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古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选穴组方规律。方法:以“百合病、脏躁、郁病、郁证”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筛选、提取处方、穴位等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R studio、spss modelerclient等软件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选穴及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38条处方,其中涉及腧穴90个,总频次255次。治疗抑郁症腧穴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腧穴为太冲穴、期门穴、百会穴;选取经络为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选取部位为下肢、胸腹、上肢;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章门穴-期门穴;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穴组为期门穴-太冲穴;聚类分析中有5类具有合理性的穴组。结论:古代针灸治疗抑郁症以肝脾为中心、重视心主神志、辨证选穴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茜  赵祎然  高莹  李晶  孙涵茗  王敏 《中医药导报》2023,(4):116-121+157
目的:总结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规律。方法:以“水肿”“浮肿”“水气”“水病”等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古籍,筛选、提取相关条文,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SPSS Modeler18.0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组方规律。结果:纳入369首针灸穴位处方,其中复方99首,单穴处方270首,共使用128个腧穴。总频数为700,使用频数前5的腧穴分别为水分、足三里、三阴交、陷谷、合谷。腧穴主要归属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下肢腧穴较常选用,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数最高。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4条腧穴关联规则,其中“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核心处方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行间-内庭-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组腧穴类别,主要根据水肿部位聚类。结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水肿主要围绕“培土制水”“通阳利水”“气行水行”“血行水行”4个基本思路,重视合穴等特定穴的灵活配合,以核心腧穴为中心,搭配病变局部腧穴进行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不孕选穴提供古代文献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所收录的前秦至清末中国古代医家所著的综合性医著、医经文献和针灸专著为研究对象,检索有关针刺治疗不孕的古代文献条文。根据既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筛选出137条符合条件的古籍条文,建立以腧穴为主的Excel数据库,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以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不孕的经穴运用规律。结果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孕共出现43个腧穴,十四经穴占37个;应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关元、中极、然谷、涌泉和商丘;选穴多取自任脉与足少阴肾经;选取腧穴集中分布在下腹部、下肢远端;所选特定穴类别以交会穴、五输穴和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不孕的选穴注重选用任脉和足少阴肾经腧穴,突出腧穴远近配合使用,重视多经交会穴、五输穴和募穴应用,强调辨经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研究,探讨古代医家治疗肩周炎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3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230条文献,纳入129条,载穴73个,使用频数242次,提及刺灸法的文献有23条。结论:古代治疗肩周炎多用手三阳经的经穴;腧穴以肩髃、曲池、肩井、天井、中渚、腕骨、关冲、巨骨、天宗、支沟最为常用;穴位多分布于上肢、肩部及肩胛部、背部;重视特定穴且多选用交会穴、合穴、输穴、经穴;治疗时注重灸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古代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针灸处方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大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为检索对象,从经脉、腧穴、刺灸方法3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检索到98条文献记录,涉及29个穴位,124穴次;提及刺灸方法的有45条。结论:任脉是针灸治疗不孕症最常选用的经脉;腧穴以中极、关元、然谷、水道、三阴交、子宫、阴廉、商丘、阴交、石门最为常用,腧穴的选取倾向于腹部和下肢穴位;刺灸方法以灸法为主,强调单纯针刺的疗效不及灸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选穴规律。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采用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共筛提取出191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45个。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颊车、地仓、列缺、廉泉、水沟;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胃经、督脉、任脉;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部、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11组,其中合谷-颊车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9个腧穴聚类群。古代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以合谷、颊车、地仓、水沟、承浆为配伍核心腧穴,强调远近配穴及随症取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曲泉穴的古代文献探析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曲泉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共纳入文献26部涉及条文186条,曲泉穴单穴使用频次为59次,配伍后使用频次为114次,配伍腧穴共计160个,以膀胱经、肾经、肝经、脾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古籍《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不孕症的针灸处方,分析处方数据中穴位的使用频率、特点、归经和刺灸方法.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60条,穴位30个,共计用穴频次65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6次,占比93.33%;特定穴17个,...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文献中对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取穴原则及规律。方法:以“健忘”“善忘”“喜忘”“好忘”“不善记”“呆证”“杳无记忆”“不记事”为检索词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参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所有检索结果进行筛查总结,建立以穴位、归经、部位、特定穴为主的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校对及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99条针灸处方条文,涉及穴位25个、经络12条,包括复方14条,其余为单穴成方。穴位使用频次排名依次为百会、列缺、膏肓、神门、心俞;层次聚类分析发现可分为三类,1.百会,2.幽门、少海、涌泉,3.列缺、膏肓、心俞、神门、神道、天府;经络使用频次第1名为督脉,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再次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取穴常用部位中以上肢部最多,其次为背部、头面部;10种特定穴中以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然后是交会穴;15条复方穴位-穴位中关联分析发现神门、少海支持度最高,经络-经络关联分析中发现心经—胃经支持度最高。结论:针灸治疗aMCI以百会为主穴,配以心经、胃经腧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2020年9月CNKI、维普、万方、PubMed及《中华医典》(第五版针灸推拿类)中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建立古今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处方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分析,探究古今针刺治疗FC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166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66条,腧穴8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1次。天枢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膀胱经、任脉、肾经;腹部、下肢、腰背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募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穴位组为:天枢-上巨虚。结论 古今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募合、俞募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募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现代文献检索系统,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穴位使用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归纳,期望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针灸治疗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方法 通过搜集在VIP、CNKI等国内期刊数据库中历年公开发表的与ALS相关的针灸治疗文献,提取文献中穴位信息,以穴位、刺激方法、补泻方法等为指标建立数据库,依据中医理论分析统计结果.结论 ALS的现代针灸治疗文献中重用胃经,膀胱经、大肠经、胆经腧穴;重视四肢尤下肢的腧穴;重视特定穴尤五输穴中合穴.以针刺补法为主,依据虚实,灵活选用灸法、泻法等不同方法治疗.并结合本次高频穴位,拟治疗ALS的常用处方,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闭经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检索“不月”“月事不来”“闭经”“血枯”等30个关键词,筛选并提取针灸治疗闭经的处方条文,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对针灸治疗闭经的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202条穴位处方条文,其中27条为复方,余为单穴方,共涉及38个腧穴,268频次。治疗闭经使用频次排前15位的腧穴:中极、血海、水泉、阴交、气海、关元、照海、带脉、腰俞、中髎、气冲、太冲、三阴交、合谷、会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中极、血海、合谷、照海、气冲、气海、阴交。结论:针灸治疗闭经的取穴具有规律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性,且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籍针灸文献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古代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组方规律。以阳痿、阴痿等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并筛选和提取阳痿的处方条文、穴位及频次等相关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Weka3.8.4等软件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组方规律。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55条穴位处方条文,其中复方17个,余为单穴方,共涉及24个腧穴。治疗阳痿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腧穴为阴谷、曲泉、气冲、太冲、然谷;聚类分析发现阴谷、曲泉-气冲、太冲-然谷-行间、命门-中封-鱼际-阳谷各趋于一组;多层关联分析发现较常使用的经脉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较常使用的部位为下肢部、腹部及上肢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使用较多;复方分析发现3组穴位配伍模式:以阴谷、然谷、中封为中心进行组方配穴,以肾俞、阳谷为中心进行组方配穴,太冲、行间、内庭、陷谷4穴相对固定的搭配;复方分析发现3组较常用的经络配伍:以肾经为主要经络进行配伍,肝经-胃经、小肠经-肺经相对固定的搭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古医籍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恶心呕吐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为依据,"针灸"为主题词,结合"恶心呕吐"的古代病名,通过查阅71部著作,2937条针灸治疗恶心呕吐处方,筛选后纳入33部著作,195条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1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再经过对195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频次统计,归纳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按部配穴、按经配穴、特定穴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和分析穴位贴敷技术临床治疗泄泻的"同功穴"规律。方法现代文献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WF、VIP和CBM中相关文献,古代文献应用计算机检索第五版《中华医典》。通过梳理后得到现代文献189篇,古代文献33篇。结果古今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泄泻最常用的腧穴均为神阙穴,选穴所属部位均集中在胸腹部与背腰部。现代文献中"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在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古代文献中选穴主要集中在任脉、足少阴肾经和督脉。"同功穴"所属特定穴主要为募穴和背俞穴。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的"同功穴"规律古今相似,具有病变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特定穴选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