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李强  于文涛  张文天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04-1805
<正>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其急性期为发病后2周至1个月,恢复期为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中风发病半年以上[1]。在中风不同阶段,其病机特点不同,通过分析中药对中风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总结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揭示其病机本质。1中风分期治疗的研究概况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研究表明[2],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  相似文献   

2.
分期治疗中风早期156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156例病程在2天以内的神经科中风偏瘫住院病人用单盲法分为中西结合分期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78例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多在50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58.3岁。脑梗塞59例,脑出血19例。对照...  相似文献   

3.
李洪立 《四川中医》2009,(9):109-111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的针刺治疗最佳方案。观察分期针刺法对中风所致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分为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张海娟 《光明中医》2020,(3):392-394
目的探讨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AI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7%,对照组为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中医症候改善明显.结论 疏血通治疗AI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AI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7%,对照组为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中医症候改善明显.结论 疏血通治疗AI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分期针刺治疗中风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具有较高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疾病,而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针灸治疗中风效果良好,而时机及处方的选择是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自2000年-2007年采用分期针刺治疗中风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分期辨阴阳标本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彩云 《光明中医》2010,25(12):2273-2274
目的观察分期辨阴阳标本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均采用分期辨阴阳标本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阳经取穴为主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80.94%,对照组为58.5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期辨阴阳标本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分期治疗中风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分期治疗中风42例,基本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2.8%。作者认为早期多为偏瘫、僵硬拘挛,治疗重在风、淤、痰、火,用熄风通络汤加减;后期多为瘫软无力,以虚、淤为主,治疗宜用益肾通络汤。  相似文献   

10.
王伟华  张蕴  肇悦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108-108,171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多在30-50%之间。有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对日常生活能力有不利影响,易损害注意力、学习能力及记忆功能,卒中后抑郁的存在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不仅能促进PSD患者的功能恢复而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早期诊断并给予PSD患者积极治疗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血塞通临床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自1994年至1999年,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配合电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恢复期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58.4岁。其中脑栓塞26例,脑出血10例。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关于脑栓塞、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中风病的诊断标准:(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多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38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进行辨证治疗。结果 本组 1 3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6 .2 3 % ,无效及恶化率为 1 3 .77%。结论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好 ,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5.
失语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笔者于2005年1月~2006年8月采用分期综合治疗中风后失语患者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中风后遗症。方法:采用中药水煎剂健脾化湿,补肾养髓,养血活血治疗。结论:采用中药水煎剂治疗老年中风后遗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以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味。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中风即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发病率高,其死亡率仅次于冠心病和癌症[1],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明思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14-1315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病人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空虚、厌烦、淡漠,认为活着无意义等。由于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患者信心丧失,对治疗造成障碍。影响其彻底康复。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高。中风后抑郁症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症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