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扶正培本方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SLE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扶正培本方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SLE的初步观察陆右之,陈金,周荣兴,王允明,曾华,庄杰SLE常以亚急型为多见,常有脾肾气阴两虚之证,为此我们拟出扶正培本方中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SLE54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骨代谢及钙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1例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的SLE患者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水平。结果 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SLE患者血清骨钙素、降钙素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则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提示皮质类固醇可通过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而使骨形成受到抑制,结论 血清风钙素可作为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冲击治疗SLE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治疗SLE的更好的投药方式及减少其副作用,采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轻、中度SLE83例。效果良好。与常规治疗效量相比,其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治疗1个月后激素平均剂量明显减少(P<0.001),而且副作用较轻。该疗法可以较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轻、中度SLE。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结核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较低下,加之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易于合并结核感染,近年来SLE患者中结核菌感染呈上升趋势[1,2]。现总结7例合并肺结核的SLE病例诊治经验,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7例均符合ARA1982年SLE诊断标准,合并急性粟粒型肺结核3例,浸润型4例,男2例,女5例,年龄8~42岁,SLE病程10~96个月,激素治疗时间为2~47个月,SLE处于活动期2例,非活动期5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1例为低热,另6例为高热,其中5例弛张热,除1例历经3个月逐渐出现弛张热外,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皮质类固醇激素对IgE介导的皮肤变态反应的作用机理,本实验观察了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异位性皮炎(AD)皮损处LCFcεRI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降低LCFcεRI结合IgE的能力,导致表皮IgE+LC显著减少。推测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减少LC表面的IgE分子,而干扰LC的递呈抗原能力,抑制皮肤免疫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皮质类固醇激素对IgE介导态反应的作用机理,本实验观察了外用皮质类固醇对异位性皮炎(AD)皮损处LCFcεRI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降低LCFcεRI结合IgE的能力,导致表皮IgE^+LC显著减少。推测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减少LC表面的IgE分子,而干扰LC的递呈抗原能力,抑制皮肤免疫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SLE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1例谭志建,邬焱卿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83。022)患者男,36岁。因SLE住我院经类固醇激素(下称激素)治疗病情好转。但出现低热、头痛、呕吐。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示炎性改变。考虑SLE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体积改变的观察姜虹,门剑龙,吴高鹏资料和方法:SLE患者21例,女20例,男1例:平均年龄为30.1岁,活动期17例,其中15例未接受任何治疗,2例经下规则治疗;非活动期4例,均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照组21例,年龄、性...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血液系统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皮质类固醇和环磷酰胺(CTX)对狼疮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有良好疗效,少数皮质类固醇无效者称为顽固狼疮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SLE临床治疗学的难题。我们自1993年以来,试...  相似文献   

10.
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量变化的情况,临床意义以及皮质类固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BMD)测量仪对100例绝经前女性SLE患者股骨近端和腰椎进行了BMD测定,其中40例同步测定了血清雌二醇(E2)和雌三醇(E3)浓度,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平均年龄31岁,服用皮质类固醇时间平均26个月,泼尼松轩率服用总量平均为21g。  相似文献   

11.
SLE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纤维结合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双链抗DNA抗体水平的比较冯启仁,周玉贵,胡向阳,钱智萍SLE是一种以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免疫学异常为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亢进[1]。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  相似文献   

12.
二青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集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危及患者生命。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TL-CFU)可反映细胞免疫系统中有T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祖细胞或前体细胞的活性水平,是评价细胞免疫缺陷的一个敏感指标。国内外均报道过SLE患者TL-CFU低下[1,2],目前治疗SLE患者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用中药治疗亦有报道。我们采用青风藤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SLE并研究TL-CFU的变化,旨在找出治疗SLE的最佳方案。一、病例和方法1病例:1994年5月至1996年7月在本院皮肤科和内…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B细胞中CD23的表达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在SLE发病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我们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和斑点核酸杂交技术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D23蛋白和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30例SLE患者PBMCCD2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且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关系(rs=0.3814,P<0.05);具有不同ANA、抗dsDNA抗体水平,有无伴肾损、脑损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和其它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例SLE患者PBMCCD23mRNA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经治疗病情稳定后,CD23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至正常(P均>0.05)。提示在SLE活动期B细胞高度激活、增殖并大量表达CD23,且该种表达与ANA、抗dsDNA抗体产生水平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6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因分析蔡志凌,章星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功能调节障碍有密切关系,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多见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免疫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免疫...  相似文献   

15.
对药物所致征症多形红斑(SJS)和中毒性表皮松解症(TEN)进行了对比研究。两者最常见的致敏解药物是解镇痛药,其次是抗生素类和镇静抗癫痫药。SJS和TEN的发病年龄、性别和潜伏期无差异,但TENR 发热时间、急性期和恢复期时间明显长于SJS,发热程度、粘膜损害程度和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SJS。SJS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TEN的死亡率高达39%。关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在治疗TEN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早期  相似文献   

16.
女性SLE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性激素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20例女性SLE患者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E2)、孕酮(Pr)和泌乳素(PRL)水平。结果发现患者血清T、FT、DHT、DHEA、P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R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E2无显著差异(P〉0.05);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环孢素A治疗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范志莘傅琳玲李建华①(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10029)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疗法包括局部疗法和系统疗法,如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UVB光疗、DDS、氧保泰松、消炎痛、秋水仙素、甘草素(glycyrh...  相似文献   

18.
SLE患者皮质类固醇治疗前后血清IL-2和TNF-α水平的比较刘国英①瞿国伟②SLE是一种以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调节主要是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研究SLE病人细胞因子变化将有助于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我们检测了14...  相似文献   

19.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应用夏荣娥武汉工业大学校医院(邮政编码430070)现将1990~1993年住院及门诊所见49例带状疤疹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29例,女20例,年龄22~72岁。发疹部位主要为躯干(33例),次...  相似文献   

20.
检测了12例活动期SLE病人皮质类固醇治疗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培养上清中IL-2的水平,并检测了其中9例病人血清I-L6水平。治疗前IL-2水平为10.9±6.0U/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3±18.8U/ml),sIL-2R水平为708±367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1±137U/ml),IL-6水平为75.9±42.5U/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3±5.8U/ml)。皮质类固醇治疗1~6个月后,IL-2,sIL-2R及IL-6水平分别为32.5±25.6U/ml,352±120U/ml及58±19.3U/ml,均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而趋于正常。我们认为IL-2,sIL-2R的检测可作为监测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IL-6的检测在SLE病人中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