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2.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1 治未病学说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治疗学中.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而护理工作可以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1],"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渗透到护理实践各个领域,护理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在恶性肿瘤预防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立群 《北京中医药》2008,27(6):410-4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思想这一超前理念在疾病预防医学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医药在预防癌症发生、转移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治未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何谓"治未病"?余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愚见与同仁共勉。1"治未病"之学术渊源"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8.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11.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以其高发病率,并发症严重,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糖尿病的预防有其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诚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金成强  宋敏 《中医研究》2010,23(5):56-59
“治未病”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系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之时,预先采取针对措施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融入儿科教学略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的朴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谈"瘟疫"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回忆历史,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防病、已病防传的预防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权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7-708
医学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养生强体,预防保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治未病"这一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早在数千余年以前即被我国医学家所确立.张仲景继承内难经旨,将"不治已病治未病"医学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始终,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其特点在于结合临床实际,开临床应用之先河,使得"治未病"学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9.
1"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