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tigo,BPPV)系指当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眼震,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属位置性眼震Ⅲ型.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故被称为良性眩晕,迁延不愈甚少.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除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和内耳手术后等病因外,大多数均无明确病因。在发病机制上,"半规管结石学说"已得到了大多数学者认可。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大多数患者经耳石复位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BPPV的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和病房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BPPV诊疗系统组和手法复位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BPPV的诊疗效果。 结果 BPPV组间诊断符合率为100%(Kappa检验值1.000)。BPPV诊疗系统组的次日有效率为96.7%,1周有效率为100%,而BPPV手法组次日有效率为88.3%,1周有效率为91.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 结论 BPPV诊疗系统对BPPV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自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比较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MEP)和改良的Semont耳石复位法(MSM)用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自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间的70例PC-BPPV患者分别使用MEP和MSM法进行自身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缓解率和治疗的副作用。结果MEP组中95%(n=37)患者完全缓解,而MSM组仅为58%(n=33,P〈0.001)。MSM组中,治疗的失败与动作执行的不准确密切相关。两组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P比MSM能更有效的缓解PC-BPPV,MEP应为患者自身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眩晕是老年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积极的预防及治疗.眩晕不仅会增加老年人的不愉悦感,而且还会导致平衡、行走障碍,并增加跌倒的风险.在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本综述从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家族性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家系临床特点,提高对BPPV家族性可能的遗传病因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断的1个家族性BPPV家系,并检索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6年间收录我国的家族性BPPV家系的研究文献,分析中国家族性BPPV的临床特点。结果我院诊断1家系及文献检索出的2个家族性BPPV家系,共计3个家系,包括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起病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70岁,病程明确者为6 m至36 y,平均病程6.5 y。3个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均表现为头部位置突然变化后诱发的眩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Roll-Test滚转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眼震,经手法复位及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好转,均表现为家族成员多发性,且已排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晕,依据BPPV的4条诊断标准,上述成员均为诊断明确的BPPV,根据临床表现为家族聚集性BPPV,考虑诊断为家族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均未检测目前国外已报道的2个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的基因位点(良性复发性眩晕1(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1,BRV1)定位在6p,BRV2定位在22q12)。结论家族遗传性可能为中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罕见病因,目前遗传机制尚不明确,需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2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48h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3~11个月无再发。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 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10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或改善,治愈率94.5% ,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的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其方法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吕肖玉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23-1029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 aroxysmal p ositional v 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 情况。 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 痊愈的BPPV患者1046例。所有患者于2015年12月进行随访以了解预后状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BPPV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女男比例为2∶1。②BPPV复发率为27.20%,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梅尼埃病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的15.567倍(P <0.001);有偏头痛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的3.003倍(P<0.01);伴有高血压和高脂 血症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分别是不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1.554倍和1.457倍(P<0.05)。 结论 BPPV多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型BPPV占绝大多数。梅尼埃病、 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混合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方法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对6例患者进行诊治,2次治疗间隔1d。结果 6例患者经1~7次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混合性BPPV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体位试验可明确诊断,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短暂,病变部位受累以单侧为主,右侧发病明显高于左侧,PC-BPPV发病率明显高于HC-BPPV及AC-BPPV;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效果肯定,1次治疗有效率为81.82%,2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123例治疗有效患者随访观察半年,复发率为17.89%;PC-BPPV潜伏期明显长于HC-BPPV(P<0.05),无明显潜伏期比例显著少于HC-BPPV(P<0.01)。结论 BPPV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47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49.02%;(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左右两侧相比,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AEP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综合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05—2019-10收治的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跌倒发生率。结果 综合护理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可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祎  邹怡  刘博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51-355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确诊并治疗的100例BPPV患者的资料,于诊治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双温试验结果和共患颈椎病、高/低血压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38.89%)较年龄<45岁的患者(14.29%)易复发(P=0.018);血压异常[P=0.0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7~7.634,优势比(odds ratio,OR)=2.893]和非复位治疗(P=0.014,95%CI 1.261~7.940,OR 3.165)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双温试验异常与复发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中老年BPPV患者易复发,血压异常和治疗方式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7—2013-07我院收治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其一般资料,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因素。结果中老年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率为22.2%,青年组为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异常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危险因素(95%CI1.105~7.545,OR=2.904,P0.05),其他因素与患者是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与患者血压异常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误诊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神经内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分别在外院及本院误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在改变头位时出现阵发性头晕、恶心、呕吐及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主要经耳石复位治疗后痊愈率达91.3%。结论对收住神经内科的眩晕患者,按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后眩晕无缓解者,要想到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BPPV组中,骨密度正常18例(31.03%),骨密度下降40例(68.97%),其中骨量减少26例(44.83%),骨质疏松14例(24.14%)。对照组中,骨密度正常44例(52.38%),骨密度下降40例(47.62%),其中骨量减少30例(35.71%),骨质疏松10例(11.91%)。2组骨密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骨密度T值-1.08±1.65明显低于对照组-0.4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