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不放液单纯巩膜外加压术治疗32例3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最佳矫正视力>0.1者17例17眼,2例2眼术后短期内眼压升高,首次手术解剖复位30例30眼,成功率94%。2例2眼术后视网膜下增殖继续发展,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结论: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对视网膜下增殖不严重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2.
自从采用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以来,巩膜外填充材料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这些填充材料分为可吸收性及非吸收性两大类。非吸收性填充材料,如聚乙烯管,硅橡胶,硅胶海绵,水凝胶,橡皮球等,因其良好的弹性及强度,易于手术操作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具有可吸收性良好物理特性的人工合成材料作为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填充物。方法 灰兔作视网膜脱离模型,以可吸收性化学合成材料磷酸酯-碳酸酯共聚物弹性体或明胶片作为填充物,行巩膜加压术,术后B超测巩膜嵴高度,相应时间取眼球作病理检查,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组织相容性。测量其降解率。结果 视网膜平伏、巩膜嵴高度术后3个月变化不大。术后3个月共聚物及明胶片分别吸收8.2%及10.2%,组织学观察无  相似文献   

4.
聚乳酸作为视网膜脱离手术可吸收性填充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磊  曾水清 《眼科研究》1997,15(3):173-175
目的研制可吸收性化学合成材料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作为视网膜脱离手术填充物,以避免非吸收性合成材料引起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健康灰兔作视网膜脱离模型,应用可吸收化学合成材料聚乳酸作为填充物,行巩膜外加压术,术后定期以B超检测巩膜嵴高度,相应时间取眼球作病理检查。观察聚乳酸在体内降解速度。结果巩膜嵴高度术后3个月内无明显变化,术后7个月下降30%。术后1个月填充物吸收5.6%,4个月为16.9%。组织学观察填充物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相邻巩膜、视网膜结构正常,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2周填充物为纤维膜包绕。结论聚乳酸是一种理想的巩膜外填充材料,不仅填压效果可靠,而且安全,无脱出和继发感染危险。  相似文献   

5.
戴军  季强  田洁  王玉强 《眼科研究》2003,21(4):346-346
硅胶南于组织对它的耐受性很好,作为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手术的主要填充材料,已广泛使用,但临床上常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找科1994~2001年用硅胶材料做RD术共1397眼。经6~24个月随访观察,有41例(41眼)发生术后并发症(2.9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眼。观察组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8mo,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6.22%和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45眼和38眼,分别占84.90%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6眼和17眼发生并发症,分别占11.32%和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视网膜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视功能,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提供又一新的科学、严谨、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治愈此病的关键。目前,治疗RRD的方法有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巩膜外加压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两种术式。巩膜外加压术简单、有效,是治疗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首选术式,但术后视力恢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视网膜下液的存在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RRD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巩膜外加压术对以视网膜下膜增生为主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巩膜外加压术治疗以视网膜下膜增生为主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47例(47眼)。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观察并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39例治愈(82.98%),术后视力提高者37眼(78.72%),3例PVR加重,最终接受了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结论有选择性地对以视网膜下膜为主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巩膜外加压可以以最小的创伤使视网膜达到解剖复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9.
眼外伤是临床上引起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原因。对于合并有重度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目前多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而不宜经巩膜外途径治疗。由于玻璃体切割受条件设备限制,术后可能出现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于眼外伤的玻璃体轻、中度积血伴视网膜脱离的年轻患者,我们采用药物治疗待出血静止大部分吸收后,再行巩膜外加压术复位视网膜,取得较好效果。1999年6月~2002年6月我们共诊治此类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虎 《实用防盲技术》2012,7(4):163-165,142
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 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变巩膜外加压术的操作步骤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2-06/2004-12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56例(56眼),改变手术步骤为放液→玻璃体腔内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cryotherapy→explants,DACE)。结果:随访6~12mo,手术1次视网膜复位率100%,术中、术后有13眼放液口处视网膜下局限少量出血,未影响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结论:DACE是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视网膜复位率高,有效的提高了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扣带术(sc leral buckling)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的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21例(21眼),总结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术后情况。结果21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13例视网膜囊肿在术后1周-9月(平均2.3月)吸收,8例未见视网膜囊肿明显吸收。术后视力提高者15例,其余视力无明显改变。结论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封闭裂孔,视网膜均可复位。术中视网膜囊肿不需要处理,术后大部分可吸收。  相似文献   

13.
丁宇华  叶辉  袁志兰  于焱 《眼科》2011,20(6):417-419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青年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4眼),年龄在15~30岁(20.6±4.3岁)。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第1、2周、1、3月各随访一次,记录视力、眼压,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前置镜观察视网膜的复位情况,并于术后第3月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者认为视力提高。单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超过3个月以上者认为手术成功。主要指标 视网膜复位例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64眼中单次手术成功者61眼,成功率达95.3%。单次巩膜扣带术后,67.2%(43/64眼)的患眼视力提高。结论 青年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多数患者术后可获得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14.
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发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118例118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直接检眼镜定位,放视网膜下液,巩膜外液氮冷凝,巩膜扣带或环扎术。结果 术后随访1周至半年,视网膜裂孔封闭、完全复位107眼(90.68%),视力提高90眼(76.27%)。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常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PVRC2以下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PVRC2以下的近视眼患者32例32眼,入院后1wk内,采用配戴小孔镜和体位治疗,裂孔周围堤坝式激光光凝。剩余视网膜下液不能吸收者行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体位治疗网膜脱离范围缩小,再通过手术治疗,经过2~6mo随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矫正视力、眼压均有显著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结论: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是PVRC2以下的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前后中心视野的变化,确定中心视野检查对评价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临床确认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眼,采用巩膜扣带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前,术后1,3,6mo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生产的Octopus101型自动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结果:手术前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20.647±6.335dB和3.363±3.141dB。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12,P<0.01)而术后1mo脱离区与术前比较(t=5.69,P<0.05)有显著意义,与非脱离区比较(t=3.59,P﹤0.05)有显著意义。术后3mo,脱离区与术后1mo比较,(t=2.67,P﹤0.05)有显著意义。脱离区与非脱离区比较,(t=2.00,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脱离区与术后3mo比较,及与非离脱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脱离术后3mo视功能基本恢复稳定;自动视野检查能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0例(20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A组)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住院行巩膜环扎垫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率A组为90%,B组为95%;最佳矫正视力A组为0.48±0.33,B组为0.48±0.28;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进展者A组占5%,B组占10%,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4642、0.9662、0.5089)。术后A组出现复视1只眼,B组出现短期高眼压3只眼,黄斑水肿1只眼,复视1只眼;两组术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9),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散光度的变化均没有显著差异(P=0.5444、0.8732、0.0582)。结论外加压手术是一种有效复位脱离视网膜的手术方式,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而对眼球创伤小、仅改变眼局部形态结构,能避免传统巩膜环扎垫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李彬  代艳  乔岗  李娜  王科  白煜 《眼科》2012,21(6):401-404
【摘要】 目的 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的结构 ,分析其与视力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绵阳市中心医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已累及黄斑区,经行巩膜扣带术视网膜成功复位的41例(41眼)患者。方法 分别于术后1周,1、3 、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OCT检查。对术后6个月OCT检查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 第9个月增加一次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OCT检查。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OCT表现。结果 (1)术后1周,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分别为3眼(7.32%)、8眼(19.51%)、22 眼(53.66%)、28眼(68.29%)、31眼(75.61%);各时间点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 者分别为2眼(4.88%)、11眼(26.83%)、21眼(51.22%)、37眼(90.24%)、40眼(97.56%)。 (2)OCT显示首次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较之前一次检查时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 者35眼(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后6个月内OCT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 收的37眼,其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再提高2行以上者22眼(59.46%),而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 吸收3个月之后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较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个月内提高均未超过1行,两 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OCT检查可更好地判断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 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后功能恢复多在3个月内。(眼科, 2012, 21: 401-40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陈旧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陈旧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4例(34只眼),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变性区周围行视网膜冷凝后,根据情况分别采用巩膜表面加压术、环扎术或环扎加压术.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玻璃体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①随访1~6个月,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完全复位28只眼,再脱离6只眼,均发生在手术后1个月;其中2例手术后不足10d再脱离.②视力情况:视力提高28只眼,矫正视力<0.3者18只眼,≥0.3者10只眼.③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3d完全吸收19例,6d完全吸收7例,3~4周吸收2例.④冷凝反应:Ⅰ级10只眼,Ⅱ级14只眼,Ⅲ级4只眼.结论 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手术后视网膜的复位和视力与病程有密切关系.陈旧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是因为早期的误诊造成,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