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细胞缺血再灌注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大鼠眼压到110mmHg(1kPa=7.5mmHg)持续1 h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HIF-1α在视网膜细胞的阳性表达;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UTP nick end labelling,TUNEL)法定位凋亡的视网膜细胞来检测视网膜凋亡细胞.结果:缺血再灌注2h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出现HIF-1α弱阳性表达,12h组阳性表达至高峰,24h组HIF-1α表达渐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见于缺血再灌注12,24及48h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内核层,且24h组凋亡阳性表达最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HIF-1α的表达增加.参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细胞的损伤部分以凋亡的形式发生,HIF-1α的表达可能与视网膜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65只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RIRI组30只,HPC+RIRI组30只(HPC后采用高眼压法制成RIRI模型),后两组于RIRI后6 h、12 h、24 h、36 h、3 d、7 d各处死5只鼠。采用尼氏染色观察HPC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HPC对RIRI大鼠视网膜HIF-1α、HO-1表达的影响。结果 尼氏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RIRI组大鼠视网膜各层高度水肿,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节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分布较紊乱、稀疏;HPC+RIRI组与RIRI组比较,各层细胞水肿明显减轻,细胞排列比较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降低,分布较整齐。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HIF-1α、HO-1微量表达。RIRI组HIF-1α表达升高,峰值在RIRI后12 h,阳性细胞数为(120.64±5.67)个·mm-2;RIRI后6 h起HPC+RIRI组HIF-1α表达较RIRI组升高,RIRI后12 h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为(158.54±4.77)个·mm-2,24 h起逐渐下降,RIRI后7 d时HPC+RIRI组HIF-1α表达仍高于RIRI组;RIRI后RIRI组HO-1表达升高,峰值在RIRI后24 h且阳性细胞数为(129.54±4.58)个·mm-2;RIRI后6 h起HPC+RIRI组HO-1表达较RIRI组升高,RIRI后12 h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为(157.56±4.67)个·mm-2,RIRI后24 h仍高表达且阳性细胞数为(150.78±4.97)个·mm-2,此后逐渐下降,RIRI后7 d,HPC+RIRI组仍明显高于RIRI组。与RIRI组比较,HPC+RIRI组RIRI后各时间点HIF-1α、HO-1阳性细胞数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PC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HIF-1α、HO-1蛋白的表达,减轻视网膜损伤,具有视网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核因子(NF-κB)在小鼠视网膜光损伤后的表达及低氧预适应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氧预适应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单纯光照组、低氧预适应组和正常组,前2组又按光照后处死时间的不同分为6、12、36 h和7 d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低氧预适应组与单纯光照组HIF-1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α几乎不表达,NF-κB有微量表达.低氧预适应组与单纯光照组比较,HIF-1α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而NF-κB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提高HIF-1α的表达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通过降低凋亡的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静  王大博  冯振华  孙娟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21-1024
目的了解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在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急性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穿刺组、加压后2h、12h、1d、3d、7d、14d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穿刺组只进行前房穿刺不加压,加压各组前房灌注加压法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观察HIF-1α蛋白和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高眼压损伤后1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高度水肿,7d时水肿基本消失,14d时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明显萎缩变薄。HIF-1α蛋白和mRNA在加压后2h时表达增多(HIF-1α蛋白IOD值0.54±0.06,mRNA相对表达量1.5162±0.1199),12h达到高峰(HIF-1α蛋白IOD值1.73±0.10,mRNA相对表达量2.9041±0.1690),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减少,14d时降至最低(HIF-1α蛋白IOD值0.52±0.03,mRNA相对表达量1.2847±0.0434),但仍高于对照组(HIF-1α蛋白IOD值0.25±0.04,mRNA相对表达量1.0009±0.04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大鼠视网膜的HIF-1α在急性高眼压后表达增加,该因子在急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机体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人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但二者在胚胎期缺氧环境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和VEGF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30只清洁级SD孕鼠剖腹取出胚胎10、12、14、16、20d鼠,每组取5只孕鼠,每只孕鼠随机选取2只胎鼠进行观察。摘除胎鼠一侧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不同胎龄大鼠及成年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大鼠视网膜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和VEGF蛋白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强度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56.70,P〈0.01;F=60.78,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胎龄的增加HIF-1α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0)。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 mRNA和VEGF mRNA在视网膜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68.84,P〈0.01;F=96.49,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均呈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趋势,提示HIF-1α/VEGF通路参与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归东梅  杨飏  李迅  高殿文 《眼科研究》2010,28(9):805-80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为青光眼视网膜缺氧提供证据。方法用巩膜静脉烧烙法在50只SPF级Wistar大鼠的双眼制作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高于造模前40%以上者为造模成功。按照视网膜取材时间的不同将动物模型眼随机分为高眼压3、7、14、21、28 d组,每组10只大鼠20只眼。另选取10只匹配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仅作球结膜切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HIF-1α、iNOS、COX-2 mRNA及蛋白在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呈微弱表达,造模眼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于7 d时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造模后3、7、14、21、28 d组大鼠视网膜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iNOS、COX-2的低氧信号途径是青光眼神经变性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细胞早期凋亡率、caspase-3和p53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在模拟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10只,饲养于海拔高度为1500 m的室内环境;实验组为60只,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饲养于模拟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中2、6、12、24、48、72h.各组大鼠处死后,每组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caspase-3和p53表达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模拟的高海拔缺氧条件可造成大鼠视网膜的组织损伤,且缺氧时间越长视网膜病理损伤越明显.caspase-3和p53的表达于2 h检测到,随着缺氧时间增加,两者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细胞早期凋亡率随缺氧时间逐渐上升,48 h升高明显.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模拟高海拔缺氧的大鼠视网膜损伤机制,并通过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Caspase-3表达及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为MSC移植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5只、模型组30只、MSC移植组30只,各组均将左眼作为实验眼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SD大鼠MSC,模型组于缺血-再灌注1h予以玻璃体内注射PBS缓冲液,MSC移植组于缺血-再灌注后1h予以玻璃体腔注射MSC。各组SD大鼠分别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h、6h、12h、24h、48h及72h处死,并立即摘除左眼眼球,固定包埋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SD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HIF-1α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未检测到HIF-1α及Caspase-3有表达,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1h、6h、12h、24h、48h及72h模型组HIF-1α的表达分别为0.620±0.025、1.889±0.099、7.591±0.359、4.756±0.156、2.564±0.164、1.023±0.144;MSC移植组分别为0.222±0.058、0.774±0.162、1.831±0.124、1.567±0.059、0.930±0.010、0.583±0.065。模型组Caspase-3表达分别为0.106±0.093、0.593±0.083、1.760±0.087、3.855±0.142、2.429±0.070、1.329±0.080;MSC移植组分别为0.028±0.004、0.180±0.032、0.887±0.0075、1.857±0.050、1.554±0.079、0.957±0.087。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HIF-1α及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MSC玻璃体内注射可抑制神经节细胞HIF-1α及Caspase-3的表达,减少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缺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mRNA表达的时空规律.方法对分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和CoCl2模拟缺氧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缺氧时间HIF-1α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HIF-1α有极低表达,在缺氧1h时表达量显著上升,4h达到高峰,16h后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缺氧组HIF-1α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各缺氧组HIF-1α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早期HIF-1 α表达有短暂、迅速的增加,但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缺氧可以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但不是在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于秀婷  牛膺筠  曲虹 《眼科研究》2007,25(12):941-944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核因子(NF—κβ)在小鼠视网膜光损伤后的表达及低氧预适应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氧预适应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单纯光照组、低氧预适应组和正常组,前2组又按光照后处死时间的不同分为6、12、36h和7d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α和NF—κβ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低氧预适应组与单纯光照组HIF-1α和NF—κβ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α几乎不表达,NF—κβ有微量表达。低氧预适应组与单纯光照组比较,HIF—1α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而NF—κβ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提高HIF-1α的表达有效抑制NF—κβ信号通路,从而通过降低凋亡的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方剂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1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穿刺组10只、加压组60只和治疗组60只。前房灌注加压法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维持60min(眼压至66mmHg,1kPa=7.5mmHg)。加压组分别于造模后2h、12h、1d、3d、7d、14d处死动物,治疗组在造模后即刻给予活血化瘀方剂4mL灌胃,并分别在造模后2h、12h、1d、3d、7d、14d处死动物。通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RT-PCR)方法检测HIF-1α在各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加压后1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高度水肿,7d时水肿基本消失,14d时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明显萎缩变薄。治疗组造模加压后2h、12h视网膜形态学变化与加压组同一时间点无明显差别,其他各时间点视网膜损伤程度均较加压组同一时间点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eal-Time qRT-PCR结果显示:造模加压后2 h HIF-1α的表达即增加(IOD0.54±0.06,mRNA1.5162±0.1199),12h达到高峰(IOD1.73±0.10,mRNA2.9041±0.1690),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减少,14d时降至最低(IOD0.52±0.03,mRNA1.2847±0.0434),但仍高于对照组(IOD0.25±0.04,mR-NA1.0009±0.0480,P<0.05);治疗组该因子的表达变化趋势与加压组相同,但除造模后2h、12h外,治疗组各时间点HIF-1α的表达量均比加压组同一时间点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剂对急性高眼压造成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视网膜内源性HIF-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在缺血性视网膜疾病及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RIR)发展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HIF-1α和SDF-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在对照组中HIF-1α和SDF-1未见表达或轻微表达,视网膜缺血性再灌注组0h开始表达,6h表达增强,12h表达最强,24h表达减弱,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下降。结论:HIF-1α和SDF-1表达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视网膜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时二者具有协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过程中对P53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和α-硫辛酸干预组。同时后两组根据再灌注的时间不同分成6,24,48和72h组。通过前房灌注加压的方法制成RIRI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blot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在大鼠RIRI模型中的P53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P53和Bax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缺血灌注6h开始表达,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2h后表达已经明显减弱。α-硫辛酸干预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与缺血再灌注组相似,但表达明显减弱,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α-硫辛酸可抑制P53和Bax的表达,对大鼠RIRI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高海拔视网膜病变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养于模拟高海拔5000m的高原舱内2、4、6、10、24、72h,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HIF-1α的表达和入舱前后大鼠视网膜电图中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振幅的变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安慰剂,大花红景天口服液,肌苷片及复方血栓通胶囊灌胃喂药7d后,饲养于模拟海拔为5000m模拟舱内10h,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HIF-1α的表达和入舱前后大鼠视网膜电图中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振幅的变化。结果:高海拔视网膜病变SD大鼠模型中,结果显示随着各实验时间的增加,神经节细胞层细胞肿胀明显,HIF-1α在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细胞胞浆表达增高,均在10h时最为明显。各组SD大鼠进舱自身前后F-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振幅变化分析,4、6、10、72h组F-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振幅显著降低(P<0.05);2h组和4h组(P=0.007)、6h组(P=0.008)、10h(P=0.002)有差异,24h组和4h组(P=0.035)、6h(P=0.040)、10h组(P=0.012)有差异。复方血栓通对SD大鼠高海拔视网膜病变预防作用研究中,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较,复方血栓通组、红景天组及肌苷组的视网膜水肿均明显减轻,但复方血栓通组与红景天组视网膜水肿程度明显低于肌苷组;复方血栓通组及红景天组HIF-1α在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表达明显下降;各组SD大鼠进舱后F-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振幅比较显示,安慰剂组与复方血栓通组(P=0.032),红景天组(P=0.001)均有差异。结论:在模拟高海拔环境下,复方血栓通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对大鼠高海拔视网膜病变有保护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改变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时空表达,探讨HIF-1α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胚胎10~20 d大鼠视网膜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胎龄视网膜(10、12、14、16、18、20 d)HIF-1α的表达.结果 大鼠视网膜发育起自胚胎10 d;14 d外层色素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神经上皮层逐渐增厚;16 d神经上皮层分为内外两层;18 d出现chievitz层;20 d内网层形成,神经节细胞开始分化.至出生前,视网膜组织分为色素上皮细胞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胚胎早期(10~12 d)呈现高表达,随胎龄增加而表达减弱,且表达部位随发育进程而改变.结论 大鼠视网膜发生起始于胚胎第10 d,随胎龄增加逐渐分化,至出生前发育尚不完善.HIF-1α在大鼠胚胎期视网膜的时空表达变化提示HIF-1α可能参与了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早期糖尿病NOD小鼠视网膜HIF-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NOD小鼠视网膜HIF-1α的表达。方法:NOD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分别于糖尿病2、4、6、8和12周处死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小鼠,摘除眼球后分离视网膜。Western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HIF-1α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上HIF-1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明显增高,体重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显示糖尿病6周时视网膜HIF-1α低水平表达,12周时HIF-1α表达增高;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组12周时视网膜内层HIF-1α表达增加,而未见视网膜外层HIF-1α表达。结论:糖尿病早期视网膜HIF-1α表达增高,说明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发生缺血缺氧;HIF-1α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缺血缺氧的继发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7.
曲虹  牛膺筠  王建波 《眼科研究》2007,25(11):827-830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视网膜神经元低氧预适应模型和谷氨酸损伤模型.Westem blot、免疫荧光检测低氧预适应后不同时段HIF-1α、EPO蛋白表达情况;MTT比色法评价正常对照组、低氧预适应组、谷氨酸组、低氧谷氨酸组神经元活力改变.结果 低氧预适应后HIF-1α、EPO蛋白表达一过性增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低氧预适应后神经元呈现HIF-1α、EPO蛋白的阳性表达.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显示,视网膜神经元经谷氨酸损伤后细胞活性降低,而低氧谷氨酸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谷氨酸组(P<0.01).结论 低氧预适应能够上调神经元HIF-1α、EPO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神经元对谷氨酸损伤的耐受能力,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IF-1α和caspase-9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20眼。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高眼压3,7,14,21,28d组。巩膜静脉烧烙法制作高眼压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和caspase-9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HIF-1α和casepase-9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视网膜内层即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颗粒层。HIF-1α和caspase-9mRNA和蛋白在正常视网膜中有低浓度的表达,高眼压3d后,表达明显上升,HIF-1α到7d时达到高峰,caspase-9到14d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caspase-9是青光眼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进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53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后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H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R-SH)和缺血组(SHR-RIR),每组各30只大鼠;每组又按照不同再灌注时间分别再分为再灌注后2、6、24、72 h和7 d共5个小组,每小组各6只大鼠。选取60只Wistar-Kyoto大鼠(WKY)同样分为假手术组(WKY-SH)和缺血组(WKY-IIR)作为对照。建立大鼠RIR损伤动物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 缺口翻译法(TUNEL)法观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链酶卵白素-生物素复合体法(SP)检测RIR后不同时段视网膜组织中p53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SHR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率在RIR后2、6、24、72 h和7 d时分别为(8.64±0.56)%、(14.92±0.99)%、(24.72±2.98)%、(16.53±1.80)%和(7.12±1.10)%。SHR视网膜毛细血管在RIR后2 h p53表达即开始增加,6 h继续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7 d时仍有少量表达,与SHR 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KY-SH和SHR-SH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和p53表达无明显差异。WKY RIR与SHR RIR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53可能通过诱导或促进细胞凋亡参与大鼠RIR;高血压状态下发生RIR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更为严重,且尤以缺血再灌注后24 h为著。  相似文献   

20.
低氧诱导因子-1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梅  陈松 《眼科研究》2009,27(1):76-80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转录活化因子,在低氧状态下充当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由HIF-1调节的基因广泛存在于氧平衡调节和葡萄糖新陈代谢中,轻度缺氧时可使HIF-1的复合物稳定,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基因的表达,保障细胞存活。但持续严重缺氧时,使细胞内P53水平增加,引起细胞凋亡。对HIF-1的深入研究可能为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