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及非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来探讨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患者就诊及随访情况,记录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时间,血管的情况,内瘘成熟所需时间,内瘘第一次穿刺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内瘘的畅通情况,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平均吻合口内径,内瘘成熟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以及分别在1个月、1年、2年及3年的畅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著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相似文献   

4.
鄢艳  陈钦开  王瑜  张莉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14-816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15例慢性透析患者术后4~6周开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可达250~350ml/min,与自体AV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3年,平均使用寿命比自体AVF要短(P<0.05),术后肿胀手综合征及血栓形的并发症较自体AVF要显著(P<0.05)。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在前臂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劣性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老年病人,分为近端组(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吻合)和远端组(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观察2组病人内瘘术后的手术并发症以及内瘘血流量、成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所有内瘘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6~8周进行内瘘超声评估,近端组和远端组的血流量分别为(1328.5±234.4)mL/min和(1125.6±198.1)mL/min(P<0.05),首次穿刺时间分别为(56±15)d和(62±13)d(P=0.03),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7.8%和78.9%(P<0.05)。2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6个月的总体通畅率为92.41%,1年的总体通畅率为81.01%。2组病人1年的内瘘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比74.1%,P=0.32),但在第2年时,近端组的存活率为74.3%,明显高于远端组的48.3%(P<0.05);同时近端组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内瘘闭塞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次数也低于远端组(P<0.05)。结论前臂近端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快、流量充足、通畅率高等优点,对于前臂远端血管条件不佳、需建立内瘘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病人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53例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狭窄行PTA手术的患者,根据临床资料或电话随访得到每位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分析其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年龄,原发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球囊直径,手术方式(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与PTA术后通畅率的关系。结果狭窄长度≤3 cm组与3 cm组PTA术后3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狭窄长度≤3 cm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显著升高,与3 c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字血管造影组PTA术后3个月初级通畅率比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球囊直径各组的术后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狭窄长度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法(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年龄、糖尿病、内瘘使用时间、狭窄部位对于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作用仍需深入研究,血红蛋白、狭窄程度、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术中所用球囊直径对于PTA术后通畅率影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10~2016-10血液净化中心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6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血管状态,定位动静脉端穿刺点穿刺内瘘血管。对照组由血透专业护理人员经验性判断内瘘血管走向、深浅度确定动静脉端穿刺点穿刺内瘘血管。结果观察组血透患者内瘘穿刺首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如皮下血肿、局部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臂高位动静脉內瘘首次穿刺前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定位穿刺点,可以指导首次穿刺顺利进行,明显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刘燕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8):755-756,F0003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发现动静脉内瘘异常情况,实施适当的临床干预,力求恢复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通畅情况及管腔内外情况,有无并发症。结果2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21例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血液透析量达标,5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监测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有效手段,如出现一些并发症,适当处理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其中27例采用自体动静脉瘘,9例因自身血管条件限制,不能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26例(72....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6,(3)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对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除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外,局部进行远红外线照射加用喜疗妥外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瘘成熟情况及功能。结果内瘘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内径及桡动脉RI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血流量及血管杂音水平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外涂,能更好地促进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提高畅通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动静脉内瘘术在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8例尿毒症患者行改良动脉、头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其中150例扩张后管径<5 mm者采用间断缝合吻合血管,178例扩张后管径>5 mm者采用连续缝合吻合血管。术后随访1 a,观察血管通畅率,并用彩超监测吻合口直径及内瘘血流量变化。结果本组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3、6、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其吻合口内径、血流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在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中,采用改良动静脉内瘘术造瘘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瘘管可保留功能1 a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术前3d护理,观察组在术前3个月开始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率、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4%,对照组为24.9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专项预见性干预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首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为预见性干预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预见性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围术期功能锻炼、采用弹力包扎预防出血、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结果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预见性干预组的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总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专项预见性干预可以明确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伴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杂交手术室同期行Fogarty导管取栓和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发症、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Breslow检验对术后内瘘通畅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分析对术后内瘘通畅率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5.24%(40/4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1个月通畅率97.5%(39/40),3个月通畅率87.5%(35/40),6个月通畅率72.5%(29/40),12个月通畅率52.5%(21/40),24个月通畅率22.5%(9/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吸烟、血糖和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吸烟、血糖和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伴血栓形成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短中期通畅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术后吸烟、血糖或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内瘘护理进行研究,提高动静脉内漏的成功率和使用率。方法对该院所收治的26例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内瘘患者加强护理观察,分析导致内漏闭塞的主要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患者的内瘘尽快的成熟,掌握血管内瘘开始使用的时间,熟练掌握穿刺的技巧和方法。结果经过观察收集数据可知,26例患者内漏成功率达到100%,5年内出现内瘘失败的案例有3例,并且经过重新手术又开辟了新的动静脉内瘘。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需要动静脉内瘘来建立长期的血液通路,但是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血管状况都不够好,手术后,容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细心的护理,实验发现,经过护理后的患者,内瘘成功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干预结局。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后,先给予两组患者血管通路,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化动静脉内瘘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研究组内瘘成熟时间(6.2±0.4)周,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7.8±0.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4,P=0.000)。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更少,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方式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80例需要血透的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给患者进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手术,改进组吻合口给予连续全层外翻缝合术式,对照组给予间断缝合术式,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吻合时间、内漏成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连续全层外翻缝合组血管吻合时间、内漏成熟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缝合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连续全层外翻缝合组术后并发症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外翻缝合术式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临床效果优于间断缝合术式,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内瘘手术中推荐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Fogarty导管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1例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效果影响较大,糖尿病、血管硬化和血管纤细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率较高.我院近3年来对31例前臂血管纤细、血流量差的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应用Fogarty导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