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石膏、栀子、防风、藿香和甘草5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弄舌之证.随着后世医家临证使用,逐步扩大该方病证范围,包括口疮口臭、唇口干燥、目黄、口甘等,现代医家运用该方治疗小儿厌食、便秘、过敏性紫癜、抽动障碍等多种疾病.目前对于经典名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关于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泻黄散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厌食症中存在脾胃湿热这一证型,从理论上分析厌食症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使用以泻黄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结果: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在进行治疗后体重指数、食欲有明显增加。结论:从理论上证实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存在,使用泻黄散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临床疗效以及证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泻黄散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5.71%和97.62%,对照组分别为66.67%和88.89%.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泻黄散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口疮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泻黄散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疗效。方法:在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100例患厌食症的患儿,辨证属于湿热内结型者纳入临床观察,随机将观察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以泻黄散为基础方的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锌剂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近期疗效。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上以“清化脾胃湿热”为治则,使用泻黄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湿热型有较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所载之名方.笔者临床体会,泻黄散对于此类病症屡用屡验,且对伴随证也有立竿见影之效.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审证求因,正确把握适应证,执简驭繁,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结合三则有代表性的病例,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7.
8.
泻黄散是宋代钱乙所创的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是治疗小儿“脾热弄舌”名方,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作用。笔者侍诊李新民老师,观其所用本方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1.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复合维生素B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食欲恢复正常时间、食量恢复正常时间及血红蛋白、微量元素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治疗后,2组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及小便溲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3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食欲恢复正常时间、食量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红蛋白、血锌、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锌、血钙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用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厌食症,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尽早恢复其食欲、食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方面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另一方面又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使其易汗出、喜汗出,因此汗证为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治疗小儿汗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悠久的历史。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著名儿科专家,《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1部儿科专著。该文从《小儿药证直诀》中关于小儿汗证的脉证治法、医案和方药出发,总结前人治疗该病的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小儿汗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啮齿一症,《中医内科学》未收录,这类患者在临床中较少见。本人根据症状,经辨证属脾胃伏火者,予以泻黄散加减治疗,疗效比较确切,现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廖荣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23):88-89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宋代郓州钱乙,字仲阳,北宋医学家。生于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为吴越王宗属,曾祖之辈,随王纳土,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匿姓名东游海上,乙三岁母亡,姑嫁医工吕,哀其孤,抚为子以授其业,姑病革始告之,故乙泣请迹父,五六往始得遇,又数年乃迎归。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分析论述了李东垣论治脾胃湿热证的特点。李东垣论治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是脾胃内伤为本,或随时为病,或"阴火乘其土位";临床症状特点是内伤气虚为主,湿热症状为标,同时伤及多脏;治法方药特点是益气升阳,虚实兼治,用药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18.
唇风又名"慢性唇炎",是唇病中常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较复杂,舌舔或咬唇等不良习惯均可引起本病,表现为干燥、反复脱屑及结痂、充血水肿,口周发痒发干,伸舌舔唇,日久环口皮肤发红变肿,甚则溃破流水,自觉灼痛而痒为特征。秋冬季节多见。是脾胃系统疾病之一,亦是儿科难治性病症。该病易迁延,治不彻底,易反复发作。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方中用石膏清胃火、山栀仁泻三焦之火兼清气分血分之热,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