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胸部包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肺包虫病,尤其破裂、感染肺包虫囊肿的CT征象及分型,估价CT诊断胸膜、纵隔、心包及膈肌等少见部位包虫囊肿的可靠性。方法分析了21例由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包虫病,其中肺包虫病16例,胸膜包虫病3例,纵隔心包及肺、纵隔和膈肌包虫病各1例。结果根据本组资料统计,CT对胸部包虫病的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4%,破裂、感染的肺包虫囊肿的诊断正确率为92%。结论CT对破裂、感染的肺包虫囊肿和胸部少见部位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2.
腹部包虫病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包虫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43例腹部包虫病,21例手术病理证实,另22例Casoni试验阳性并经CT及B超确诊。观察内容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结构及边缘等。结果41例囊型包虫病分为单纯型7例,内囊分离型5例,多子囊型17例,实质钙化型8例,混合型4例。多数囊肿外壁与肝实质间有一细线样低密度(文献未曾提到过的表现),2例为泡型包虫病,呈不规则实质肿块。7例为腹内多器官、多部位包虫病。结论CT能够对腹部包虫病定性和定位。血道播散是腹部多器官、多部位、广泛分布包虫病的另一主要发病途径。  相似文献   

3.
骨包虫病影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引起的骨疾患,为全球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收集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57年至1988年26例骨包虫病例,综合同期国内24例骨包虫病共50例进行综述。据文献[1—15]统计表明:本病同我国肝、肺等包虫病流行情况一致,均以新疆发病率最高,这一基本事实对我国防治包虫病具有战略意义。综合国内50例骨包虫病罹患部位依序为脊椎-骨盆-四肢骨-肋骨-颅骨,以躯干骨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膜囊脾隐窝及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形成的解剖学基础、病理机制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网膜囊及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的CT征象。结果:8例网膜囊区假性囊肿有2例延伸到网膜囊脾隐窝,6例胃脾韧带区假性囊肿均与脾门、胰尾部病变有联系,1例为胰周多发囊肿。结论:脾肾韧带及胃脾韧带的连续性是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囊肿与脾门是否连续是鉴别网膜囊脾隐窝与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的重要依据;CT检查对胰源性假性囊肿的诊断、定位及其动态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同一致伤因子同时或相继造成不同解剖部位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损伤。依据AIS将身体分为9大部位,即头、面、颈、胸、腹、脊柱、上肢、下肢及皮肤(未定部位)。如病人脾破裂合并股骨干骨折,此为多发伤;如若是脾破裂合并肠破裂则不可称为多发伤,应称为腹部多发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的乳腺X线、CT表现,探讨其影像特点.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包虫病患者均行乳腺X线摄影,1例行CT检查.结果 11例乳腺包虫囊肿,9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其中1例单发者因外伤而破裂.乳腺X线征象表现为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类圆形阴影,密度高或低,边缘光滑锐利,5例出现钙化,2例表现为囊壁弧线形“蛋壳”样钙化,3例囊肿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破裂后呈空洞样改变,出现“日环食”征.1例做CT扫描者见类似水样密度的囊状影,有完整包膜.结论 乳腺X线摄影能准确显示乳腺包虫病囊肿的部位和形态特征,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能提高对乳腺包虫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为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感染部位以肝、肺、脑感染多见,腹腔多发性包虫病,临床极为少见。我院于2004年5月收治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腹腔多发性包虫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软组织包虫病(附3例所见)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少见的多房性棘球蚴病。在世界各地都较常见。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发生在骨与肌肉的包虫病是非常少见的。所有3例均作了超声检查,2例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包虫病最常侵犯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体罕少见部位包虫病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诊断及手术证实的6例罕少见部位包虫病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 6例均为囊性包虫病,肱骨骨包虫1例,坐骨骨包虫1例,乳腺包虫1例,心包包虫2例,肾脏包虫合并肝包虫1例.囊性包虫病在X线上可表现为囊型和钙化等.结论 罕少见部位包虫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人体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体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囊型包虫病,腹腔包虫21例,心脏包虫1例,肾脏包虫4例,脾脏包虫5例,胫骨包虫1例,髂骨包虫3例,其中合并肝包虫19例、肺包虫4例。囊型包虫病在CT上因病程和病理的不同可表现为单囊型、多子囊型、钙化等;骨包虫CT表现为病骨呈类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及周围包囊性病灶,内可见子囊及小碎骨片。结论:少见部位包虫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及腹膜后包虫病的B型超声及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8例包虫病(29例手术病理证实,38例Casoni试验阳性)的B型超声及CT表现。结果:CT检查24例,表现为单发10例,多发14例;单囊型16例,多囊型8例。B型超声检查35例,表现为单发15例,多发20例;单囊型21例,多囊型14例。B型超声和CT对本病的确诊率分别为71.4%和100%。结论:B型超声和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腹腔包虫囊肿的部位和形态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脾脏疾病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的大体及断面解剖。2 .脾脏的先天变异( 位置、形态及数目) 。3 .脾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及脾包虫病。CT、MRI 均表现病灶中心为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缘可见环行强化。病灶多发及钙化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4 .脾脏的囊性病变:主要包括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CT、MRI 像呈液性密度或信号,边缘光整。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包虫皮试。5 .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血管瘤,脾错构瘤和淋巴管瘤。以脾血管瘤最多见,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CT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 T1 W 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 W 像呈高信号。6 .脾脏恶性肿瘤:常见有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淋巴瘤CT 表现为脾肿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边缘不规整。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实性或囊性。MRI呈稍长T1 、T2 信号。7 .脾梗塞:常见于脾血管血栓、癌栓栓塞及肿瘤组织的包埋。典型梗塞形状为尖端指向脾门、内小外大的锥形。CT 增强扫描为低密度灶。MRI 呈稍长T1、长T2 信号。8 .脾外伤包括三种:a 完全性破裂;b 脾中心破裂;c 包膜下破裂。CT、MRI 可显示脾损伤裂口,还可区分新鲜、陈旧出血及腹腔积液等。  相似文献   

13.
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Dieulafoy病出血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胃Dieulafoy病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6岁,病变部位位于贲门下2-6cm。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周期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时血红蛋白平均为48g/L,出血量平均2700ml。7例均行急诊胃镜检查,6例确诊,l例误诊为胃多发性溃疡并出血。2例经内镜治疗止血,4例行胃局部楔形切除,1例行胃大部分切除加血管缝扎。随访3月-6年无再出血。结论:胃Dieulafoy病的主要特征为突发性周期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主要依靠急诊胃镜检查,胃楔形切除术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王基 《创伤外科杂志》2005,7(4):270-270
解答: 同一致伤因子同时或相继造成不同解剖部位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损伤.依据AIS将身体分为九大部位,即头、面、颈、胸、腹、脊柱、上肢、下肢及皮肤(未定部位).如病人脾破裂合并股骨干骨折,此为多发伤; 如若是脾破裂合并肠破裂则不可称为多发伤,要称为腹部多发伤.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9400例腹部及胸部CT检查中认定胃后 结肠21例。胃后结肠的标准:①部分横结肠间位于胃壁之后和部分胰体尾之间,通常发生部位为小网膜囊。②脾曲于脾及胃之后方。21例胃后结肠包括女性11例,男性10例,年龄24~88岁。CT适应证包括胰腺炎腹外科术前后检查、脓肿、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均以连续10mm横断扫描,21例中17例显示结肠路径,8例钡灌肠检查或9例口服造影剂  相似文献   

17.
海拔3 700m地区268例包虫病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驻地包虫病的发病情况和特点 ,本文对我院 1 5年中 (1 988年— 2 0 0 2年 )经B超检查确诊的包虫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文统计分析了我院 1 988年— 2 0 0 2年经B超检查确诊的包虫病 2 68例 ,按肝包虫病、肺包虫病、其他部位包虫病进行分类 ,以月、年为单位统计算出月、年检出率 ,将各年检出率进行比较 ,并对包虫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了解该地区包虫病的患病特点。结  果  经B超检查检出包虫病 2 68例 ,其中肝包虫病 1 88例 ,肺包虫病 67例 ,肝包虫病 肺包虫病 =2 .8 1。其他部…  相似文献   

18.
MSCTA容积再现对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检出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容积再现(VR)重建对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40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患者行MSCTA门静脉成像,工作站上采用VR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40例中胃底-食道静脉曲张35例,脐静脉再通7例,脾-肾静脉交通11例,发生率分别为87.5%,17.5%,27.5%。其中,多发侧支循环: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合并脐静脉再通、附脐静脉曲张1例,合并脾-肾静脉交通10例。脐静脉再通合并脾-肾静脉交通及胸廓静脉分流各1例。结论 MSCTAVR重建能清晰完整显示门静脉高压(PH)侧支循环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9.
包虫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发生在肝、肺较多见,其他部位较少见,而盆腔包虫病发生率则更低.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笔者搜集19例盆腔包虫病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合近期文献.讨论盆腔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脾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结果 20例脾结核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多发、钙化及伴有脾外结核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结论 脾结核CT表现呈多样化,但有一定特征性;CT为脾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正确诊断需全面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