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由普通肝素经各种方法裂解而来,其平均分子量为4~6.5ku。LMWH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使ATⅢ的抗凝活性增加2000倍,有很强灭活凝血酶Ⅹa因子的作用.而抗Ⅱa活性低.其抗Ⅹa:抗Ⅱa约为2:1至4:1.因此LMWH主要通过抗Ⅹ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2.
依诺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仍常规应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但UFH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高等缺点,同时由于其抗凝效果的不可预见性在PCI术中需要连续监测凝血时间(ACT)。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逐渐在PCI术中得到了应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其血浆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促血小板聚集作用弱。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1~2次/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比较,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临床常见的副作用仍为皮下出血。我们临床观  相似文献   

4.
该文综述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其中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抗凝药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Xa因子抑制药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尿激酶及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普通肝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UA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低剂量尿激酶1.4万IU/kg,总剂量不超过100万IU。B组普通肝素,先是静推5000IU,以后800IU-1000IU/h维持。C组小剂量尿激酶,尿激酶0.5万IU/kg,60分钟内滴完,连续3天。D组低分子肝素,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30mg然后按60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6天。A、C两组均合用低分子肝素。结果C组与A、B组比较,D组与B比较,ST恢复情况好,心脏事件、硝酸盐类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在UA患者尤其是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可充分达到抑制血小板和抗凝的效果,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并与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同抗凝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抗凝药物有多种选择,普通肝素依然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当在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已接受依诺肝素治疗的情况下(1 mg/kg,Q12h)行PCI时可不需要给予普通肝素(PCI需在最后1次注射依诺肝素的8小时之内进行),应尽可能避免依诺肝素制剂和普通肝素交叉使用情况.而另一种抗Ⅹa因子药物磺达肝葵钠(安卓)不能作为PCI时的抗凝药物,必须与普通肝素结合使用.比伐卢定的抗凝疗效已超过普通肝素,且无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副作用,出血并发症亦低,故可作为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首选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患不同分子量肝素治疗后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6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随机分为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A组,依诺肝素组)33例和皮下普通肝素组(B组,肝素钙组)30例,疗程为5d,观察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后A、B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0%(P<0.05),出血发生率显性差异(P>0.05)。治疗5d后两组血浆抗因子Xa活性(anti-Xa)、抗因子IIa活性(anti-IIa)均明显升高(P<0.01),anti-Xa活性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而anti-IIa活性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A组无明显变化(P>0.05),B组明显下降(P<0.01)。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B组均明显延长(P<0.01),第5天时B组APTT稍长于A组(P=0.05)。结论:治疗5d后,普通肝素以抗因子IIa为主,低分子量肝素以抗因子Xa为主;普通肝素导致血浆AT-Ⅲ活性明显下降,而低分子肝素则无此不良作用;低分子量肝素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组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高于肝素钙组,与凝血系统的变化相符合,两组出血倾向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氏分子量肝素(LMWH)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小板美元体积(MPV)和α颗膜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 对45例维持性血秀患者分别使用LMWH和标准肝素(SH)抗凝,分别测定透析前、透析后15、30、60、120、240分钟时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BPC)、MPV、GMP-140并作比较。结果 SH组APTT和TT在透析120及2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肝素在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抗凝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分子量肝素(LMWH)同普通肝素(SH)相比,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因子Xa,对凝血酶的作用弱,故具有较强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而不增加出血倾向[1~4]。国外LMWH在血液透析(HD)中应用比较普遍,国内也在逐渐认识和使用,但在出血倾向HD中的应用尚未见报...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肝素对血小板活化及表达CD40L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与表达CD40L的关系以及阿司匹林、肝素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健康人血小板,经不同浓度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诱导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和炎性标志CD40L表达水平,观察二者随诱导时间延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阿司匹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活化及表达CD40L的影响.结果 ADP、凝血酶均呈浓度依赖方式增加血小板P选择素、CD40L表达,二者表达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同步增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阿司匹林(2.5 μg/ml)对ADP(4 μmol/L)和凝血酶(1U/ml)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及CD40L表达无任何影响(P>0.05);普通肝素(2.5U/ml)和低分子肝素(2.5U/ml)单独或与阿司匹林合用,均能极显著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及CD40L表达(P<0.001),但对ADP的诱导过程无影响(P>0.05).结论炎性介质CD40L可表达在活化血小板表面,在多种诱导剂存在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及肝素能部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CD40L表达.  相似文献   

11.
立迈青 (低分子量肝素钙 )是由普通肝素 (UFH)裂解而成的 ,目前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为提高对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作用的认识 ,我们观察了低分子量肝素钙对 5 7例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共 96例 ,男性 91例 ,女性 5例 ,年龄 6 5~ 87岁。其中治疗组 5 7例 ,对照组 39例 ,用药前 1周停用影响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抗凝药物。治疗组 :在对症治疗基础上 ,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 5 0 0 0U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续用 10d。对照组 :只给予对症治疗。检测指标 :高切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后药代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例,其中14例患者接受肝素钠6250U,15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4100U(速避凝0.4ml)腹部皮下注射,注射前及注射后30min,1、2、4、8、12h测血浆肝素浓度(Hep),Xa因子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素皮下注射后30min即可见到血浆中肝素浓度上升,作用高峰时间为4h,8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1),血浆肝素浓度从小于0.01U/ml上升至4h的0.11U/ml(平均)。同时PT、TT、APTT也同步上长升。肝素与PT、TT、APT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723、0.708(P<0.0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浆Xa因子浓度上升较为平稳,1h与8h时的Xa因子浓度无明显差异,12h时血浆中仍有一定浓度的Xa因子,于用药前相比P<0.05)。但PT、TT、APTT基本不变,与血浆Xa因子无明显关系,结论:肝素皮下注射后,其药代动力学变化比较快,对凝血因子影响因素,但不稳定,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浆中Xa因子的变化较为稳定,对凝血因子无明显影响。在皮下注射时应首选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量肝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衰已被公认,但并发出血的患者应用普通肝素(SH)抗凝时,可加重出血,导致不良后果。以往对这些患者的抗凝是采用小剂量或无肝素透析,但常常因为凝血而导致治疗失败。为此,我们开展了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肝素剂量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64例,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肝素抗凝;替罗非班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用量、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数。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8,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抗凝肝素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降低血小板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致残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肺血栓栓塞(PTE)是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抗栓治疗则是肺血栓栓塞预防策略和抢救治疗的核心,其中抗凝治疗则是抗栓治疗的关键[2-4]。本文从抗凝药物、抗凝时机、疗程及长期抗凝治疗药物选择四方面介绍肺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一、抗凝药物目前用于临床的抗凝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类: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Ⅹa因子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粥样斑块被挤压破裂,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瀑布产生,导致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可减少PCI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阿加曲班)、Ⅹ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正在研发的Ⅸ因子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素主要用于体内外血液抗凝,通常又称未分段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UFH),分子量在6000~20000。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来自于肝素的片段,分子量通常在4000~6000,亦能有效抗凝。心血管疾病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脂血症作为此类疾病的高危因素已受到广泛重视[1,2],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脂异常将有助于提高其存活率。在血液透析体内外抗凝过程中,肝素作为标准抗凝剂的广泛使用已表现出…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低分子量l-f素(LowmolecularWWlghtheparin,LMW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或称非极分化肝素,Unfractlonatedheparin,uFH),因而为抗凝疗法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就LMWH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实验监测作一简述。1基础理论。I-3。1.ILMWH的来源LMWH的是由llFH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备而成,目前临床常用的商品化LMWH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见表二。1.2药理作用依解聚方法的不同,LMWH的分子量为3000~7000,其生物学活性与普通肝素存在明显差异(表2)。普通肝素的生物学可用性仅10%~15%…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中的应用李文歌,陈香美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血液透析80年代,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s,LMWHs)的临床应用,使血液抗凝、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较大改观。LMWHs与目前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8例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早期静脉应用普通肝素24小时,之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天~12天,肝素治疗第1天开始重叠应用华法林共3天~5天,此后单独应用华法林,并进行随访1年。结果108例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有效改善。随访期间,全部患者中近控5例,显效39例,好转45例,无效6例,恶化4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82.4%。9例死亡患者有7例死于发病后14天内。华法林长期抗凝后可减少复发。结论肺栓塞患者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口服华法林宜从3mg开始,维持量3mg~4mg以达到理想INR目标值(2.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