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金钗石斛分离出109个成分,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6.26:环草石斛分离山63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48。2种石斛挥发油成分中,含有10种相同成分。结论:首次报道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血水草非极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血水草地上部分常压硅胶柱分离所得非极性部位进行成分分析,共检测出16个峰,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2个长链酯,11个烷烃。 相似文献
4.
山茨菇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茨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结果:山茨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40个组分,其中芒樟醇、异石竹烯、β-金合欢烯、橙花叔醇、细辛醚、肉桂酸酯类等为其挥发油主要成分。结论:该结果可供临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黔产铁筷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黔产铁筷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黔产铁筷子资源开发利用和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黔产铁筷子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分析黔产铁筷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黔产铁筷子中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占总油量的96.81%,主要为棕榈酸,占总油量的38.496%,其余主要成分为亚油酸16.996%,油酸14.586%,α-杜松醇9.028,氧化石竹烯5.654%.结论 首次用GC-MS法对黔产铁筷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为黔产铁筷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江苏产蛇床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蛇床子挥发油中提取挥发油,研究其分离分析的条件,对分离的物质用GC-MS鉴定,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27个主要成分。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8.
广东产三叉苦叶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从化地区三叉苦叶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叉苦叶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检测,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叉苦叶的挥发油中分离出46个成分,鉴定了其中16个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8.37%。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三叉苦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西莪术3种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含量及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3 种不同炮制品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结果 广西莪术挥发油得油率在0.96%~1.04%之间,经GC-MS分析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3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14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桉油精、D-樟脑、β-榄香烯、大牛儿烯 D、β-瑟林烯、τ-榄香烯等.结论 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化学成分也有较大差别,醋煮后其组分无变化,仅成分含量下降,醋炙后其部分组分消失.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杜仲糖类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杜仲的糖类成分,为杜仲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提取杜仲的游离糖成分和多糖成分,用三氟乙酸将多糖水解,依次加入盐酸羟胺、吡啶和乙酸酐进行乙酰化反应,测定杜仲游离糖成分和多糖成分的GC-MS图,分析杜仲的糖类成分.结果 通过质谱分析,确定杜仲含有D-木糖、D-核糖、D-阿拉伯糖、D-木糖醇、D-呋喃葡萄糖,α-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甘露糖、葡萄糖醇、肌醇、纤维二糖、曲二糖和蔗糖等糖类成分.结论 杜仲中的糖类成分种类丰富,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分析杜仲的糖类成分. 相似文献
15.
紫玉盘叶脂溶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紫玉盘叶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提取紫玉盘叶的脂溶性部位,用GCMS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其中39个化合物,占脂溶性部位总量的71.46%。结论:紫玉盘叶脂溶性部位的主要成分是匙叶桉油烯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六烷酸、4,8,12,16-四甲基十七烷、异丙基棕榈酸。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