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对 60例符合CCMD 2 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暧与理解 (P <0 0 5) ,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有人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特殊的个性特征[1]。作者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对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1)研究组:为我院1996年11月至1...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0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1或P<0.05);患者的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及否认(P<0.01-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防御方式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BMU)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96例男性与75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应付方式:男性患者使用幻想少于女性(F=2.77,P0.05),使用自责、退避多于女性(F=3.76,F=2.76;P均0.05)。父母教养方式:父亲对儿子采取拒绝否认大于女儿(F=4.82,P0.01);母亲对儿子采取拒绝否认小于女儿(F=2.87,P0.05)。防御方式:男性患者采用退缩、反作用形成、消耗倾向多于女性,采用幻想、躯体化、期望少于女性(P均0.05)。结论: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防御方式不同,心理干预应有性别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父母人格及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父母人格及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定式问卷的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分别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定(EMBU)。随机抽取社区健康人60例及其父母作为对照。结果: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组进入方程的分别为P(精神质)、FSS1(情感温暖与理解)、FSS2(惩罚、严厉)和FSS5(拒绝、否认)。母亲组进入方程的分别为P(  相似文献   

6.
鉴于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为此 ,本文试图从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来评价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韶关市郊某中学初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六个班 ,有效被测试者共 32 5人 ,其中男生178人 ,女生 147人。平均年龄 ( 15.0 2± 0 .65)岁。1.2 调查工具1.2 .1 采用邹氏等根据Moss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第三次修订的中文版 (FES -CV)作为测试工具[1] 。该量表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38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正常被试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均表现为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者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特点、类型及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为IAD者的家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111例网络成瘾住院患者(IAD组)和1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应付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1)IAD组非民主平等型家长管教方式(包括暴力型、溺爱型、冷落型)显著高于对照组(76.6%∶6.7%;χ2=76.27,P=0.000);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以松散型和僵硬型为主(58.6%,87.4%)。(2)IAD组FACES家庭亲密度因子中的实际亲密度评分、理想亲密度评分和适应性因子中的实际适应性评分、理想适应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个因子评分的不满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3)实际家庭亲密度和实际家庭适应性评分与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4个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家庭亲密度不满程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评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均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IAD青少年父母教育以非民主型管教为主,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较低,对家庭教育方式不满意程度较高,且与其不良的应付方式显著相关。改变父母教养方式和改善家庭功能可以防治青少年IAD。  相似文献   

9.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 CV)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 66例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 ,并与量表的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明显降低 ,FACESⅡ CV“拱极模式”中 ,平衡型家庭比例 (3 4 8% ) ,明显减少 ,中间型比例 (48 6% )增加 ,极端型比例 (16 6% )无变化。家庭适应性僵硬的比例 (5 2 0 % )也明显增加 ,且家庭经济状况愈差 ,分型表现愈不佳。另患者幸福感指数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值。结论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降低 ,家庭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提出应根据患者的家庭实际情况 ,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与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回顾,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以及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卫生状况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与 36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违法青少年尤其是暴力违法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及暴力犯罪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中随机选取男性暴力违法青少年131例和非暴力违法青少年98例,以181例普通高中男生为对照,进行MOA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评定.结果 违法青少年实际家庭亲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对亲密度的不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暴力组相比,非暴力违法组对家庭适应性的不满意程度更高.MOAS与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结论 违法青少年尤其暴力违法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足,家庭的情感联系薄弱,需要进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3.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方法 应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作为调查工具,对51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作调查,并与50名非精神病人做正常对照。结果 调查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身理想与实际家庭类型的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理想的家庭类型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别,患者组与对照组实际的家庭类型的比较、对照组理想与实际家庭类型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情感障碍患者的疾病复发可能与家庭功能状况有关,如果在疾病康复期指导中,加强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可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养育方式特点.方法 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部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注意缺陷型40例,多动冲动型52例,混合型39例;对照组58例)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注意缺陷型48例,多动冲动型42例,混合型56例;对照组6例)进行调查.结果 (1)ADHD 3个亚型的现实亲密度、亲密满意度、适应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检验,P均>0.05);理想亲密度、现实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各分项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事后(Post Hoc)检验,P均<0.05],尤以多动冲动型更为明显.(2)ADHD 3个亚型父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父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0.011);ADHD 3个亚型母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母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结论 ADHD男性患儿不同亚型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养育方式特点不尽一致,应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干预.  相似文献   

15.
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异性因素。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6例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了评定,并与31例强迫症及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者加以比较。结果 同健康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强迫症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母亲惩罚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父母惩罚、缺少父母的情感温暖及父母的过分拒绝在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惩罚可能是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一个特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温州留守中学生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方法对温州地区二所中学共196例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留守中学生91例,非留守中学生105例。评定工具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应付方式问卷(CP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结果留守中学生与非留守中学生相比,CSCS焦虑因子分较高(P〈0.01)、躯体外貌因子分较低(P〈0.01)。CPQ留守中学生的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分如解决问题、求助高于非留守中学生(P〈o.01),不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如退避也显著高于非留守中学生(P〈0.01),幻想因子分也较高(P〈0.05)。留守组中学生在FES-CV独立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P〈0.01),控制性因子评分留守儿童组也较低(P〈0.05)。结论留守中学生更倾向焦虑、自信心不足,应付方式矛盾,家庭中可能会表现依赖与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