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盂旁囊肿并非少见,但易被忽视。本文报告三例肾盂旁囊肿病例,结合文献对其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肾盂旁囊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ZL  Kong CZ  Wang Y  Bi JB  Zhao D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208-210
目的 总结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3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61%)有腰部症状,4例(17%)有血尿病史,4例(17%)伴有高血压病史,5例(21%)反复出现尿路感染症状,9例(39%)无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发现。23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其中3例为实质性弱回声,20例为囊性,其中5例为多发性囊肿。18例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13例显示肾盂肾盏受压改变,5例为正常肾盂肾盏影像。CT检查18例,均表现为肾门附近边缘清晰低密度的圆形影像,CT值20Hu以下,无增强效应。结果 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者3例,包括术前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其余12例均行去顶减压术或囊肿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囊肿。其余8例因囊肿小,无临床症状而未予处理。20例中19例(1例未行手术者失访)获随访,随访0.5~12.0年。手术治疗15例中,13例术后腰痛症状消失,4例血压高者恢复正常。结论 肾盂旁囊肿诊断上B超因简便易行无损伤而列为首选,增强CT时因为囊肿中无造影剂而易与肾积水相鉴别,对于囊肿较大,有明显腰痛、血尿、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诊治资料,比较B超、KUB加IVU、CT等检查方法与治疗手段在肾盂旁囊肿中的应用意义.结果:12例患者11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55 min.出血30~50 ml,平均45 ml,未出现肾蒂及肾盂损伤等并发症,住院时间7~15天,平均11天.12例患者获术后随访3~3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B超、IVU及CT是诊断肾盂旁囊肿的有效方法,B超结合IVU可作为常规检查,CT对诊断本病准确率高.微创手术治疗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肾盂旁囊肿(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3例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 行开放手术7例,经腹腔镜手术1例,保守治疗5例。结果 7例在开放手术后2周内血尿、高血压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18年无复发,肾功能正常;1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5例经保守治疗控制病情,随访1~5年病变稳定。结论 肾盂旁囊肿应与肾盂积水和囊性肾癌相鉴别,B超、疗控制了病情,随访1~5年病变稳定。结论 肾盂旁囊肿应与肾盂积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腹腔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至2011年,经腹腔腹腔镜行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岁(34—67岁),左侧16例,右侧12例。观察术后临床恢复及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其中1例术中损伤肾实质,出血约100ml,缝合后血压平稳,无并发症发生;另1例将稍扩大的肾盂误认为囊肿,切开后一直有液体流出,遂留置DJ管。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ml,未见明显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术后病理均为肾囊肿。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视野清晰,损伤小,效果确切,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肾盂旁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肾盂旁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诊治资料,比较B超、CT、KUB加IVU等检查方法与治疗手段在肾盂旁囊肿中的应用意义。结果 13例囊肿去顶手术治疗者术后随访6—48个月,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无并发症。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1例术后存在反复尿路感染。结论 B超、KUB加IVU及CT是诊断肾盂旁囊肿的有效方法,CT可作为首选。开放性囊肿去顶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肾盂旁囊肿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肾盂旁囊肿并不多见。自2003年7月~2007年6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治疗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右侧2例,左侧3例。3例有腰部胀痛及镜下血尿,2例有高血压症状,1例无症状。经B超、双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urogram,IVP)检查,诊断为单发、单侧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8.3cm。CT值2~16Hu,平均CT值9.5Hu。增强扫描呈均匀无强化。IVP发现3例有肾积水且囊肿侵入肾窦内的肾盂、肾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后腹腔镜行肾盂旁囊肿去顶术1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36。72岁,平均52岁。囊肿直径5—10em。左侧肾盂旁囊肿8例,右侧9例。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时间20~105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量5—35ml,平均14ml。术后住院时间3~12d,平均5.2d。术后一例出现肾盂尿漏,行后腹腔镜下修补后顺利出院。15例术后获随访3~32个月,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具有暴露好、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取代开放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  相似文献   

9.
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 2月~ 2 0 0 3年 1月 ,我院收治肾盂旁囊肿 6例 ,其中囊肿位于肾窦内 4例 ,均经后腹腔镜治疗 ,6例手术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5~ 5 8岁。肾盂旁囊肿位于右侧 2例 ,左侧 4例 ,囊肿 ( 3cm×5cm)~ ( 8cm× 9cm)。 4例有患侧肾区胀痛症状 ,4例肾性高血压。病例选择 :囊肿位于肾盂旁或肾窦内 ,经B超或CT检查提示部分囊壁在肾门外。血、尿常规化验正常 ,凝血时间正常 ,胸片正常。B超检查确定囊肿的部位及大小 ,常规KUB加IVP检查 ,确定囊肿与肾脏集合系统不相通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为21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经腹腔入路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85 min,平均52 min;术中出血量5~40 ml,平均16 ml;无肾蒂、肾盂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 d。术后随访3年,1例于术后8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其余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患者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作为肾盂旁囊肿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58岁,因间歇性左腰腹部胀痛7天,于2013年2月25日入院。体检:左肾区叩痛,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B超显示左肾积水;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左肾结石、左输尿管结石、左肾功能基本丧失;CT示左输尿管结石、左肾结石并积水。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并左肾中度积水。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B超引导下穿刺针进入液性暗区,抽出淡黄色清亮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中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液的鉴别。 方法:对拟接受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的18名患者进行术前同侧输尿管置入输尿管导管,术中经输尿管导管注入亚甲蓝确认肾囊肿与肾盂积液。 结果:18例患者中有15例确认为肾盂旁囊肿,顺利行囊肿去顶减压术;3例术中确认为肾盂积液,改行开放探查手术,发现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18例患者均无出现术后肾盂、输尿管狭窄,治愈出院。 结论:肾盂旁囊肿行腹腔镜下去顶减压术中经输尿管导管注入亚甲蓝能简单、直接、有效地反映出囊肿与肾盂的关系,避免出现将肾盂积液误认为肾盂旁囊肿作肾盂部分切除术后出现尿漏、肾盂输尿管狭窄、闭锁、肾功能衰竭等情况,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为25例肾盂旁囊肿患者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临床资料。均全身麻醉,建立后腹腔操作空间,沿输尿管上段寻及肾门,充分暴露肾盂旁囊肿,尽量切除囊肿壁,壁缘电灼,囊腔内塞入带蒂脂肪组织。结果:23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分离时损伤肾静脉分支、1例因囊肿位置无法暴露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4~130 min,平均(65±26)min;术中出血量10~120 ml,平均(40±18)ml,无尿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肾盂旁囊肿是肾囊肿的特殊类型,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后腹腔镜技术可清晰地解剖肾门组织,充分暴露肾盂旁囊肿,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6例肾盂旁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8年12月16例肾盂旁囊肿行后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采用全身麻醉,经后腹腔途径建立后腹腔操作空间,沿输尿管寻找到肾盂旁囊肿,距正常肾实质3~5mm处行囊肿去顶。结果15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75±20)min,术中出血量(28±8)ml,未出现肾蒂及肾盂损伤等并发症;1例因囊肿暴露困难中转开放手术。16例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CT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肾盂旁囊肿的技术及经验。方法1997年6月~2005年1月,18例肾盂旁囊肿患者在我院行CT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并随访其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7例一次穿刺硬化治疗成功,1例因穿刺时肾实质有少量出血,改3周后硬化治疗成功。6个月后B超复查,17例囊肿消失,1例囊肿直径<2.0cm,有效率达94.4%。随访6~30个月,囊肿无复发或增大。结论CT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肾盂旁囊肿,方法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肾盂旁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的微创方法。方法总结经后腹腔镜下切除或去顶治疗肾盂旁囊肿12例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34~75岁,平均52岁。左侧6例,右侧6例,囊肿大小2.8 cm×3.0 cm~2.5 cm×11.5 cm。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前6例手术时间平均190 m in,后6例平均86 m in,术中出血平均25 m l,未出现肾蒂及肾盂损伤等并发症,平均住院9 d。11例随访7~31个月无复发,1例合并肾囊肿者术后2年B超检查囊肿复发。结论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肾盂旁囊肿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1岁。主诉右腰部胀痛不适3月,加重伴恶心、呕吐5天。于2001年1月12日入院。无发热、血尿、尿急、尿频、尿痛史。外院曾诊断为肾结石、肾积水,予排石治疗。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肾未触及,右肾区压痛叩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肾盂旁囊肿(parapelvic cyst)的临床特征,腹腔镜手术选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肾盂旁囊肿的患者进行IVU、B超、螺旋CT、肾核素显像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并对有手术指证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以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半年复查CT及双肾GFR为观察指标。结果:39例患者手术治疗,囊肿最大直径2.5~6.5cm,平均(4.1±1.5)cm。均行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囊肿切除后残端用1~2枚塑料夹夹闭,防止囊肿残端闭合。手术时间45~123(68±15)min。术中出血30~110(55±17)ml,均未输血。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40(32±10)h。术后2~3d拔除切口引流管。住院4~7(5.7±2.3)d,术后病理均为良性囊壁组织。随诊12~36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术后半年复查CT及双肾GFR。患者症状均消失,无术后并发症,无复发,25.6%患者GFR较术前提高。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有利于肾盂旁囊肿的鉴别诊断,可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已成为目前肾盂旁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肾盂旁囊肿(peripelvic renal cyst)是肾脏囊性疾病中比较少见的类型,约占肾脏囊性疾病的1%~3%[1],为一种非遗传性疾病,主要是指发生于邻近肾盂部位的囊肿。1998年Amis等[2]提出将其组织起源于肾窦组织者称为肾盂周围囊肿,另一种则是起源于肾窦以外的组织,囊肿突入肾盂内,称其为肾盂旁囊肿。以上两种情况在临床上都称为肾盂旁囊肿。肾盂旁囊肿的发病机制和组织结构与单纯性肾囊肿基本一致,其形成的主  相似文献   

20.
正肾盂旁囊肿是肾脏囊性疾病中的特殊类型,其发病机理、病理结构与肾实质单纯性囊肿相同,为一种非遗传性疾病,主要是指侵入肾窦、与肾盂邻近部位的囊肿;早期可无症状,因其与肾动静脉、肾窦及集合系统相邻,日后可出现腰痛、血尿、反复泌尿系感染、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等,需要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治疗。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暴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是肾盂旁囊肿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