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PCR)检测DJ 1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的技术平台,并应用该技术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 onset Parkinsonism, AREP)DJ 1基因进行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对22个AREP家系先证者和30个正常对照的DJ 1基因进行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获得了扩增效率和特异性均满意的DJ 1基因各编码外显子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及各外显子引物;本组AREP患者未发现DJ 1基因的外显子重排突变。结论:建立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DJ 1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检测的技术平台;中国人群AREP患者DJ 1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可能罕见。  相似文献   

2.
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传统检测方法包括选择性培养、生化鉴定等步骤,耗时长、灵敏性差,很难满足快速检测要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沙门菌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其检测目的基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属特异性引物基因、血清群特异性引物基因与血清型特异性引物基因。本文主要概述PCR技术应用于沙门菌检测的各种目的基因,并简要介绍常规PCR、多重PCR及实时定量PCR等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免疫PCR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CR技术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它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特点,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1992年美国加州大学分子生物学家Sano等将免疫反应与PCR相结合建立了免疫PCR技术。该技术比ELISA的敏感度至少提高几个数量级,实现了免疫分析方法的一大突破,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就免疫PCR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奎荣  刘训良 《医学综述》2003,9(5):288-289
自Mullis1 985年发明PCR技术以来 ,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 PCR) [1] 是 1 995年由美国PE(PerkinElmer)公司研制出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较常规PCR具有简便、灵敏、准确等优点 ,在临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原理、特点及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简要综述如下。1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及过程FQ PCR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按常规PCR方式进行体外基因扩增 ,即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一荧光标记的探针 ,该探针能与扩增基因的某一区域的…  相似文献   

5.
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技术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1986年第1台PCR热循环仪的问世使PCR技术实现了操作自动化。通过PCR技术可对特定基因进行扩增,其主要应用领域是基因检测和临床基因诊断。但是,PCR技术应用于基因诊断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定量和易产生假阳性和交叉污染等。由于传统的PCR技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PCR技术已从传统的定性检测发展为新型的定量分析。定量PCR技术(QPCR)是PCR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它可以定量分析DNA或RNA样本的拷贝数,准确检测出样品中的基因数目,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通过定量PER技术能定量分析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评价药物疗效,对传染病诊断,选择药物、确定药量和疗程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键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法,是1985年美国Cetus公司的Saiki和Multis等人首先建立的一种体外扩增基因的方法。应用PCR法进行体外基因扩增,可使极微量的单拷贝的特定核苷酸片段在2~4h内扩增到上百万倍,而易于被检出。由于这一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度高及特异性强的优点,使得PCR技术在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就PCR基本原理及在乙型和丙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作一介绍。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技术的本质是DNA复制。体外复制过程有以下…  相似文献   

7.
1985年,Mullis等人发明了PCR技术,短短十余年间,这一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由扩增已知基因发展到扩增未知基因。本文旨在介绍利用PCR技术扩增未知序列DNA片段的最新进展及这些技术在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1985年,美国PE2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人发明了体外无限扩增核酸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目前,PCR技术已在众多的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在基因克隆、基因定点突变、c DNA文库构建、基因测序、载体构建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的"基因大战"中,新基因的发现与克隆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扩增未知序列的PCR技术格外引人注目,许多新方法应运而生,本文旨在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复合PCR技术在ABO血型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合PCR技术在AB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摸索复合PCR的条件和规律,采用单管同时扩增出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后,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复合PCR产物进行酶切消化.结果 通过最佳实验反应条件的获得,可建立AB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结论 复合PCR技术在建立AB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的应用中,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创造酶切位点与PCR - RFLP原理在基因多态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应用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PCR - RFLP技术判断多个基因多态性.结果:共对MGMT、ADH2、MTH -FR和PON2基因多种多态位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均成功完成检测.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 - RFLP原...  相似文献   

10.
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何蕴韶 《中国医药导刊》2001,3(4):307-308,306
PCR技术是通过对基因的选择性片段进行体外高效扩增,实现目的基因的检测。荧光探针定量PCR(FQ-PCR)是一种新的基因定量检测技术,国外文献多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或“TaqMan PCR(以美国PE公司商标命名)”。该技术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巧妙地把核酸扩增(PCR)、杂交及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目的基因的准确定量检测,正发展成为临床实验诊断的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所建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在CML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据BCR/ABL融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BCR/ABL融合基因及ABL基因特异的引物TaqM an探针。提取患者骨髓细胞标本总RNA,逆转录成cNDA;在同一PCR反应管中同时进行两种基因的双色荧光定量PCR反应,分别定量测BCR/ABL融合基因和ABL基因的表达量,并计算两种基因表达的比值。检测标本中两种基因的表达量,计算检测的阳性率,所得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以判断该技术在CML检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成功地建立了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在35例临床CML患者中,33例检出融合基因阳性,检测阳性率94.3%;12例正常人cDNA均未检出融合基因阳性。结论所建立的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准确、高通量而费用又较为低廉的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检测CML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DPCR)技术检测N—ras基因DNA损伤的试验方法。方法 采用单引物PCR技术制备N—ras基因外显子1单链探针,酶切构建DNA损伤模型,再经RDPCR扩增后与探针杂交显色。结果 单引物PCR技术制备单链探针获得成功,目的基因在相应位置出现了清晰的杂交条带。结论 RDPCR技术可定位检测到该酶切DNA损伤位点,表明该方法已成功建立,将有利于其在化学致癌作用机制研究及肿瘤预防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是1985年建立的一种核酸片段体外酶扩增技术,它经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使核酸片段指数式增加。PCR技术可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许多领域,如基因缺失测定、复杂基因的分析、核酸片断的定量测定、DNA诱变、基因克隆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等。在临床医学中,PCR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遗传病、传染病及肿瘤的诊断和基因治疗等。与传统的DNA杂交及克隆方法相比,PCR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简介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中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淋巴瘤Ig重链或T细胞受体(TCR)基因检测B或T细胞克隆性增殖,对淋巴细胞增殖性疾患的鉴别诊断和回顾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万景华(1990)报道了一种B细胞肿瘤的PCR诊断技术,但关于PCR检测TCRβ基因重排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正式文献报道,国外仅见少数PCR扩增新鲜组织TCR基因的报道。我们采用PCR技术检测新鲜及石蜡组织TCRβ基因重排,均获得成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yc族癌基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的应用简化了基因分析和检测过程。在PCR扩增过程中,引物决定产物合成的起点和方向、其顺序决定产物的特异性。选择基因间同源DNA顺序作引物,通过PCR可以扩增同源基因和基因家族。我们称这种使用一对引物能同时扩增几个或多个基因的方法为“通用引  相似文献   

16.
PCR基因芯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因芯片(gene chips)可以快速、微型化、自动化地检测大量基因,成了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微加工技术的发展, 我们建立了有1 200个微反应池的PCR基因芯片,将基因芯片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结合在一起.PCR基因芯片综合了基因芯片体积小却可以检测大量基因,以及PCR敏感而且容易发现各种基因变异的特点,采用以PCR 为基础,而非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检测方式,克服了杂交技术所存在的内在缺陷,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扩展了基因芯片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范围,更适用于各种基因重排、基因突变和基因缺失的鉴定.PCR反应采用荧光探针作实时定量分析.在临床肿瘤和白血病的诊断、人类基因组分析、基因多态性和疾病易感性鉴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动物和植物基因变异筛选、各种病原微生物鉴定等多方面会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多重PCR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克服了普通PCR缺点,实现了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为临床病原鉴别诊断、基因分型、耐药基因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笔者对多重PCR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多重PCR技术在实验动物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原体和微生物耐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多重PCR技术应用在实验动物疫病病原体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重竞争性荧光PCR在X连锁Alport综合征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且未进行基因诊断的X连锁Alport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2例经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到COL4A5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的患者作为阳性对照和1例经肾活检组织电子显微镜检查证实非Alport综合征的男性作为正常对照。首先应用多重竞争性荧光PCR技术扩增COL4A5基因53个外显子和4个参照基因,对于检测到COL4A5基因缺失第1外显子者,进而应用相同技术扩增COL4A5基因外显子1~4、COL4A6基因外显子1~4、两基因共用启动子以及3个参照基因;对于检测到拷贝数缺失者,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后的PCR产物或直接测序。结果 两例阳性对照应用多重竞争性荧光PCR技术检测到的COL4A5基因缺失突变与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到的COL4A5基因缺失突变一致。20例患者中6例(30%)明确了基因型,其中2例患者具有累及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5'端的大片段缺失,2例患者具有累及COL4A5基因30个外显子以上的大片段缺失,1例患者具有累及COL4A5基因至少1个外显子的大片段缺失,1例患者具有COL4A5基因缺失13个碱基的小的缺失突变,未检测到重复突变。结论 多重竞争性荧光PCR技术可用于检测X连锁 Alport 综合征大片段缺失突变,是对该病分子诊断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聚合酶链反应(polymc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1985年由 Mullis 等人首先发明,很快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得到应用。近年来,国内亦将 PCR 技术广泛地用于基因的分离、表达,人类病毒、肿瘤、地中海贫血、细菌感染等的诊断。长期以来,结核病病原学诊断一直缺少快速、特异、敏感的手段,而PCR 技术在基因水平上为此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国内有报道,采用 PCR 技术对痰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BAL)及淋巴结进行病原学诊断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用 PCR 技术检测胸水中的结核杆菌特异性的 DNA 基因序列,从而提  相似文献   

20.
全文着重介绍了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ISSR—PCR技术、PCR—RFLP技术、mRNA差异显示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指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中药鉴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