个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2例,,透明细胞肉瘤2例.术前、术后8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按MTST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定.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三角肌切除术,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被切除的三角肌.术后肩外展90°、前屈30°位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局部均无复发,转位的肌瓣全部成活,肌力均在Ⅳ~Ⅴ级,肩外展功能在80~90°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全部切除的三角肌是一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乳房缺损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障碍,加之各种乳房重建手术复杂,创伤大,时间长,风险大,许多患者难以接受。为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乳房重建术,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本院应用背阔肌瓣行乳房重建11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波  王国年 《现代肿瘤医学》2023,(23):4485-4490
肺癌术后疼痛的有效缓解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而前锯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兴的胸壁神经阻滞技术,能够完全阻滞半侧胸廓,可替代当前的区域阻滞技术应用于肺癌术后镇痛。超声技术的发展为前锯肌阻滞提供实时、可视化操作平台,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肺癌术后疼痛的机制、肺癌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以及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将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采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组(复合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的躁动及镇静情况,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镇痛组患者在2 h、6 h、12 h、24 h静息痛、运动痛的VAS评分均较静脉镇痛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在术后2 h、6 h、12 h、24 h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Ramsay评分较静脉镇痛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镇痛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静脉镇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组织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明显缓解胃癌患者术后的静息痛、运动痛,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PECS-II)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7 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是否联合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GPS组)两组,G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GPS组在麻醉完成后按神经阻滞方案给予患者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镇痛不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与G组相比,GPS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较短(P<0.05),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均较低(P<0.05),镇痛不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减少(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超声引导下的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能够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术后急性慢性疼痛的发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胫骨前肌肌筋膜瓣转位在胫骨肿瘤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上段骨肿瘤 3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 1 7例 ,成骨肉瘤 8例 ,软骨肉瘤 4例 ,软骨母细胞瘤 2例。肿瘤切除后 ,沿深筋膜浅层游离外侧缘皮肤达趾长伸肌内缘。沿趾长伸肌与胫骨前肌的间隙切开深筋膜 ,向内游离深筋膜达胫骨前肌外缘 ,切缘的上端向内绕行 ,使胫骨前肌的胫骨侧起端与深筋膜一起游离 ,形成深筋膜及胫骨前肌肌瓣。将此肌筋膜瓣向内翻转 ,覆盖在假体前方 ,与内侧的髌韧带、深筋膜或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与鹅足缝合 ,形成一肌筋膜袖重新包裹在胫骨侧假体周围 ,然后再缝合皮肤。结果 切口愈合按甲、乙、丙、丁分级。其中 :甲级 2 6例 ,乙级 3例 ,丙级 2例 ,切口一期愈合。关节活动度 :术后 2周 ,0°~ 85°。术后 6周 0°~ 1 1 0°。随访 0 5~ 9 0年 ,局部复发 1例 ,远处转移 5例。结论 胫骨前肌肌筋膜瓣解剖血管恒定 ,血运丰富。采用胫骨前肌肌筋膜瓣向内转移与肌筋膜或深筋膜共同形成一肌筋膜袖重新包裹在胫骨侧假体周围 ,可有效避免胫骨肿瘤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自1994年6月至1995年10月,我们应用转移带蒂带状肌肌瓣覆盖颈部食管胃吻合口72例,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38%(1/72),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治疗效果。此方法有以下优点:①可预防颈部吻合口瘘;②增加局部血供,减轻局部感染;③悬吊吻合下方的胃壁于带状肌瓣上,可避免几种特殊型瘘的发生;④手术操作简单,肌瓣成活率高;⑤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带蒂带状肌肌瓣在颈部食管胃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6月至1995年10月,我们应用转移带蒂带状肌肌瓣覆盖颈部食管胃吻合口72例,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38%(1/72),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治疗效果,此方法有以下优点:(1)可预防颈部吻合口瘘;(2)增加局部血供,减轻局部感染;(3)悬吊吻合下方的胃壁于带状肌瓣上,可避免几种特殊型瘘的发生;(4)手术操作简单,肌瓣成活率高;(5)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根治术后肌少症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01月至2016年07月的124例老年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胃癌根治术后半年骨骼肌数量丢失是否达到术前的10%定义两组患者,比较组间差异。包括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史、糖尿病、高血压、其他肿瘤史、T分期、肿瘤位置、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术前骨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组织。使用R 3.6.1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临界值根据接收器工作特性曲线计算。结果:术前多裂肌的高肌内脂肪组织浸润与胃癌根治术后骨骼肌大量丢失高度相关(P<0.05,r=0.75),可以筛查术后骨骼肌大量丢失的术前肌内脂肪组织浸润的临界值分别是:女:-0.435[敏感性=100.000%,特异性=93.75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0.956];男:-0.505[敏感性=89.583%,特异性=94.444%,AUC=0.978]。结论:术前多裂肌的高肌内脂肪组织浸润是老年胃癌患者根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同期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对面部凹陷畸形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腮腺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浅叶部分切除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手术腮腺区及颈部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能改善术后凹陷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同期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对面部凹陷畸形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腮腺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浅叶部分切除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手术腮腺区及颈部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能改善术后凹陷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16.
带蒂背阔肌肌瓣局部转位填充乳癌根治术后腋窝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瓣局部转位填充乳癌根治术后腋窝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对31例行Halsted手术病人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转位填充腋窝和锁骨下区域。结果有1例肌瓣部分坏死,其余全部成活。腋窝积液1例,上肢短期轻度水肿2例,皮瓣轻度坏死2例。结论该手术能矫正腋窝凹陷畸形,减轻术后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减少积液、上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手术操作简便,是弥补乳癌根治术所带来不足之处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保乳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但在切除足够的范围后如不进行修复,常可出现局部凹陷畸形,影响美感。采用背阔肌微肌瓣转移的方法进行乳房整形,修复缺损。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32例新诊断为T1~2N0~1M0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在局部扩大切除、冰冻病理切片证实边缘无癌残留、腋淋巴结清扫后,行背阔肌带蒂微肌瓣转移修补缺损,美容效果按Harris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第5~8天拔出引流管,住院时间为10~14d。评价效果:12例为优秀,16例良好,6例尚可,无外形差的病例。结论带蒂的背阔肌微肌瓣转移乳房整形对外上、近外下和内上象限的缺损效果满意。可耐受放疗,不影响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逆行腓骨短肌肌瓣在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所致骨外露病例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2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8例,手术原切口均为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创面缺损范围1.5cm×2.3cm~3.0cm×4.0cm,病程为2-4个月;所有病例均进行多次换药不见好转.手术时首先给予原切口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取出内固定物.设计并切取同侧腓骨短肌逆行肌瓣充填缺损区,观察血运良好后,表面予以中厚游离皮片覆盖,打包加压,石膏托固定2周,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转移肌瓣及植皮完全成活,仅1例伴肌瓣下感染,换药后愈合.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2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皮瓣质地、外形良好,足踝活动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均可正常行走,无疼痛.结论逆行腓骨短肌肌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QLB2)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全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QLB2组(Q组)和对照组,各53例。Q组于全麻诱导后行QLB2,对照组只行全麻。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的总用量、罗库溴铵追加剂量、补救性镇痛次数及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苏醒指标、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两组 静态和动态时VAS评分;比较给药前、术毕、术后4 h、24 h(T1、T2、T3、T4)两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Q组瑞芬太尼用量、罗库溴铵追加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Q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Q组患者补救性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 h、4 h、8 h、12 h、24 h时,Q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Q组苏醒、自主呼吸恢复、拔除喉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在T2、T3、T4时,Q组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Q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Q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QLB2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有效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和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乳房胀痛2月入院,查体见右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5cm×4cm×2.5cm肿块,表面不光滑,边界不太清,可推动,无压痛;肿块外缘可扪及一直径1cm光滑、圆形肿瘤,质硬、可活动。于局麻下行右乳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直径1cm的肿物位于较大增生乳腺组织下浅筋膜内,质硬,表面不太光滑,基底与胸在肌有蒂状粘连,切面呈淡黄色;术后病理报告为肌母细胞瘤。小结:肌母细胞瘤又称横纹肌母细胞瘤,文献报道其极为少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女为3∶1,好发于头颈部粘膜及皮下浅筋膜层,其特点是:肿瘤呈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质地硬、活动好,肿瘤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