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零平衡超滤(Z-BUF)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超滤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麻醉方法、手术方式和体外循环技术均相同。超滤组在体外循环(CPB)开始1 min时实施Z-BUF,输入林格氏液,控制超滤量为35 ml/kg,维持滤出液和输入液量平衡,持续40 min。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分别于CPB前、CPB停止即刻、术后2 h、6 h2、4 h采集动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测定结果用Hct校正。计算呼吸指数(RI)和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 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TNF-αI、L-6和IL-10在CPB停机后明显升高,术后2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24 h仍明显高于CPB前水平,超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呼吸指数和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超滤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可改善肺功能,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改良超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MUF)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二尖瓣膜置换术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改良超滤组在体外循环后应用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T2)、术后6h(T3)、术后12h(T4)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吸气平台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氧合指数(OI),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气道阻力,记录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气道阻力、P(A-a)O2、OI都有明显变化,但是改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时间改良超滤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气道阻力和P(A-a)O2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改良超滤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呼吸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蛋白联合小剂量呋塞米对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肺功能和全身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4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全身麻醉下行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手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年龄21~67岁。ASAⅡ、Ⅲ级,术前血浆白蛋白>27~ 35?g/L。观察组手术开始时即持续泵入白蛋白10?g/h,同时给予小剂量呋塞米5?mg,液体治疗采用限制性输液方法,晶体液以300~400?ml/h持续输入,不使用胶体,必要时根据失血量输入红细胞、血浆等。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方法,麻醉诱导前即以500?ml晶体液开始扩容,术中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和失血量补充晶体、胶体及血液。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乳酸、潮气量、气道峰值压力、平均气道压、动态肺顺应性、输液总量和全身麻醉苏醒时间。结果 对照组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手术结束时低于手术开始前,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高于手术开始前(P?<0.05),而观察组这些指标无变化(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高于对照组,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液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全身麻醉苏醒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蛋白与小剂量呋塞米联合使用,可以改善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肺氧合功能,降低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提高肺顺应性,有利于患者快速苏醒。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小儿体外循环对肺功能产生的损伤进行分析,并探讨前列地尔干预性治疗的应用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均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4例联合予以前列地尔干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相关指标和不同时间点(麻醉诱导后5 min、停体外循环后1 h、停体外循环后3 h、体外循环后6h两组的肺功能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相关的主动脉阻断时间、 辅助循环时间、 体外循环总时间分别为(42.15±5.33)、(16.35±2.37)、(60.23±5.22)h,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4.12±4.15)、(15.33±3.12)、(59.35±4.89)h,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5 min、停体外循环1 h、3 h及6 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394.33±29.13)、(295.15±52.46)、(271.15±30.26)、(285.12±26.37);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后5 min、 停体外循环1、3 h及6 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393.15±30.25)、(264.12±45.33)、(240.15±30.26)、(247.16±39.15),除麻醉诱导后5 min外,不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呈现出一点的变化,且除麻醉诱导后5 min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实施体外循环会对其肺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通过给予前列地尔干预性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相关作用机制可能为前列地尔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左心引流方法对冠脉搭桥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作用.方法 将62例6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分成两组,N1组体外循环开始即刻开启左心引流,经右肺动脉荷包放置左心引流,术毕,心排量恢复后停止.N2组主动脉阻断,灌注心肌停跳液后,心脏停跳后开启左心引流,经主动脉根部Y型灌注针吸引结束与N1相同.心内操作结束后停止.比较两组体外循环前及结束时,术后1h,6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的浓度,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肺水含量,氧合指数及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N1组体外循环后TNF,IL-6的浓度及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及肺水含量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早开始,晚结束左心引流能减轻患者体外循环肺损伤,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对单肺通气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单肺通气的食管癌病人5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28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6Omin(T2)、120min(T3)、单肺通气结束前(T4)、出室前(T5)及术后24h(T6)时间点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和脑电双频指数值,并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IL)-6、丙二醛(MDA)浓度。结果两组术中监测氧合指数在T2~T4时间点,右美托咪定组低于对照组(P<0.05);除T1时间点外,T2~T6时间点血清IL-6、MDA浓度,右美托咪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右美托咪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无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著减低单肺通气期间的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术中的氧合指数,对单肺通气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符合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00例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改良超滤组和复合超滤组,其中对照组在整个体外循环术过程中不使用超滤,改良超滤组在体外循环结束后采用改良超滤,复合超滤组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平衡超滤,体外循环结束后开始运用改良超滤,比较三组患儿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min(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及术后24h(T6)时的潮气量(TV)、呼吸停顿压(Ppause)、气道峰压值(Ppeak)、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在测定以上6个时间点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的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显著低于术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AaDO2)显著高于术前,P<0.05。复合超滤组在T4、T5的Cstat、O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P<0.05,改良超滤组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超滤组在T4、T5的AaD02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P<0.05,改良超滤组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儿术后的IL-6、TNF-α显著高于术前,P<0.05。复合超滤组在T2、T3、T4、T5的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P<0.05。结论:复合超滤能够改善患儿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有效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使患儿能在术后尽早脱机,减少CPB术后并发症,保护患儿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及氧合机器血对犬肺形态及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合血组(B组)及保护液组(P组)(每组6只)。体外循环(CPB)期间氧合血组及保护液组分别经肺动脉灌注氧合机器血和肺保护液, CPB前及停止后15及60 min,监测气道峰压、肺血管阻力和肺静脉血氧分压,留取血标本做生化分析,对肺组织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氧合血组CPB后15和60 min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各组CPB后15和60 min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 min肺血管阻力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CPB后15和60 min氧指数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 min氧指数明显高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肺保护液组CPB后60 min 肺泡-动脉氧压力差(P[A-a]O2)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01)。肺保护液组肺组织MDA含量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L)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P<0.05),且氧合血组低于对照组(P<0.01, P<0.05)。肺保护液组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且氧合血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PB后肺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变化,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犬肺形态和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种超滤技术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肺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CPB)中的常规超滤方法和改良超滤方法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例7kg以下行心脏手术的婴幼儿患者,根据手术中应用常规超滤方法或改良超滤方法的不同,分成常规超滤组(CUF组,n=15)和改良超滤组(MUF组,n=15)。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术中超滤液量、库血预充量、超滤前后血细胞比容、术后监测呼吸功能(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气道峰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结果MUF组库血用量显著低于CUF组(P<0.01),且滤出水量明显多于CUF组(P<0.01);两组间超滤前后血细胞比容无明显差异;M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7.1±2.6)h和ICU监护时间(2.5±0.9)d,均短于C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32.2±1.4)h和ICU监护时间(3.8±2.2)d(P<0.05)。两组术后气道峰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2和24h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MUF组显著低于CUF组(P<0.05),氧合指数MUF组显著高于CUF组(P<0.05)。结论改良性超滤方法可明显改善小体重患儿心脏手术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术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膜材料进行超滤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吸附组和对照组,吸附组使用AN69膜,对照组使用PS膜进行术中超滤。各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5、60、120、180、240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_(Plateau))、气道峰压(P_(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Cst)、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和呼吸指数(RI)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240min期间,吸附组P_(Plateau)、P_(Peak)和RI升高、Cst和Cdyn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无血红蛋白尿。结论AN69膜较PS膜超滤可更明显地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损伤,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术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膜材料进行超滤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吸附组和对照组,吸附组使用AN69膜,对照组使用PS膜进行术中超滤。各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5、60、120、180、240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nl)、气道峰压(P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Cst)、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和呼吸指数(RI)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240min期间,吸附组Pplatenl、Ppeak和RI升高、Cst和Cdyn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无血红蛋白尿。结论 AN69膜较PS膜超滤可更明显地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损伤。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3.
血液超滤对高原地区体外循环围术期肺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拉萨高原地区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呼吸指数(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液超滤技术对CPB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7月在海拔3 700 m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0例,根据CPB过程中有无应用血液超滤技术,将患者分成血液超滤组(n=5)和对照组(n=5),各组均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5 min、CPB结束时、以及CPB后60、120、240 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au)、气道峰压(PAP)、静态胸肺顺应性(Cs)、动态胸肺顺应性(Cd)和RI的变化.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所有患者在CPB转流中及转流后均未出现血红蛋白尿.与CPB前相比,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240 min各时间点,其RI、PPlateau和PAP均显著升高(P<0.05),Cs、Cd均明显降低(P<0.05);血液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60 min,其PPlateau、PAP和RI虽较CPB前有增加趋势,Cs、Cd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对照组PPlateau、PAP和RI均较血液超滤组明显升高(P<0.05),而Cs、Cd较血液超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肺功能急性受损;CPB中应用血液超滤技术能明显减轻术后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低流量(DHLF)两种转流方法对先心病婴儿肺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DHCA组和DHLF组。分别于转流前(TO),转流结束后5min(TI),转流结束后2h(T2),测定肺静态顺应性(Cstat)、肺气道阻力(Raw)、呼吸指数(RI)值。结果 1.DHLF组术后ICU滞留时间明显高于DHCA组(P<0.05)。2.转流结束后(T1,T2)DHCA组和DHLF组的Cstat都较体外循环开始前(TO)明显降低(P<0.01),Raw、RI都明显升高(P<0.01);T2时在Cstat方面,DHLF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DHCA组(P<0.01),RI方面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DHCA组(P<0.01)。结论 DHLF和DHCA两种转流方法都能明显引起先心病婴儿肺功能受损,但DHLF较DHCA对肺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幼猪体外循环期间应用以氟碳化合物乳剂(OxygentTM)为媒介的部分液体通气模式对体外循环后幼猪肺组织气体交换的影响以及病理改变。方法:18只幼猪随机分为3组,I组为对照组,即单纯体外循环(CPB)组;II组即体外循环期间在肺内灌入5 ml?kg-1OxygentTM;III组在体外循环期间在肺内灌入15 ml?kg-1OxygentTM。分别在CPB前、停CPB 5min及停CPB 后0.5hr、1hr、1.5hr以及2hr 观察动脉血气指标以及肺动态顺应性的变化,并计算氧合指数。实验结束后取右肺下叶基底段做病理切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II组停CPB 后0.5hr、1hr、1.5hr以及2hr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 明显升高, 氧合指数明显增加,肺顺应性明显改善 (P < 0. 05)。III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病理切片比较,小剂量组(II组)病变轻于对照组和III组。结论:在幼猪CPB期间应用小剂量(5ml/kg)OxygentTM进行部分液体通气, 可明显地改善体外循环后其肺氧合能力,改善肺顺应性,减轻肺部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心输出量和肺换气功能为指标研究低潮气量通气对瓣膜置换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二尖辩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常规(传统)潮气量组(组Ⅰ),潮气量9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常规频率组(组Ⅱ),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高频率组(组Ⅲ),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5次/min。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放置飘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内分流量(QS/QT)。结果组Ⅱ,体外循环后60min时与比麻醉后体外循环前比,氧和指数(PaO2/FiO2)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和肺内分流量(QS/QT)显著增加(P〈0.05)。组Ⅱ与组Ⅰ和组Ⅲ相比,在体外循环后60min(T4),氧和指数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肺内分流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保持起好通气。低潮气量常规频率通气不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换气功能损害。低潮气量高频率通气和常规潮气量通气能减轻或消除体外循环引起的早期肺换气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肺顺应性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行CPB心瓣膜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D组(CPB期间异丙酚麻醉维持组)和M组(咪唑安定麻醉维持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前、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抽取桡动脉血3ml,运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NF-κB活性,使用Datex多功能气体监测仪,观察并记录患者CPB前、停机即刻、术毕气道压力及肺顺应性变化。分别采用配对和非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PMNNF-κB活性和气道压力、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两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观察组在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PMN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CPB停机即刻,两组患者气道顺应性明显降低,D组患者明显高于M组(P<0.05);术毕P组患者气道顺应性高于M组(P<0.05),且与CPB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可以减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对CPB期间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家仍 《医学综述》2013,(24):4597-4599
目的分析固尔舒、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联合用药通气组患者给予固尔舒、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单纯正压通气组单纯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氧指标、呼吸机指标、并发疾病情况等差异。结果联合用药通气组患儿治疗后6 h、12 h血氧分压及pH值均著显高于单纯正压通气组(P〈0.05),治疗后6 h、12 h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单纯正压通气组[(40.21±5.98)mm Hg vs(46.34±5.29)mm Hg]、[(38.76±5.23)mm Hg vs(44.34±5.78)mm Hg](P〈0.05);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呼吸频率均显著优于单纯正压通气组[(16.42±2.75)cm H2O vs(20.86±2.18)cm H2O]、[(3.21±1.37)cm H2O vs(5.03±1.26)cm H2O]、[(56.42±7.43)次/min vs(63.24±6.39)次/min](P〈0.05);总并发疾病概率显著低于单纯正压通气组[2.5%vs 10%](P〈0.05)。结论固尔舒、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可以改善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部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评价体外循环中辅酶复合物(贝科能)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无心脏传导阻滞)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开胸前静脉滴注辅酶复合物(1支/10kg),术后1d起静脉滴注2支/d,共3d;对照组不用药。分别在麻醉期(基线值)、主动脉阻断后30min、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120h采集动脉血检测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在缺血再灌注后,cTnI含量均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术后120h高于正常值;试验组cTnI含量在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再灌注后CK-MB含量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术后120h降至正常值;试验组在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辅酶复合物可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cTnI及CK-MB的释放,在细胞水平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cTnI是预测心肌损伤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