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对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就其出现原因、处理措施及如何避免做进一步探讨。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作了130次介入治疗,每人1-6次。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术,一侧股动脉插管(通常为右侧股动脉),一侧或两侧盆腔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或)栓塞的方法。结果 本组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有6例(7.69%)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臀部、外阴部皮肤组织缺血坏死等。其中5例患者经换药、抗炎治疗2周至2个月后逐步痊愈。1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清创术治疗,恢复时间长达5个月。结论 盆腔动脉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有:短时间内灌注的化疗药物用量过大、过浓;靶动脉分出异常丰富的皮支或插管过深;栓塞剂颗粒太小;盆腔手术及放疗后髂内动脉侧支循环不够丰富等。介入术者应尽可能选择适当的置管位置,应用适量的化疗药物稀释后缓慢灌注,栓塞时最好用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 相似文献
2.
3.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456例(男236例,女220例)膜周部VSD患者,年龄3~48岁,平均(14±9)岁。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及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者同时应用其他封堵装置治疗合并的畸形。结果4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直径为2.3~18 mm(平均6.2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3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1.3~20 mm(平均6.4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4 mm)。448例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 mm(平均8.6 mm)。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3%),溶血2例(0.4%),封堵器明显移位1例(0.2%)。6例AVB患者,5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率,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0.2%)术后6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1年后消失。6例(1.3%)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10例(2%)术后即刻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0.2%)术后5d新出现三尖瓣中量返流,1例(0.2%)术后6月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膜周部VSD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嗣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共97例。术后在病房连续心电监测及严密观察7天。对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5例心律失常,予积极用药治疗,心电图改变均在2~28天恢复正常。主动脉瓣微量返流3例,随访无变化。VSD残余分流1例,溶血1例,股动脉一过性血栓阻塞1例,均痊愈。出院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嗣手术期的各种并发症可提高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同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种治疗体系,疗效受到世人瞩目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但是,任何一种再好的方法也会存在不足之处,介入治疗也不例外.随着介入治疗的普遍开展,并发症的发生也会越来越多,因此迫使人们引起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913次介入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 3 4例。结果 :皮肤损伤 6例 ,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5例 ;对比剂过敏反应 3例 ,动脉夹层损伤 4例 ,导管打结和尖端断裂各 1例 ;异位栓塞 2例 ,脑血栓形成 1例 ,穿刺部位血肿 11例。结论 :加强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和工作责任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珑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5):343-347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其内注射骨水泥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以达到止痛及加固椎体目的的一项微创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椎体溶骨性骨转移瘤、骨髓瘤、侵袭性血管瘤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相似文献
8.
9.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X线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X线表现特点,为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X线表现及治疗措施。结果 9例中7例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其中6例出现心率减慢。X线表现为两肺野透亮度降低7例,急性肺水肿1例,右上肺不张1例。经紧急处理,除肺水肿1例死亡,余病例均恢复。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病情危急,X线表现多样,正确识别、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3):183-188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病人长期存活及导致移植肝脏丢失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其发生是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和远期疗效的关键。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分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介入放射学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肝胆系统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中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胆系统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其处理。材料与方法 45 3例行经导管碘油抗癌药乳化剂栓塞化疗 (TOCE)后的肝癌残余癌灶接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PEI) ,每次经 2 2F穿刺针注入无水乙醇 6~ 3 0ml,平均12ml。每周行PEI 1~ 2次 ,每例共行 3~ 2 0次 ,平均 6.5次。 2 2 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 (PTBD) ,其中 48例引流 1~ 2天后行胆道支架置入术 (PTBS)。支架直径 10mm ,长度 4~ 8cm。 43例放置 1枚 ,5例放置 2枚。结果 PEI中的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 5例 ,占 1.1% ;乙醇碘油外溢 8例 ,占 1.8% ;肝功能衰竭 1例 ,占 0 .2 %。PTBD的并发症为肋间动脉损伤出血 1例 ,占 0 .5 % ;PTBS的并发症为肝脓肿 2例 ,占 4.2 %。结论 以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表明肝胆系统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是安全的 ,通过发生原因的分析 ,其预防和处理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周围血管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血管性病变,通常是指肢体血管等外周血管的病变,包括动脉、静脉、动静脉联合病变等。本文主要介绍外周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以及动静脉畸形、肢体动脉瘤等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介入治疗是周围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简单、微创、疗效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支架治疗头臂动脉阻塞性疾患中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头臂动脉阻塞性疾患中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材料与方法 8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头臂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分为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两组 ,对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治疗处理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在颈动脉组 4例中 ,有 3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 2例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 ,利用自身血液回灌技术预防了再发生。 2例出现一侧肢体麻木 ,感觉障碍 ,应用 3 0~ 5 0万U尿激酶后缓解。 2例术后严重头痛 ,经药物降低血压、颅压后缓解。在 4例锁骨下动脉组中 ,仅 1例因导丝穿破血管而放弃治疗。在 1~ 2 4个月的随访中 ,颈动脉组中有 1例 9个月后闭塞。结论 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锁骨下动脉。因此 ,在血管内支架治疗头臂动脉阻塞性疾病时 ,要注意对颈动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或内支架治疗20例TRAS患者,对其技术成功率、再狭窄率以及狭窄类型对介入治疗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1)PTA和内支架治疗TRAS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71.4%、100%,再狭窄率分别为20%、22.2%.(2)Ⅰ型、Ⅱ型、Ⅲ型狭窄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9%、85.7%,0,再狭窄率分别为23.1%、16.7%. 结论 (1)Ⅰ型、Ⅱ型狭窄为介入治疗的良好适应证.(2)PTA依然为TRAS的首选方法,内支架为其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肺动脉栓塞的病死率较高。肺动脉栓塞主要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近年来受到国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增高和局部静脉管腔狭窄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下腔静脉、上肢、锁骨下静脉、上控静脉、肾静脉等。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彩色超声、同位素扫描、多普勒血流仪和静脉造影等。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手段有:抗凝和溶栓治疗、介入溶栓术、负压抽吸术、高压喷射碎栓术、碎栓消融术、球囊扩张成形术、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等。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全身或穿刺局部出血,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误置,滤器局部血栓形成等,常需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Jae Sup Jun Jung Im Jung Hyo Rim Kim Myeong Im Ahn Dae Hee Han Jeong Min Ko Seog Hee Park Hae Giu Lee Hiroaki Arakawa Jung-Wan Koo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
A wide spectrum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pneumoconiosis. Those complications includ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hemoptysis, pneumothorax, pleural disease, tuberculosis, autoimmune disease, anthracofibrosis, chron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nd malignancy. Generally, imaging workup starts with plain chest radiography. However, sometimes, plain radiography has limited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pneumoconiosis because of overlapping pneumoconiotic infiltra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ultrasonography (U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re potentially helpful for the detection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neumoconiosis. CT, with its excellent contrast resolution, is mor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ethod than plain radiograph in the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abnormalities. CT is useful in detecting lung parenchymal abnormalities caused by infection, anthracofibrosis, and chron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lso, CT is valuable in distinguishing localized pneumothorax from bullae and ai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loculated effusions. US can be used in detection of complicated pleural effusions and guidance of the thoracentesis procedure. MRI is useful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 and lung canc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立体放射防护方法在介入治疗中的防护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74例患者,介入治疗中分别采用床下铅橡胶帘、床边悬挂可活动式铅玻璃防护屏、医用铅防护服、铅防护围脖、铅防护眼镜及增加距离等X射线辐射防护措施,利用RAD60S个人报警剂量仪测量防护材料防护前后的X射线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距离的增加可明显减少X射线辐射剂量,有显著性防护意义;X射线辐射剂量与透视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间呈正相关,随着透视和减影造影时间的增加,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的X射线辐射剂量明显增加。结论:立体防护在介入治疗中可有效减少X射线辐射剂量,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