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5月- 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 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 pg/mL和(70.48±25.07) pg/mL]和MN[(585.68±1368.75) pg/mL和(45.61±42.63)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 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 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 145.8±3651.86) pg/mL和(233.1±934.92) pg/mL]和MN[(653.7±1 053.12) pg/mL和(47.56±25.82)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pg/mL和(70.48±25.07)pg/mL]和MN[(585.68±1368.75)pg/mL和(45.61±42.63)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145.8±3651.86)pg/mL和(233.1±934.92)pg/mL]和MN[(653.7±1053.12)pg/mL和(47.56±25.82)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4h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5h尿VMA/Cr,血、尿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对4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11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1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9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尿VMA,5h尿VMA/Cr,血、尿NMN和MN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4h尿VMA检测的敏感性仅为73.3%,低于血NMN+MN的95.6%(P〈0.05)、尿NMN+MN的97.8%(P〈0.05)和血、尿NMN+MN联合检测的100%(P〈0.01)。5h尿VMA/Cr检测的特异性为84.1%,低于24h尿VMA的92.2%、血NMN+MN的93.6%、尿NMN+MN的93.9%和血、尿NMN+MN的联合检测99.7%(P均〈0.01):24h尿VMA、5h尿VM~Cr、血NMN+MN和尿NMN+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923、0.972和0.985。结论血、尿NMN+MN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临床诊断嗜铬细胞瘤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如果两者联合检测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三类证候病人各30例进行了尿总3—甲氧肾上腺素测定并与健康人测定值比较,结果显示肝阳上亢、阳虚阳亢证候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本文并就肝阳上亢证候临床特征和尿总3—甲氧肾上腺素测定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散发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患者中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正常者的临床特点,MNs已作为PPGL的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Ns正常的PPGL较少见。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病理确诊为PPGL的散发患者共104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前血浆游离型MNs检测结果,其中8例(7.69%)MNs正常。回顾MNs正常患者的就诊原因,临床表现,术前检测血浆游离型MNs、3-甲氧基酪胺(3-methoxytyramine, 3-MT)、血儿茶酚胺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 CgA)的结果,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术前用药准备,术中血压波动情况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并与同期MNs升高的PPGL患者相比较。对MNs正常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MNs正常的8例PPGL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汗(3/8)、腰腹痛(3/8)、头痛(2/8)、心悸(2/8)和疲乏(2/8)。对比MNs正常组和升高组患者的其他生化检验结果,血3-MT、儿茶酚胺诊断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CgA诊断阳性率在MNs正常组显著下降(2/5 vs.41/43,P=0.005)。两组患者增强CT出现典型表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8例MNs正常患者中,6例因明确的PPGL既往史,或典型的症状及CT表现,3-MT、CgA升高,PET-CT阳性等原因诊断为PPGL,2例误诊为无功能腺瘤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全部MNs正常患者均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其中1例出现术中平均动脉压<60 mmHg。8例术后随访的中位时间为1.5(0.5~4.5)年,增强CT检查均未见新发肿瘤证据。2例MNs正常患者术后复查3-MT和(或)CgA降至正常。结论: 对于出现PPGL典型症状的肾上腺或腹膜后肿瘤患者及有PPGL既往史患者,MNs检测正常不能作为排除PPGL的充分依据。血3-MT、儿茶酚胺、CgA及影像学检查或对PPGL的诊断有帮助。怀疑MNs正常的PPGL患者推荐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但应避免过量。MNs正常患者的术后随访应重点监测术前阳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散发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患者中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正常者的临床特点,MNs已作为PPGL的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Ns正常的PPGL较少见。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病理确诊为PPGL的散发患者共104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前血浆游离型MNs检测结果,其中8例(7.69%)MNs正常。回顾MNs正常患者的就诊原因,临床表现,术前检测血浆游离型MNs、3-甲氧基酪胺(3-methoxytyramine, 3-MT)、血儿茶酚胺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 CgA)的结果,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术前用药准备,术中血压波动情况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并与同期MNs升高的PPGL患者相比较。对MNs正常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MNs正常的8例PPGL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汗(3/8)、腰腹痛(3/8)、头痛(2/8)、心悸(2/8)和疲乏(2/8)。对比MNs正常组和升高组患者的其他生化检验结果,血3-MT、儿茶酚胺诊断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CgA诊断阳性率在MNs正常组显著下降(2/5 vs.41/43,P=0.005)。两组患者增强CT出现典型表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8例MNs正常患者中,6例因明确的PPGL既往史,或典型的症状及CT表现,3-MT、CgA升高,PET-CT阳性等原因诊断为PPGL,2例误诊为无功能腺瘤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全部MNs正常患者均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其中1例出现术中平均动脉压<60 mmHg。8例术后随访的中位时间为1.5(0.5~4.5)年,增强CT检查均未见新发肿瘤证据。2例MNs正常患者术后复查3-MT和(或)CgA降至正常。结论: 对于出现PPGL典型症状的肾上腺或腹膜后肿瘤患者及有PPGL既往史患者,MNs检测正常不能作为排除PPGL的充分依据。血3-MT、儿茶酚胺、CgA及影像学检查或对PPGL的诊断有帮助。怀疑MNs正常的PPGL患者推荐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但应避免过量。MNs正常患者的术后随访应重点监测术前阳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D)检测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在嗜铬细胞瘤中诊断应用和预后观察。方法:采用HPLC-ED检测分析血浆游离型MNs嗜铬细胞瘤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26例、原发性高血压组23例和非嗜铬细胞瘤性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组24例。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游离型MNs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以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150 ng/L和(或)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120 ng/L为切点,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100%、89%。NMN、MN浓度与肿瘤体积密切相关(NMN:r=0.952,P=0.000;MN:r=0.510,P=0.018)。嗜铬细胞瘤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血MNs浓度迅速降低。结论:血浆游离型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和预后观察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46例正常人及1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去甲变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 NMN)、间甲肾上腺素(metanephrine, MN)和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 VMA)含量.结果 嗜铬细胞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MN和MN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无统计学意义(P>0.05);NMN和MN联合检测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9.56%;NMN和VM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0.87%. 结论毛细管电泳法对NMN和VMA联合检测对于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脂多糖和小剂量肾上腺素后血脑屏障的开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邝芳  王百忍  鞠躬 《医学争鸣》2000,21(1):83-85
为了解机体免疫系统受激发的状态下血脑屏障能否开放及血压升高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以大肠杆菌来源的脂多糖LPS为免疫的,或(和)给以单独给药时不能开放血脑屏障的小剂量肾上腺素,以伊思蓝为血脑屏障开放的指示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谱差异的荧光法同步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涛  程永福 《安徽医学》1990,11(5):9-11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与异丙肾上腺素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快速缓解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炎 )患儿喘憋、咳嗽及呼吸困难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 80例毛支炎患儿随机分为静脉皮质激素组 (对照组 ) 37例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吸入组 (观察组 )4 3例。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喘憋和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 ,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 =5 8 6 2 ,P <0 0 5 ;χ2 =31 81,P <0 0 5 )。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 (P <0 0 5 )和治愈率提高 (P <0 0 5 )。结论 在普通抗感染治疗基础上予肾上腺素及异丙肾上腺素吸入治疗 ,是快速缓解毛支炎患儿喘憋和呼吸困难的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并可避免静脉使用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肝血虚证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对辨证属肝血虚证的18例缺铁性贫血和9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分别进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肝血虚证病人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差异,有极显著性和显著性意义(P<0.01;P<0.05)。表明肝血虚证病人具有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机能减退的病理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电化学检测器测定正常人及其生理变化时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探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肝阳化风证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稳定转染有携带入β1、β2或β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质粒的CHO-K1细胞(β1-CHO、β2-CHO和β3-CHO细胞)进行鉴定,以为将这几种细胞用于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 和放射性配体结合法对3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β1-CHO、β2-...  相似文献   

16.
肝郁脾虚证实验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肝郁脾虚证病人进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尿木糖排泄率测定并与健康人、单纯肝气郁结证、单纯脾气虚证病人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建立肝郁脾虚证辨证客观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肝郁脾虚证组血浆NE(1309.12±347.58)、E(452.94±77.94)及尿木糖排泄率(15.24±2.88)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NE1963.67±280.04、E802.89±33.72、尿木糖排泄率25.75±2.06),并与单纯肝气郁结组测定值(NE1807±131.2、E623.5±39.87、尿木糖排泄率24.85±2.14)及单纯脾气虚证组测定值(NE1081.80±448.83、E377.88±49.30、尿木糖排泄率14.48±1.69)有明显差异。血浆NE、E及尿木糖排泄率测定,可考虑作为肝郁脾虚证的辅助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最佳分离条件,即以pH6.0的硼酸溶液加入0.1mol/LNaCl和20%丙二醇为载体缓冲液,NE与E的浓度在0.01~0.05μg/ml内与峰面积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NE=0.9990,rE=0.9987),重现性结果为日内RSDNE=3.52%,RSDE=4.81%;日间RSDNE=6.42%;RSDE=7.27%。  相似文献   

18.
A型行为是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已经取得国内外研究的证实[1].认为A型行为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且对其预后也有重要影响[2].A型行为的人易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诱发冠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3].本文采用ELISA法,对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进行研究,为A型行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阿替洛尔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0例 ,每d口服阿替洛尔 5 0mg ,连续 8d ,分别于服药前 ,服药的第 3d ,第 8d及停药后的第 2d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服药的第 3d升高 (P <0 .0 5 ) ,服药的第 8d降至正常水平 ,停药后 2d无反跳现象发生 ,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高血压患者每d口服阿替洛尔 5 0mg短期治疗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