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降低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再狭窄或再闭塞率,我们对53例行冠脉介入术(PCI,包括PTCA及冠脉支架置入)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术后应用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EPISTENT试验的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噻氯匹定预治疗,分析随访30天和1年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方法 EPISTENT试验中,1603例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组,使用安慰剂或阿苷单抗治疗。两组患者都使用阿斯匹林和肝素。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其中932例(58%)术前7天内已经开始使用噻氯匹定。研究的主要复合终点为:(1)30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由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曾使临床处理时盲目过多用药。研究表明,理想的支架置入加阿斯匹林(A)和噻氯匹啶(T)可明显降低此并发症,且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避免使用口服抗凝剂(OAC)。但对高危病人如何尚无结论。该文拟对此进行随机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Han YL  Wang SL  Li Y  Jing QM  Ma YY  Deng J  Yang GT  Yu HB  Ge JB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14-817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分别内服西洛他唑(200 mg/d)6个月和噻氯匹啶(500 mg/d)1个月,两组均长期伍用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西洛他唑组和噻氯匹啶组6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4.7%和27.0%(P=0.204)。3年随访结束时西洛他唑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16%比36%,P=0.023)。西洛他唑组与噻氯匹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38%和54%)及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运动受限积分变化值(21.8±12.3比16.8±15.9)均有轻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SAQ心绞痛频率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噻氯匹啶组(22.6±12.7比16.1±13.3,P=0.015),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亦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分别为和20%比40%,P=0.029)。结论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3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预防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阿司匹林组72例,噻氯匹啶组90例,平均随访观察期分别为14.05个月和13.5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噻氯匹啶组急性脑梗死复发12例,阿司匹林组复发11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服药后安全性均较好.结论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均是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抗血小板制剂预防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能有效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意外。文章对阿司匹林使用的剂量、时机与噻氯匹啶的比较和新的抗血小板制剂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缺血事件的危险,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系列研究证实,继发性心肌梗死、中风、血管损伤事件可以降低25%。问题是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能否进一步降低继发的缺血事件的危险。抵克立得和氯吡格雷是噻匹比啶衍生物,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A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用药期间仍反复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每天2次,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璃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预防冠状动脉支架亚急性血栓形成(SST)的效果。方法 自1997 年7 月至1999 年4 月对36 例冠心病患者植入33 只支架。男32 例,女 4 例,平均年龄63.2 岁,成功率为92% 。所有病例术前3 天均改为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动脉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5 000 U,以后每小时给予800 U~1 000 U 肝素,维持24 小时。术后次日口服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6 个月,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1 个月。结果 随访1~2 个月,未见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三联疗法对预防SST可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噻氯匹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噻氯匹啶罗晓颖何汝敏龚兰生噻氯匹啶(ticlopidine)是70年代合成的新一代广谱抗血小板药物,国外自80年代起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及微血管疾病。随着对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它在栓塞性疾病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2岁。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行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0.3/d及噻氯匹啶250 mg 2/d治疗,21 d后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将噻氯匹啶减为 250 mg/d,4d后出现颜面苍白、胸闷、气短而入院。查体:T36.8℃,BP 90/60 mmHg。下肢  相似文献   

12.
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支架成型术后再狭窄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脑心通胶囊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以48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服用脑心通胶囊;对照组25例应用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计算机定量测定血管病变的直径狭窄程度(QCA ).结果 治疗组参照血管直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段血管直径差异不明显(2.22 mm±0.21 mm与2.18 mm±0.25 mm,P>0.05).血管直径减少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50 mm±0.16 mm、0.51 mm±0.11 mm(P>0.05).治疗组再狭窄率(17.4%) 及再介入率(13.1%)与对照组(2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干预可降低血管内支架成型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且有较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中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行药物球囊治疗后效果。方法 28例(28条肢体)股浅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患者中狭窄19例,闭塞9例。根据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14例(A组)和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14例(B组)。结果28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0~100 min,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靶血管形态及通畅性均良好。术后给予常规用药,住院1 w,出院后常规双抗用药;均获得随访3~12个月。术后6个月通畅率A组78.60%(11/14)、B组100.00%(14/14);12个月通畅率A组64.30%(9/14)、B组85.70%(12/1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无截肢或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较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的近中期通畅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沙纳吡啶 (thienopyridine)的衍生物 (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是另一类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作者拟通过大量的随机病例系统回顾、比较沙纳吡啶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高危患者血管病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选择具有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 ,以比较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发生的作用。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是血管病 ,包括卒中 (缺血或出血 )、心肌梗死或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 (包括颅外出血 )以及不明原因的死亡。对 4个实验组共 2 2 6 5 6例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 48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入院后 (5 .2± 3.4)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血栓治疗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48例患者中 ,有 46例 (95 .8% )植入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95 .8% (4 6 48)和93.8% (75 80 )。无 1例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6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诊 2~ 2 4(12 .5± 8.0 )个月 ,8例 (17.4% )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 2例 (4 .3% )发生心肌梗死 ,6例(13.0 % )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 (介入治疗 5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结论 在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血栓疗法和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明显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端保护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次全闭塞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球囊预扩张后远端滤器保护下、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次全闭塞32例资料。结果 31例小球囊预扩张后成功植入支架,1例失败。无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术后血压、心率改变10例,多在48 h内恢复正常。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6年,随访期间仅1例半年内再次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支架内再狭窄,予支架内球囊扩张治疗后2年无症状复发。结论小球囊预扩张后远端滤器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次全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广泛的临床运用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条患肢)和对照组(46条患肢),各40例。分别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1年的动脉通畅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结论采用球囊成形术结合支架植入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噻氯匹定引起白细胞严重减少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 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药合用可明显增强其疗效,常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这种并发症大都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的3天内,故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0.3g基础上,主张短期并用噻氯匹定,方法是术前1~3天内开始口服噻氯匹定250mg,每日2次,2周后改为250mg,每日1次,再维持2周即可。噻氯匹定致白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发生率约为0.5%~3.0%,服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其发生率也越高,因此噻氯匹定用药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口服噻氯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PTCA)方法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与支架直径相同的球囊对 32例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人行支架内扩张治疗并进行半年临床疗效随访观察。结果 共治疗病变 4 1处。第一次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分别 1 16± 0 6 1mmVS3 0 9± 0 .75mm ,第二次为 0 .94±1 0. 3mmVS3 0 6± 0 . 72mm。两次治疗后的支架内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9例半年随访见 4例 (13 8% )再次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单纯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半年内发生的支架内再狭窄 ,方法简便、安全、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单纯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PTCA)方法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与支架直径相同的球囊行支架内扩张治疗 2 1例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人 ,随访半年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病变 2 8处。第 1次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分别为 ( 1 12± 0 71)mm∶( 3 12± 0 87)mm ,第 2次为 ( 0 91± 1 0 5 )mm∶( 3 0 1±0 82 )mm。 2次治疗后的支架内径无显著差别 (P >0 0 5 )。半年随访仅见 3处病变 ( 10 % )再次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单纯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半年内发生的支架内再狭窄 ,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